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信息化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研究*——基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视角
-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预算管理,信息化,绩效评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2-14 19:34
刘红秀 罗永星 罗义东 廖艳妮 李 杰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
【摘要】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以及财政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事业单位如何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视角下,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信息化经费投入存在的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及建议,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在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预算管理;信息化;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5
一、引言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加快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管理流程,健全共性的绩效指标框架和分行业领域的绩效指标体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标准科学、程序规范、方法合理、结果可信,是解决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支撑和引领改革与发展,从而带动现代化的实现,多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大量的资金投入及项目的实施,信息化项目资金“重申报、轻管理”“重收入、轻支出”等问题日益凸显,存在着预算绩效管理不科学、预算绩效目标不明确、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我们应通过绩效评价来加强信息化专项经费的绩效管理,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视角下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的概述分析
(一)相关概念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覆盖所有财政资金、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运行与监控、绩效评价及其结果运用。
绩效评价是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运筹学等原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目标的完成程度一目了然,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方案的调整。实施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中长期的目标进行短期的目标分解、指标设定,通过考核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促进目标的按时完成。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作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强调加快推进绩效管理。2018 年,国务院发文提出三至五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同年年底,财政部提出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落实方案和重点环节等。教育部2019 年提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预算法的修订实施对绩效管理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要对预算资金的投入、执行、产出与效果进行绩效监控和评价。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减少财政资源使用的低效无效,推动财政资金高效使用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信息化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经费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随着信息化建设走向“应用驱动,融合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关注建设质量,注重建设效率,强调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等要求也在不断强化,如何通过预算绩效评价提高信息化经费的使用效益,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及服务水平变得日趋重要。
随着国家及各级财政部门将精打细算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在资金使用上更加精打细算、讲求绩效,各地区把贯彻“过紧日子”思想同预算绩效管理深度结合,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坚决压减低效无效资金支出,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实施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安排相挂钩日益显著。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投资,各部门也逐渐认识到加强信息化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对信息化专项经费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投入和关注。经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信息化投入存在重资金申请、轻资金使用管理、重投入、轻使用效益等问题。
因此,在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部门应积极落实国家政策,重视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为国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三、信息化专项经费投入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现代化、提升综合服务质量、均衡优质资源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为全面评价信息化发展水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虽然绩效评价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信息化绩效管理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绩效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可比性存在一定差异,并且现有的评价方法可能过于注重量化指标,而忽视了区域的特殊性及产出滞后性等特点,使得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绩效评价平台和系统建设滞后,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机制不全面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尚未牢固树立
一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基础工作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花钱必问效的理念尚未牢固树立。对于信息化项目,“重申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尚未完全形成“讲绩效、重绩效、比绩效、用绩效”的氛围,对于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二是队伍建设缓慢,专业人员匮乏。调研发现,各级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事业单位,专职财务人员较少,兼职财务的人员较多,由于缺少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缺乏专业知识和实务工作技能作支撑,在绩效评价项目选择上有避重就轻的现象,造成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三是有的单位对第三方机构介入单位内部工作存在抵触情绪,使得第三方机构很难有效的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二)信息化绩效评价个性指标设置不合理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定和细化是实施项目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在业财融合欠缺沟通协调的情况下,绩效评价个性指标设置得不合理也为后期的绩效评价工作有效的展开带来困难。一是在预算申报这个重要环节中,各部门未根据信息化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等进行充分的论证,信息化项目责任人员也未与财务人员在预算申报环节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导致绩效评价指标在设置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二是在对信息化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未充分考虑信息化设备使用效率、成本管理、成本效益考核、绩效评价用于不同部门的局限性及特殊性等问题,导致信息化绩效指标单一化,缺乏系统性。
(三)信息化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一是信息化绩效评价由前期的以“投入为主”来确定信息化发展水平,转变以“绩效为主”来确定信息化发展水平,力图通过对信息化绩效评价来促进信息化的应用发展。二是由于信息化的动态发展过程,至今在这一领域还没有成熟完善的理论指导体系。由于信息化的应用和效益多样性,研究过程中不仅要看其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社会效益,不仅要看当前效益,更要关注长远效益,因此完善的信息化绩效评价理论对信息化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信息化绩效评价平台缺乏
