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质量铸就影视传奇——著名导演张纪中做客恩慈访谈
- 来源:中国品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质量,影视,传奇,张纪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5-12 14:04
作为中国影视界的重要人物,张纪中导演拍摄制作了众多家喻户晓的经典电视剧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笑傲江湖》、《激情燃烧的岁月》、《射雕英雄传》等。捧红了大批如李亚鹏、胡军、黄晓明、刘亦菲等当红影视明星,无疑是中国电视剧界不可或缺的标志性人物。如今,“张纪中”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只要是张纪中做制片,似乎就代表这部戏稳赚不赔。那么,这位“大胡子”导演是用什么样的“秘诀”铸就了他在影视界的传奇,铸就了“张纪中”这个响当当的“品牌”呢?
我得让“张纪中”这三个字在江湖上代表一种质量
恩慈:有一个问卷调查,大家把您的位置定在导演,很少有人说是制片人。为什么现在拍了很多片子之后,观众一说到您,首先想到您是导演?
张纪中:基本上我们拍摄的片子,应该说差不多都是根据我的思想去拍摄的。最先只有我一个想法,然后去找编剧,剧本差不多完成的时候,再有导演加入。我也参与了很多导演的工作,比如说选择演员,包括戏的风格,还有某些重要的场景的拍摄,我都会参与很深的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就叫张导了,如果叫张制片也不好啊,不太顺口。
恩慈:如今,只要是您制片的戏,似乎就代表了稳赚不赔,“张纪中”的金子招牌让很多投资商趋之若鹜,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张纪中:这个行当不容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今天给投资方赔了1000万元,人家明天早上又拿2000万元来找你,说不要紧?美事!有这事吗?你记住,所有投资人,都是赚了钱,拍着肩膀喊你哥哥,赔了钱就翻脸骂你王八蛋。赔了钱导演不用负责,制片人要负责,钱都交给我了,责任就在我身上,我得让“张纪中”这三个字在江湖上代表一种质量。
恩慈:现在“张纪中”三个字在江湖上代表了一种质量,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有关您“质量”的故事?
张纪中:在拍《笑傲江湖》的时候,开拍十几天了,可男主角“令狐冲”迟迟进入不了状态,且调教无望。于是我就召集3位导演连夜开会,决定撤人。当时舆论大哗,因为已经拍了十几天,两集要60多场戏,全部重来,那就意味着近百万元的资金付之流水。而且一时没有合适的男主角人选,四百多人的剧组可等不起,每天的开销都在10万元以上,当时连历经风浪的黄健中都犹豫了,呵呵 。可我当时态度十分坚决,我对他们说:“现在是我们剧组最危险的时候,无论冒多大的风险,都要撤换男主角,我们不能将来自己抽自己的嘴巴……撤换男主角,我们的损失可能是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不换,损失也许是上千万元,我们的戏就对不起观众。”就这样,我们更换了男主角,后来证明我是对的。
还有一个很失败的例子,就是我拍《爱在三万英尺》的时候。这部剧没有小说原著,几个编剧把剧本做好之后,由于我特别忙,就只跟他们说了一个方向。一直到快要开拍了,我看了看那个剧本,真是吓出一身汗。因为没有小说的基础,编剧又不是很深入生活,于是就想当然地左抄一段右抄一段,太假太次。没办法,马上停拍,浪费了很多钱。
我们要做的这个东西,是要有灵魂的
恩慈:我们都知道,现在拍戏首先考虑的就是市场,那么您是怎么处理“金钱”和“艺术”的关系呢?
张纪中:艺术无法回避金钱,但你心里应该有一种责任感、一种分寸感。这如同谈恋爱,说“我爱你”,就像 “追求艺术”一样,很多时候是空洞的,不用付出代价,也无法去验证,通俗来说就是花言巧语;但“娶你”,就有了责任、有了牺牲。话又说回来,什么是好的戏?在当下,就是“叫好又叫座”。一个好的制片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商人,但是一定是一个好的当家人,懂创作的要求,也懂得市场的要求。这是我能拿出好作品的保证。我永远都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我,我只关注的我的作品, 拍得好看才是硬道理。
恩慈:当您接拍片计划的时候,怎么能拿捏住观众喜欢什么片子呢?
