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西邨最後時光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大坑西邨,歷史,往事
  • 发布时间:2024-03-16 11:24

  陳苡楠╱圖文 林展喬╱設計

  屹立在石硤尾逾半個世紀的九龍大坑西邨是全香港唯一私營廉租屋邨,它用褪色的外牆、時代舊物、老居民,訴說香港老屋邨的歷史及石硤尾的往事,但最終逃不過重建的命運,面臨全面清拆。

  「屋邨豪宅」配套完善

  背負着特殊的身份,大坑西邨的存在註定不平凡。大坑西邨是香港唯一僅存的私營廉租屋,前身是光明村寮屋區。上世紀50 年代石硤尾發生一場大火,燒了6 個小時才被撲熄,當時約5 萬多人痛失家園。1961 年政府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給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大坑西邨,由於當中6 名董事均有紳士名銜,因此也被稱為「紳士樓」。邨內共8 棟樓宇,7 棟在1965 年建成,而最後一棟則在1980 年落成,用以安置當年受到徙置區清拆計劃影響的租戶,以廉價出租予低收入人士。「興強順利,康樂安泰」為當時的口號,所以各個樓宇也各取一字去命名。

  徙置區是香港在50 至70 年之間興建的公共房屋,最大的特點是居民都需要共用廁所浴室。有別於當年的公共房屋,大坑西邨各家各戶已經享有獨立廚廁,大大改善了治安和衛生問題。工整的排列,配搭鮮艷的色調,還有騎樓的設計。值得一提的是,樓宇的走廊使用開放式設計和通花磚代替密封的牆,形成空氣對流作用,夏天一般比較涼爽。邨內的商戶集中,餐廳、士多、銀行、文具店、補習社、中醫舖等,應有盡有,甚至有不少邨外的人前來光顧。大坑西邨的佈局與設計以人為本,鄰近地鐵站,佔盡優越的地理位置。

  扎根40 多年 瀟灑退場

  拆遷在即,住戶、商戶陸陸續續搬走,邨內氣氛異常寧靜。民興樓一樓麗宮髮型屋的幾盞懷舊三色轉燈,當中只剩一個仍在轉動。髮型屋有剪髮、染髮和燙頭髮的設備,從老舊泛黃的設備和牆上的老照片裡,看得到漫長歲月留下的印記。老闆黃先生自1976 年開始就在大坑西邨開設髮型屋,從昔日4 塊錢剪一次頭髮到今天的70 多塊,客人也從年輕力壯,變得白髮蒼蒼。「40 多年來看着屋邨從興旺走向衰退,也從客人30 多歲開始給他們剪頭髮,到現在他們已經7、80 歲,滿頭白髮。」黃先生憶述,過去客人會把自己的孩子帶到髮型屋,看着他們成群的放學,非常吵鬧,但現在邨內已變得愈來愈冷清。

  被問到哪個時期最深刻,黃先生毫不猶豫地分享到自己在80 年代結婚,而且結婚對象還在髮型屋裡面認識。他指着髮型屋靠窗的方向,示意自己的太太就坐在那個角落。「以前她(太太)不用工作,現在老了卻反而來陪我上班。」黃先生的臉上展露出一種難以掩蓋的幸福。面對大坑西邨的清拆,黃先生透露早已準備好自己退休的計劃。「店裡面的東西我通通都會扔掉,除了這把剪刀。」黃先生直言離開不需要任何儀式感,因為這不過是人生必經的旅途,如生老病死一般平凡。「即使尚未步入尾聲,也該退下來,讓年輕人上。」黃先生說。

  大坑西邨 時代劃過的痕跡

  郭偉誠是大坑西邨關注組義務幹事,也是一名註冊社工。自從2018 年開始做社區工作,接觸到很多大坑西邨的邨民,也為他們爭取清拆後安置的工作。居民、核心成員之間的會議、多個爭取行動和活動,他更像是大坑西邨居民的同行者。他提到,在大坑西邨清拆小組前來清理居民物品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很多珍貴的舊物,比如上世紀的宣傳單張、水壺和其他家庭用品等,都是早已經退場的時代產物。「大坑西邨超過百分之70 的人口都是65 歲以上,這個屋邨對於我來說充滿時代痕跡,同時也充滿人情味。」郭偉誠說。

  他分享一次走進一個90 多歲獨居老人的家中,一看家徒四壁,牆上卻掛着一張讓他深刻的照片。「那是一張70 多年前的照片,屋主當時才20 多歲。」老人幾乎大半生都住在大坑西邨,年老遇上家園即將被清拆,獨自面對迫遷,看着照片的郭偉誠難免替老人感到心酸。別說是在這裡住了超過半個世紀的街坊,有些人從小朋友開始到現在變成了長者,左鄰右里之間的情感,靠柴米油鹽這些細節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習慣了在區內買菜、看病、活動和飲茶的街坊,他們一旦離開大坑西邨,石硤尾社區的形態必然也會改變。然而,社會向前邁進,站在推土機面前,人情味只能留作日後回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