唐墨
- 来源:中国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唐墨,珍貴,禮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3-16 11:23
卓成曦╱圖文
臨近春節了,收到台灣友人寄來的一箱快遞,打開來一看,原來是幾個大紅紙盒裝着的烏魚子,已經連續好幾年,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收到這份來自遠方寶島的問候。
康熙年間成書的《諸羅縣誌》,是台灣地區的正式縣誌,其物產篇中記載的「烏金」,便是烏魚子。台灣有句俗語說:「大雪大到」,每年大雪節氣前,烏魚便會在長江流域出海口集結,朝東向着台灣的西岸洶湧而去,真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到了冬至前後,烏魚便會攜帶着滿腹的魚籽準時來到台灣報到,台灣沿海的漁民捕獲大量的烏魚後,即將雄烏魚賣到魚市場,雌烏魚則剖出魚卵,與魚肉分別出售。專門加工烏魚子的工廠收購後,先將魚卵用冷水漂清,除去附帶物,然後綁頭用鹽醃漬後,再把它們層層叠起,放在木板下用石頭壓去部分水分,壓為扁平形,再取出用麻繩紮好,放太陽下慢慢曬乾。成品後烏魚子表面呈琥珀色、半透明狀,卵形肥大且軟硬適度,在陽光照耀下感覺像塊瑪瑙。而此時友人便會像號稱「信魚」的烏魚一樣,信守心中的約定,總會在冬至後春節前給朋友們寄出品質最好的烏魚子,在他眼裡,烏魚子是最美味的食材、最珍貴的禮物,必須分享給他最重視的朋友。
抹米酒烤至略焦 外脆內軟
我第一次吃烏魚子是近20年前,福建電視台一位負責海峽兩岸新聞的女主播到台灣採訪,回來時給我帶了一盒烏魚子,說是台灣特產。我打開一看,橘紅色的兩片扁平的魚籽連在一起,像在照鏡子般的對稱。那是第一次見到烏魚子,不知道怎麼吃,就把它切片炒了。結果是裝了一盤黏糊糊的碎片粒,簡直是暴殄天物。其實烏魚子吃法很簡單,在烏魚子外膜上輕輕抹上米酒,然後在炭火上慢烤至外層略焦(用平底鍋煎也可以),裡面還是很柔軟的狀態,切片即可食用。嚼在嘴裡外脆內綿軟,像飴糖般黏牙,也黏住了滿口鮮味散也散不去。再配上當令的青蒜片或白蘿蔔片,讓口腔的鮮香中多了些刺激的辛香味。配蘋果片也好,要選多汁酸甜的蘋果,口感則是鮮中帶着清新的甜爽。
日本人也深愛烏魚子,因為外形像從中國傳過去寫書法用的黑墨,因此在日本稱之為「唐墨」,並將它列為日本三大珍味之中:那就是雲丹(海膽)、揆子(海參的卵巢)和唐墨Karasumi(烏魚子)。我更喜歡唐墨的稱謂,覺得比烏魚子來得文氣,讓人有聯想的空間。不過唐墨在日本大多數的料理店中並不常見,我到東京與京都幾次都沒在菜單中看到過。
日本人生食 鹹腥味較重
有次為了去看由志園庭園,選擇在日本桃太郎的故鄉岡山落機,晚上到當地一家居酒屋喝酒,一看菜單,居然有唐墨,趕緊點了一份。小小的兩片魚卵裝在青花瓷盤中,紅艷艷的,居然是生的。夾起一片慢嚼,口感與台灣烏魚子不同,綿軟鹹鮮不黏牙,能嚼到一粒粒分散開的魚籽,可能因為沒有經過擠壓與曬乾的緣故,但鹹味與腥味略重,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只有吃完在口中回味時才略顯甘甜。我吃完配了幾片醃薑片,又喝了杯清酒才感覺好一些,這種生食當然是沒有台灣烏魚子的吃法好吃。想當初為了提升台灣烏魚子的品質,日治時期曾請長崎的師傅來台指導烏魚子的製作流程,如今台灣烏魚子反而青出於藍勝於藍,現在我們吃到的台灣烏魚子,就是當時的日本師傅工藝改良後的口感。當然,日本也有像台灣烏魚子工藝製作的唐墨,只是目前我還沒吃到。
其實歐洲也有烏魚子,比較著名的是在法國、意大利、希臘、土耳其。我在意大利羅馬一家著名餐廳吃過,一份海鮮意粉上來後,服務生一隻手拿一片烏魚子,另一隻手拿個刨刀,像刨松露似的把烏魚子當面刨到意粉上,薄薄的烏魚子片在意粉熱氣的熏蒸下,慢慢散發出它特有的香味,確實為這份意粉增色提味、加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