张纪中:我其实都很被动的,我不是特别主动要求拍什么,一般都是投资人找我。比如说《西游记》,他们就找我说想拍《西游记》,问我觉得怎么样?我说我觉得很好,但是我要想想怎么拍,我觉得我要想好了,才能做好。有的时候投资方不太理解,说跟你说了这么长时间了,你看你还没有弄好。我说不是生产一个水杯,都是千篇一律的,现在我们要做的这个东西,是要有灵魂的。做有灵魂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做不好很可能就是废品,废品就要重来。拍电视剧更难的地方,我觉得是它比电影长。我拍一个50集的电视剧,像拍25部电影。他们拍一部电影要五六个月,我们要拍20个电影,还要保证质量,这个难度确实很大。但只不过说,电视是一个大众传媒,好像人觉得电影那才是真正的艺术。其实在我看来电影是属于国际的,电视是属于华人的。在华人的范围,比如说像在澳大利亚很多华人都看我们拍的电视剧,这一点也是值得欣慰的。从观众角度来说,我相信我所拥有的观众是最多的,那要比电影的观众多。
恩慈:张老师,您的2011年的大戏《菊花醉》已经在湖南芙蓉镇开机了。《菊花醉》可以说是您“弃武从文”第一作,您觉得《菊花醉》的“魂”是什么?
张纪中:“弃武从文”只是外界的一种宣传噱头,不存在什么武侠剧拍腻了打算拍点文戏转型的说法,拍《菊花醉》的原因非常简单,首先是剧本的质量和其中涉及的茶文化。我选择剧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能打动我,如果我都看不下去,那就没戏了。《菊花醉》是一部以安化黑茶为题材讲述人道、茶道、商道精神的电视剧,非常富有时代特征,我其实想借这部电视剧刻画出一幅清末百科画卷,把爱情和商战在当时安化的年代背景中完美地体现出来。虽然《菊花醉》的剧情以“安化黑茶”为线索展开,但除了茶,电视剧会侧重描写人文历史故事,展现人道的精神。
胡子是我的品牌 生活不乏乐趣
恩慈:张老师,现在凡提您的大名,首先想到就是您的电视剧,其次恐怕就是您这标志性的胡须了。有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大胡子的人,人们就会说这个人怎么像张纪中呢!看来您的形象已经是固定的模式了。这个形象是您有意保持的吗?
张纪中:我的标志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是白头发,一个是大胡子。我是38岁那年在家休息了几天,没有刮胡子,此后就懒得刮了。有时候想起来刮一次胡子,女儿还说不认识我了,时间长了,这就成我的造型了,胡子也就成了我的形象“品牌”(哈哈)。
恩慈:所以到现在大家都尊称您为“大胡子” 导演。像您这样天天拼命地工作,我特想知道您在日常生活中最开心的是什么?
张纪中:其实对我来说,工作就是一种享受,天天玩命,每天除了工作都没什么事,休息一天,都觉得是罪过。坦白说,除了工作,我私人的时间并不多。最开心的事就是外孙给我打电话叫我“胡子爷爷”,他经常打电话来说要见我,我老不在家见不着,大概一两个月见一次孙子,时间也是短短的几个小时。还有就是偷着玩玩PSP。
恩慈:非常感谢您今天与我们分享了您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由衷地希望在中国影视界“张纪中”这个“品牌” 能不断创造出影视奇迹。
……
我得让“张纪中”这三个字在江湖上代表一种质量
恩慈:有一个问卷调查,大家把您的位置定在导演,很少有人说是制片人。为什么现在拍了很多片子之后,观众一说到您,首先想到您是导演?
张纪中:基本上我们拍摄的片子,应该说差不多都是根据我的思想去拍摄的。最先只有我一个想法,然后去找编剧,剧本差不多完成的时候,再有导演加入。我也参与了很多导演的工作,比如说选择演员,包括戏的风格,还有某些重要的场景的拍摄,我都会参与很深的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就叫张导了,如果叫张制片也不好啊,不太顺口。
恩慈:如今,只要是您制片的戏,似乎就代表了稳赚不赔,“张纪中”的金子招牌让很多投资商趋之若鹜,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张纪中:这个行当不容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今天给投资方赔了1000万元,人家明天早上又拿2000万元来找你,说不要紧?美事!有这事吗?你记住,所有投资人,都是赚了钱,拍着肩膀喊你哥哥,赔了钱就翻脸骂你王八蛋。赔了钱导演不用负责,制片人要负责,钱都交给我了,责任就在我身上,我得让“张纪中”这三个字在江湖上代表一种质量。
恩慈:现在“张纪中”三个字在江湖上代表了一种质量,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有关您“质量”的故事?
