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变脸”备战国际市场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曙光,变脸,备战,国际市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4-15 15:03
至此,曙光公司此前沿用10多年之久的品牌标识将被载入史册,由“中科曙光”和英文字母“Sugon”组成的新标识将正式启用,并已在全球完成注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曙光公司董事长李国杰和曙光公司总裁历军携手发布了新标识,掀开了曙光公司迈向国际化的第一页。
产业化亟待新跨越
“此次启用新标识并非一次单纯的标识更换,而是曙光公司进行企业战略转型的需要。”历军如此解释换标原因。
众所周知,从最初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受制于人,到曙光4000、曙光5000成功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应用,再到2010年拥有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位列全球第二,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提高了120万倍,成功推动中国跻身国际高性能计算大国前三。此外,2010年曙光公司以34%的数量份额再度蝉联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数量份额排行榜冠军,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先品牌。
尽管过去取得了无数辉煌,但“曙光公司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已经越来越全球化,原来沿用多年的标识‘Dawning’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历军说,“‘Dawning’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硬件制造商,早在2000年,曙光就提出了3SP战略,即产品、解决方案、服务三个方面同步走,现在的曙光公司正在积极由一家‘服务器硬件提供商’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转型,新的发展理念需要一个新的形象。”
事实上,云计算已经掀开了IT产业第四次革命的大幕,而在云计算时代,单纯的硬件制造已经不能给IT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所以传统的硬件提供商纷纷开始向软件领域倾斜。
据了解,2010年曙光公司实现了60%的快速增长。作为国内云计算的积极倡导者,曙光公司在“科技计算未来”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决定未来”的品牌价值主张。历军表示,未来曙光将在中间件等软件研发领域投入更大的力量,而在软件服务领域,曙光还将在各地建设云计算中心,并成立软件服务团队。历军希望用3?4年的时间,让软件服务领域的收入占到公司整体收入的15%?20%。
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在转型之外,曙光“变脸”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更换新标识是曙光公司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历军告诉记者。
新标识的含义也清晰地表达着曙光公司的国际化“野心”——中科曙光“Sugon”是“Super”和“Dragon”的组合,意为“超级中国龙”,寓意让中国品牌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更加有力量。
其实,曙光公司酝酿国际化发展已久。早在2005年,历军便在《计算机世界》报主办的中国“IT两会”(中国IT财富年会、中国信息主管年会)上指出,“为了国际化,我们要苦练内功。”而在曙光公司成立以来的15年中,曙光公司一直都默默地坚持这着这一点。
随着云计算带来产业更新,曙光也越来越“强壮”,“走出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曙光公司新的战略目标。
据介绍,未来曙光公司将采取一系列动作加速国际化进程,包括发布全球化标识、树立国际化视野,谋求更多国际话语权;同时着手在海外成立研发中心,实现技术的国际化。
“从3月31日到9月30日的6个月时间是品牌过渡期,新标识将与原标识并存。这半年时间也是曙光公司对全体员工、经销商‘洗脑’的时间,通过集中教育与培训,使大家树立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迎接全新的挑战。”历军说。此外,他还表示,作为国际服务器标准组织SSI全球四大会员之一,曙光公司未来将扩大与服务器行业内两大标准组织之间的合作,让中国的服务器标准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采访手记
新标识下的新目标
事实上,几年前国内较具实力的IT硬件提供商就开始谈“软件和服务”了,在这方面,曙光也卯足了劲儿。但是各厂商都一直没采取什么大动作。
在我国服务器领域中,中外品牌的竞争格局一直呈“金字塔”形状,越往高端,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越小。更不容乐观的是,利润相对丰厚的高端领域服务器硬件产品的利润正在大幅度下滑,在同质化异常严重的中低端领域,利润就更小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际厂商都开始将硬件看作是基本业务,而把重点向利润率较高的软件和服务倾斜。比如,IBM就是率先转型的企业典范,硬件早已不是IBM的赚钱大头。
近年来,曙光参与建设并运营云计算中心,以及一系列相关软件的发布,尤其是今天的“改头换面”等一系列动作,都在向业界表明一个新目标: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中科曙光Sugon要走出国门,冲破硬件提供商形象的束缚,向IT服务转型。(文/刘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