信息技术是提升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通过建设信息化绩效评价平台提升单位管理效能、优化业务流程、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并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各部门人员缺乏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通过建设绩效评价平台更能够全面有效的反映信息化项目的整体情况,建立绩效评价平台不仅有利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更有利于完善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管理流程,更能推动信息化项目的有效开展。
(五)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有待规范和提高
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高效推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以第三方机构为主体的预算绩效评价模式开始逐步运用。由于我国开展绩效评价的时间较短,经验做法比较缺乏,对于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的实践更少,因此如何通过第三方机构达到预期目标,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一是当前大多数第三方机构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等转型而来,虽然机构工作人员在财税、法律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但是由于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不少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领域的水平欠缺,缺少特定的行业专业知识,导致难以做出高质量的绩效评价。二是第三方机构作为独立的专业机构,参与到多个领域和绩效评价的多个环节,成为推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第三方机构缺乏统一规范、行业标准不够明确等问题,使得评价结果和绩效管理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六)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一是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充分运用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预算绩效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与反馈,更有助于解决资金管理水平低、使用效益低等问题。二是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部分地区的绩效评价结果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未能有效指导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同时,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得评价结果难以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无法形成有效的改进动力。三是参评的业务部门在自评过程中,仅关注自评工作的完成,对于评价结果缺乏重视,这就导致绩效评价工作表面化,未真正发挥其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约束、监督与促进作用。
四、提升信息化投入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探析
(一)深化绩效管理理念的树立
一是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等方式,增强工作人员绩效管理意识,牢固树立绩效理念,让各部门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性,这不仅能促进降本增效,优化资源配置,还能显著提升单位的综合效益。二是必须加强绩效管理理念的培育,增强全体人员的绩效意识,严格执行财政支出管理的各项责任,确保预算管理的精准与合理。此外,还需加大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以提升工作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知,明确绩效目标及评价流程,从而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推动内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优化和完善制度体系
优化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有据可依、有据可查,为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的权责,通过建立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二是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可能更侧重于静态的硬件建设和资源配备,而忽视了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效果。因此,应增加反映信息化应用效果、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发展等动态过程的评价指标。同时,强化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优化现有指标,以便于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比较。
(三)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在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中引入更多元的评价手段。一是除了传统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外,还可以引入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对信息化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以更准确地评价信息化绩效。二是加强对信息化项目的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四)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反馈
一是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和教师,通过分析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二是将评价结果与政策制定相结合,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推动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五)打造专业化绩效评价人才队伍
为有效推进信息化绩效评价工作,必须构建一支专业化的绩效评价人才队伍。通过举办各类绩效管理培训,使绩效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工作要点和方法,加强交流探讨,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持续提升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
(六)强化绩效评价监督体系
一是开展绩效评价时,应将其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工作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二是公开绩效评价结果,增强绩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鼓励社会公众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进而建立起绩效管理监督的长效机制。
五、结语
强化信息化专项经费资金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落实政府部门“过紧日子”、提高综合服务质量、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日益重视,预算绩效管理逐渐作为信息化项目拨款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现行的预算绩效管理对于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规范了项目流程,压实了部门责任,财政资金落到实处。信息化专项经费在预算绩效管理和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构建科学的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对信息化发展水平和资金管理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发挥信息化项目的价值效益,对推进我国信息化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丽莉.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 财会学习,2024(20):62-64.
[2] 李素英等. 强化河北省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J]. 财务与会计,2023(17):78-79.
[3] 孟令倩. 基础教育学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J]. 财会学习,2022(15):56-58.
[4] 田继兵.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J]. 财会月刊,2022(18):120-125.
[5] 高建慧. 新预算制度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21(15):75-77.
[6] 余燕娟.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 财务管理研究,2021(22):97-101.
[7] 段震霆. 大数据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J]. 国际商务财会,2024,451(01):47-49+59
责编:吴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