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液雷洪明:不成功才奇怪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长液,雷洪明,成功,奇怪
  • 发布时间:2011-04-11 16:18
  雷洪明,四川长江液压件董事长兼总经理。在长江液压件这个有500台电脑、1300名员工以及产值5亿元的大型制造厂中,只有3名IT人员,没有CIO。雷洪明就是CIO、信息部主任和信息主管。

  他做过教师,一行行写过代码,又做了20多年管理工作。他在选择ERP软件时,只用了4个小时,“我都有些佩服自己,觉得自己是天才。”“在大企业中,像我这样背景的人没有,他们也搞不成我们这样的信息化。”

  雷洪明就这么自信,他推行的信息化能不成功吗?

  创造生命力

  长江液压件(以下简称长液)位于四川泸州,市场面向工程机械和重大装备,包括一些军工产品。像国内比较知名的神舟首飞、嫦娥一号、以及29届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使用的液压设备,均有长液的贡献。

  长液的历史可朔源到1937年,当初是个私人企业,后改制为国有企业。上世纪50年代,长液同当时中国一批重工业企业一样,被国家布局在西南深山中,几次变革,先后归国家部属、四川省属、泸州市属的重点单位。2002年,长液整体收入6000多万,处于亏本边缘,于是企业改制,国退民进。2003年,长液成立有限责任公司,雷洪明担任董事长。

  在长液附近,与其一样命运的公司比比皆是,均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但结果完全不一样,有的繁荣了,有的衰败了。“改制就一定能成功?那不一定。改制之后企业拼的是什么?是企业的经营理念、意境、团队和目标,甚至包括素养。”

  “我们的目标是做事,而非追求财富。财富是做事的必然结果。做得好,财富多;做不好,财富少甚至亏本。”雷洪明分析企业的经营理念说,要从三个方面看企业的竞争力:管理水平、团队、市场和技术。管理者要明白企业的盈利模式位于市场哪一端,而不能总是处于低端、重复的位置上;管理者只有明白了中国市场环境、企业的状态,就能明白信息化的作用。

  在这种经营思路下,长液发展迅速。雷洪明注重技术,也不放弃市场,而信息化是他用来实现管理思想的手段。

  “企业生命力在哪?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企业以客户为中心。这种观点就是要求企业整天围着客户转,天天拜访客户天天请客户吃饭。但这个理念是偏的,万一客户垮了、走了,企业失去了客户,又该如何生存?第二种观点来自日本,倡导企业提升组织能力。只要企业的组织能力在,核心竞争力就存在。但这种观点又是为了组织而组织,忽略了客户的重要性。”雷洪明把两者结合起来,演变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以提升企业组织能力为重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雷洪明说,了解企业以及企业该做什么之后,才能知道信息化是什么,信息化该如何成功。

  失败怪企业自己

  雷洪明把企业信息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制造信息化,研究数控信息化、数据共享和网络;第二部分是管理信息化,把数控机床的信息、控制与MRP集成起来;第三部分是产品信息化,就是实现前两个信息化的目标,最终体现企业的智能化。

  管理信息化是管理思维、管理架构、管理层次的表现,而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为什么很多企业实施信息化会失败?除了几个人小作坊式编的程序之外,企业本身也有问题。要么是软件服务商能力不够,不能帮用户实现思想;要么是用户稀里糊涂,不知道用什么,不会提需求。需求方和提供商没有交叉点,信息化能不失败吗?”

  在雷洪明看来,信息化成功与否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企业是否将其作为管理目标,有内在需求;第二,企业是否采取了合适的手段,即用什么样的软件;第三,企业是否有高效的管理团队。他举例说,为什么以前总说中国实施ERP的企业99%会失败,绝大部分是企业自身的原因。企业没有管理需求和思想,没有管理境界,买来软件用就像“时髦的衣服给一个长期居住在封闭、贫穷落后地区的人穿,不伦不类,一举手,一投足都不是那回事,没有内涵。”

  还有,很多企业的领导人三五年一换,信息化成为形象工程,自然不会发挥效益。“我不能要求所有企业负责人像我一样,又是科班出身、又研究过信息化,但团队的学习能力总要有吧。以前,我们企业要搞进销存,从网上下载了破解软件,根本整合不到公司的系统中。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就是如此,花大力气引进系统,根本不会用,或者是只用其中的一部分。花这么多钱,干的这件事不叫信息化,叫胡来。”

  长液使用的管理软件,每年都在改进,几乎将软件发挥到120%的功能。“管理在提升,我们又面临巨大机遇,所以软件也要随着我们变化,这样才能符合我们的需要。”

  4小时签约

  雷洪明的经历注定与众不同。他是77级大学生,教过书,在华北电力大学教机械设计,又在研究生时期学过生物,自认“对科技前沿保持浓烈兴趣,不是学技巧,而是学思想。”当老师时,带着研究生钻研信息化,去企业实施项目,对这一领域充分了解。

  2000年,雷洪明来到长液。2003年,他给工厂买计算机,只用了6个月,长液“甩掉图纸”,用上电脑。同时,他决定实施一套管理系统。与国内几个厂商聊过之后,“他们都被我骂跑了。”这时,鼎捷软件副总裁张振清上门谈合作,只用了4个小时,雷洪明迅速签单。

  “我懂ERP,谁都别想糊弄我。别看签约只有4个小时,其实这背后是我20多年经验的厚积薄发。我看重的产品符合预期效果。”

  具体来说,长液有两个需要。第一,企业在发展,人员在精简,企业负荷加重,需要用信息化提高效率;第二,企业在提升,需要用精细化、准确化的手段。其实在签约之前,雷洪明请人做过项目的咨询工作,知道要什么样的软件,“我们走出了信息化实施的失败怪圈。”

