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应该成为品牌信仰
- 来源:中国品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诚信,品牌,信仰,双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5-12 12:55
如今,双汇的瘦肉精事件使得整个肉制品市场风声鹤唳,人人自危。锦湖轮胎的产品甚至已经滞销,乃至影响了汽车行业的销售……
据悉,双汇由此次“健美猪”事件造成的损失可能超过200亿元,双汇集团董事局主席万隆也坦陈,此次事件直接导致双汇市值蒸发103亿元;锦湖轮胎产品等待召回……虽不至于重蹈三鹿的覆辙,但是品牌重建无疑是漫长的过程。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此次诚信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非至此,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是对中国制造、中国品牌形象的冲击。
有数据显示,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中国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然而,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外奶粉的市场份额飞跃至60%。诚信的缺失,使得中国品牌将本土市场“拱手相让”。由于中国企业发展的积累有限以及接踵而至的品牌危机,也促使中国消费者盲目迷恋洋品牌,甚至是假洋品牌。
诚信是商业文明乃至人类文明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商业文明中一个最为简单的游戏规则就是守诚者得市场、失信者失人心。“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这幅挂在店内的对联见证了同仁堂300年风雨不倒的辉煌历史。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也曾告诫过,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要素,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诚信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相比较而言,现在的中国企业品牌建设之所以困难重重,除了缺乏较为科学的品牌战略和实践经验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患了“品牌近视症”,缺乏对品牌经营的持之以恒、真心以待,看不到稍远的前方品牌所能带来的巨大回报。从而养成了投机主义、商业逐利等看似无大碍的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忽视诚信经营和容忍偶尔的失信。由此可见,失信倒也并非企业家们的先天意志。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长。质量和诚信是每年“3·15”的热点词汇,同时也会引发公众对监管制度的热议。国家各级有关部门也在逐步加强有效措施打击失信行为,决不等闲,尽最大努力疏通公众的堵心。可是,仅仅靠这样的“以堵治堵”的法子,真的能够彻底根治诚信乃至道德的缺失吗?
监督机制诚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拦堵失信行为,然而,制度创新和违反制度始终是动态博弈的。所以我们不妨把诚信放在更高一个层面来思考,而不只是仅仅依赖监督和制约。如果非要把监管和诚信划等号,中国品牌必然前途无“亮”,此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国家的较量在于经济,经济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品牌。品牌的制胜法宝之一就是诚信,当制度不能完全解决的时候,还应有文化作为向导。因此,诚信更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是制度、文化乃至信仰之和。
诚信是一种行为、一种资本、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中国企业若能把诚信作为品牌标签,将诚信当成品牌信仰,消费者才有可能“信仰”你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