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马 迪
要说今年目前为止最出风头的科技企业,除了整天服务器繁忙的DeepSeek,就得提到宇树科技了。蛇年春晚上,这家公司出品的机器人身穿大花袄,踏着灵活又滑稽的步伐与人类舞蹈演员一起扭秧歌,场面一度十分震撼。《秧bot》成为整台春晚最具有讨论度的节目之一,春晚结束后,同款机器人上线商城,定价9.9万元仍被抢购一空,连第三方租赁服务也接单到手软。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早已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虚构角色,而是逐渐走进现实生活,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025年被称为“具身智能元年”,甚至就连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出现了“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如此看来,宇树机器人上春晚并不是偶然。
人类的身体结构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已经成为一种高度优化的形态—双足行走、双手操作、头部感知等特征,使人类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早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机械仆人的传说,可以说是对人形机器人的最早设想。现代传媒也塑造了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想象,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对这一题材情有独钟,在《终结者》《银翼杀手》等电影的影响下,几乎所有人都开始觉得,机器人就应该长得像人,起码要会两条腿走路。
但幻想归幻想,实际开发出一台人形机器人可不容易。1973年,日本科学家加藤一郎团队开发的WABOT-1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现在回看,它其实非常的“简陋”:全身只有26个关节,“躯干”全都是金属架,行动能力只有一岁婴儿的水准,往前走10公分左右的距离都需要三个人来操作,花费45秒的时间。在随后的日子里,过于复杂的人形机器人研究陷入了停滞,企业转而去研究结构更简单、操作更便利的四足机器人和履带机器人—毕竟这样的结构站得更稳,重心易保持,而人形机器人仅仅是站立都很容易摔倒。
40年后,波士顿动力实验室的人形机器人Atlas在2013年首次亮相,顺利解锁了“直立行走”这一技巧,震惊全球。遗憾的是,Atlas至今未能进入商用阶段,还不能完全胜任工作场景,只能作为一个“昂贵的玩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早期的机器人大多需要预先编程,无法应对突发情况。人们一直在为人形机器人寻找“大脑”,让它能够更聪明、更敏捷、更能够与外界交互。直至2023年,曙光终于出现了—ChatGPT点燃了人工智能的火焰,让整个世界陷入到AI浪潮之中。嵌入大模型后,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快速提升,可以通过AI算法实时调整行为,进步的速度可以说是一日千里,Atlas就是通过强化学习掌握了后空翻、跑酷等高难度动作,终于开始有“人样”了。
计算机视觉技术使机器人能够识别物体、人脸和环境。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机器人可以从摄像头捕捉的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从而完成抓取、避障等任务。很多机器人也开始能够与人类进行语音交互,无论是家庭助手还是客服机器人,语音交互都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
2024年,OpenAI亲自下场与机器人创企Figure合作,发布一款内置ChatGPT-4的人形机器人Figure 01,成为世界上兼具分析、对话、执行能力的机器人。当听到“把桌上的食物递给我”时,Figure 01毫不犹豫地拿起苹果递给了测试人员,这个瞬间让我觉得机器人以后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棒的“保姆”。
2025年2月,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其中提到未来的养老机器人不仅要能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还要会健康管理、自主和家人通信、提供情绪价值等等,可以说是集保姆、护士、管家、电子宠物等多种角色于一身。
人形的身体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利用现有的工具和设施;智能的系统能根据人的指令、动作和表情判断其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具身智能的两个必备要素都在2025年初踏出了关键一步,宇树、DeepSeek如果能够强强联合,未来中国社会的养老压力或将减轻不少,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期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