  雷洪明向记者介绍说,何谓失败的怪圈呢?也就是说,企业有需求,但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手段,总是怕失败。信息化推进者也不知道如何说服老板,不知道如何调动所有资源,总之处处是问题。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全员配合和老板支持的问题。“我就是这样一个复合型人才,我做管理,可以调度资源,可以给信息化保护和权利,不成功才奇怪。”

  勇往直前

  在被问及怎么推进信息化成功时,雷洪明脱口而出,没有什么办法,只有“勇往直前”。可见,尽管雷洪明很强势很自信,但长液毕竟从一个老国企脱胎而来,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充满困难。长液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首先是推广培训。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小学毕业的,有初、高中毕业的。如何让这些人学会操作电脑?长液采取全面推广的方式,大量培训。第一次90分合格,第二次95分合格,第三次自己掏培训费,第四次不合格离岗。“很简单,推进原则几句话搞定,严格操作。”

  其次是改变员工工作习惯。以前是看表单,现在是看屏幕,要改变他们的这种习惯,需要有一个过程。

  三是严格控制流程。比如说,在领料的时候,需要体积、直径、厚度等定义好的料。在系统中,该料不一定能领出来,库中没有这个规格。可在实际测量中,料又完全吻合。这问题出在录入员身上,不能严格把控录入质量,数据出现偏差。这些问题堆积之后,一线人员觉得有负担和压力,需要手工领料,而管理者坚持电脑录入,严格控制流程。

  四是要有毅力和决心。“什么是勇往直前?就是任何困难都要解决,而且都是可以解决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雷洪明举例说,一般年轻人玩网络聊天,没人教,玩几天也能适应,为什么工人不行?主要是压力和需求没有跟得上。

  归根结底,信息化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是计算机的问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是管理标准、管理目标高和低的问题。

  雷洪明告诉记者,在操作中设有网络警察,严格监控流程。如果数据不准、不及时,系统会报警。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单位都要参加,讨论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等。如果解决不了,就要设定时间点,有罚款、离岗等处罚。“我没感觉这么难,都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IT与业务融合

  如此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深入应用ERP的长液,竟然只有3名IT人员。引用雷洪明开玩笑的话说:“他们的日子很好玩,很轻松。”

  这3名IT人员负责维护硬件系统,负责厂里500多台电脑终端。这种IT规模在一般的制造业中很难看到。为什么长液采取了这种方式?

  雷洪明认为,不能什么事情都交给IT。比如数据录入难,一线人员找IT解决,IT解决了,这就成了IT的事情。其实此类事情应该归一线人员管,这是他们的职责。高层做的事情,就是设定好制度和工作标准,按照流程管理。如果工作不顺利,一线工作人员必然着急,不会推诿扯皮。“这3个人的主要任务是做维护、定制个性化和编程,信息化实质还是全员行动。”

  “真正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我们所有的终端人员都是目标责任人,我们要签目标责任书,数据在什么地方产生,就在什么地方处理,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不要什么问题都弄到信息中心来,IT也不懂这些数据,而且弄错了他们也不负责。”

  长液把流程简单化,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只允许一线工作人员提出技术问题,不能是业务问题。技术问题提交之后,IT要拿着技术需求找领导批准,走流程修改系统,为的是确保系统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长液的做法和一般拥有庞大信息中心的企业完全不一样。实际上,该企业正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典范。通常人们都说,当IT成了水、电之后,IT就融入了生活中。在企业中也是如此。IT消失在业务当中,业务容纳了IT的管理,所有人均对系统负责,所有人都是系统的一部分,而非仅仅局限在IT人员和设备,这才是真正的信息化。

  CIO语录

  1.真正做到人机合一的话,两三年是不行的,五年可能都困难。因为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管理信息化是一种管理思维、管理架构和管理层次的表现,而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3.要把战略日程化,把战略落在地上,不要挂在天上。这样的话,战略就需要一个手段,用来控制执行的过程。

  4.严格来讲,信息化是一个中性的东西。你给它一个红色的光它就是红色的,你给它一个蓝色的光它就是蓝色的,但是没有信息化,你所有的光打出去都没有用。

  5.我做管理工作,知道信息化能给我解决什么问题。我能保护它,再加上权力,调度所有的资源和整个团队的推进,那么不成功就奇怪了。

  采访手记

  雷洪明在谈论信息化时,充分发挥做教师的优势,滔滔不绝,而且比喻多、形容多,语言贴切。再加上他长期搞计算机,思维清晰,喜欢用一、二、三等归纳总结性语言。最重要的是,他现在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位置决定视角,推广信息化自然不在话下。

  本栏目一直在探寻CIO和企业推行信息化方法,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和观察,我们发现,CIO这个群体在发生变化,信息化也在发生变化,雷洪明就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

  CIO有很多类型,推进的方法和策略也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素质有那么几条:高层关注、沟通、业务的理解能力、组织结构和管理能力。现在,我们还可以多探讨一下,用互联网的词汇来说就是“去中心化”:不以系统为中心,不以CIO为中心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CIO词汇来源于国外。国内也一直号召CIO要与CXO平起平坐。但国内的现状也一时半时不可能达到。就如大多数入乡随俗的词汇一样,CIO一词需要更广泛的含义:只要能推进信息化的,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站在企业高度推进的职位,均可是CIO。

  “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日后我们在谈论CIO和信息化关系时,不一定非要拘于形式,死扣“位置”,而是要看是谁再做,做了什么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国内企业究竟是如何推进信息化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