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乡村振兴,工作,报告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25 14:22
文| 本刊记者 马 力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政府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报告以“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主线,系统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三维密码”,通过政策创新、产业升级与制度变革的协同发力,为新时代中国“三农”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如何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2025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高度聚焦的议题。
粮食安全:筑牢乡村振兴的根基
在介绍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报告提出“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各地区都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就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平衡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关系,让种粮农民和主产区‘种粮不吃亏、地方抓粮有动力’。”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表示,主产区虽然贡献大,但经济上却吃亏了,导致种粮积极性不高;主销区粮食缺口大,但在经济上较为发达,通过横向补偿机制来分担粮食安全的责任,可以实现“饭碗一起端”,这有助于构建全国一盘棋的粮食安全体系。张连起还表示,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而补偿机制将进一步实现粮食生产“步步为赢”,为“三农”发展持续向好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4年,中国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超过800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超过1000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日益夯实。
产业升级: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
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并强调发展“土特产”经济、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认为,这一理念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我们现在有了更强的抓手,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
吉列子日所在的阿布洛哈村坐落在金沙江大峡谷深处,三面环山,地势险峻,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行政村”。2020年整村脱贫前,村民仅靠种植玉米、土豆果腹,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人民币;2020年村路修通后,当年实现人均收入9000元,2024年更是超过了15000元。吉列子日告诉记者,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正是当前他们在做的事情。“脐橙、土蜂蜜、跑地鸡是我们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较之前的传统种植,效益翻了几十倍,我们要为城市居民提供‘离城市最远,离天然最近’的原生态健康农产品。”
同样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郑望春则表示,“古路村这两年的乡村旅游爆火,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正是古路村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过去古路村交通不便,村民出行靠藤条编成的“天梯”。得益于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古路村有了骡马道和通村公路,后来还有了更为便捷的“古路索道”。2024年3月,古路村在网络“火爆出圈”,能到古路村“mountain walk”一把,成为各地游客内心的向往。为了让游客留下来,他们把村子里现有的21家民宿都进行了提档升级,还推出了到古路走骡马道、品彝家特色食品、看彝族风情篝火晚会等深度体验项目。旅游业态的不断丰富,换来的 是村民的持续增收,2024年村人均收入达到18000元。
制度创新:释放农村改革红利
报告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政府下决心要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让更多的改革红利惠及农民。”张连起表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就已经吹响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2024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央一号文件都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
报告还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这一举措为农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经营预期,有助于推动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郑望春认为“这给我们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脱贫攻坚以来,他们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种植核桃2000亩、脆红李500亩、花椒500亩,“如果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特色种植对大家就是一劳永逸的好事。”
宜居宜业:塑造乡村文明新形态
报告强调要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发展乡村旅游,这些年古路村修建了步行廊道、火把广场、游客中心等基础的公共设施,动身来北京前,我们村正在铺设饮水工程管道。”郑望春介绍,以前因为网络覆盖率低,很多游客进入村子买农产品用手机扫码支付时经常被卡顿,2024年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他就带来了一条提升农村网络覆盖率的建议,“没想到建议迅速得到了采纳,当年我们村就实现了户户通有线网络”。目前,村子里还建起了5G基站,每家每户大门前都有路灯,村集体的民宿五一期间就要投入运营。“现在游客能很顺畅地将古路村的美景美食直播出去,还能提前在手机端预定我们村的民宿,在城里通过手机视频聊天与村民面对面地洽谈农产品价格。”
吉列子日告诉记者,今年在持续推进富民产业发展的同时,阿布洛哈村还要加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他打算在村里建一个快递站,“这样,村民就不用再出村寄取快递了,能很方便地把农特产品寄到山外”。为了实现阿布洛哈村带动周边村子共同发展,他今年提交的上会建议是,从正在修建的宜攀高速边上修一座桥与村子相连,这样游客和村民就可以通过国道353上高速,让乡村发展步入“快车道”。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
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共同富裕。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追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杨昌芹是来自贵州赤水的一位基层人大代表,她凭借对竹编的热爱与创新精神,设计出一系列深受国内国际市场欢迎的产品,让古老的赤水竹编制品成功转型升级为高端旅游工艺品,直接或间接带动3000余人就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小竹编”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发挥了“大作用”。
来自云南怒江的基层人大代表郁伍林,通过挖掘传承地方非遗文化和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非遗+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他所在的老姆登村有50家农家乐和民宿,一半以上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好。”他说,得益于国家帮农助农的好政策,老姆登村已经实现了宜居宜业的目标,下一步要在塑造乡村文明新形态上下功夫,群众不仅要物质富足,精神更要富足。
“我们不仅要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还要提升文化振兴的速度,通过数字赋能,推广‘智慧农业大脑’平台,让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张连起表示,乡村振兴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更关乎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