张纪中:在拍《笑傲江湖》的时候,开拍十几天了,可男主角“令狐冲”迟迟进入不了状态,且调教无望。于是我就召集3位导演连夜开会,决定撤人。当时舆论大哗,因为已经拍了十几天,两集要60多场戏,全部重来,那就意味着近百万元的资金付之流水。而且一时没有合适的男主角人选,四百多人的剧组可等不起,每天的开销都在10万元以上,当时连历经风浪的黄健中都犹豫了,呵呵 。可我当时态度十分坚决,我对他们说:“现在是我们剧组最危险的时候,无论冒多大的风险,都要撤换男主角,我们不能将来自己抽自己的嘴巴……撤换男主角,我们的损失可能是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不换,损失也许是上千万元,我们的戏就对不起观众。”就这样,我们更换了男主角,后来证明我是对的。
还有一个很失败的例子,就是我拍《爱在三万英尺》的时候。这部剧没有小说原著,几个编剧把剧本做好之后,由于我特别忙,就只跟他们说了一个方向。一直到快要开拍了,我看了看那个剧本,真是吓出一身汗。因为没有小说的基础,编剧又不是很深入生活,于是就想当然地左抄一段右抄一段,太假太次。没办法,马上停拍,浪费了很多钱。
我们要做的这个东西,是要有灵魂的
恩慈:我们都知道,现在拍戏首先考虑的就是市场,那么您是怎么处理“金钱”和“艺术”的关系呢?
张纪中:艺术无法回避金钱,但你心里应该有一种责任感、一种分寸感。这如同谈恋爱,说“我爱你”,就像 “追求艺术”一样,很多时候是空洞的,不用付出代价,也无法去验证,通俗来说就是花言巧语;但“娶你”,就有了责任、有了牺牲。话又说回来,什么是好的戏?在当下,就是“叫好又叫座”。一个好的制片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商人,但是一定是一个好的当家人,懂创作的要求,也懂得市场的要求。这是我能拿出好作品的保证。我永远都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我,我只关注的我的作品, 拍得好看才是硬道理。
恩慈:当您接拍片计划的时候,怎么能拿捏住观众喜欢什么片子呢?
张纪中:我其实都很被动的,我不是特别主动要求拍什么,一般都是投资人找我。比如说《西游记》,他们就找我说想拍《西游记》,问我觉得怎么样?我说我觉得很好,但是我要想想怎么拍,我觉得我要想好了,才能做好。有的时候投资方不太理解,说跟你说了这么长时间了,你看你还没有弄好。我说不是生产一个水杯,都是千篇一律的,现在我们要做的这个东西,是要有灵魂的。做有灵魂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做不好很可能就是废品,废品就要重来。拍电视剧更难的地方,我觉得是它比电影长。我拍一个50集的电视剧,像拍25部电影。他们拍一部电影要五六个月,我们要拍20个电影,还要保证质量,这个难度确实很大。但只不过说,电视是一个大众传媒,好像人觉得电影那才是真正的艺术。其实在我看来电影是属于国际的,电视是属于华人的。在华人的范围,比如说像在澳大利亚很多华人都看我们拍的电视剧,这一点也是值得欣慰的。从观众角度来说,我相信我所拥有的观众是最多的,那要比电影的观众多。
恩慈:张老师,您的2011年的大戏《菊花醉》已经在湖南芙蓉镇开机了。《菊花醉》可以说是您“弃武从文”第一作,您觉得《菊花醉》的“魂”是什么?
张纪中:“弃武从文”只是外界的一种宣传噱头,不存在什么武侠剧拍腻了打算拍点文戏转型的说法,拍《菊花醉》的原因非常简单,首先是剧本的质量和其中涉及的茶文化。我选择剧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能打动我,如果我都看不下去,那就没戏了。《菊花醉》是一部以安化黑茶为题材讲述人道、茶道、商道精神的电视剧,非常富有时代特征,我其实想借这部电视剧刻画出一幅清末百科画卷,把爱情和商战在当时安化的年代背景中完美地体现出来。虽然《菊花醉》的剧情以“安化黑茶”为线索展开,但除了茶,电视剧会侧重描写人文历史故事,展现人道的精神。
胡子是我的品牌 生活不乏乐趣
恩慈:张老师,现在凡提您的大名,首先想到就是您的电视剧,其次恐怕就是您这标志性的胡须了。有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大胡子的人,人们就会说这个人怎么像张纪中呢!看来您的形象已经是固定的模式了。这个形象是您有意保持的吗?
张纪中:我的标志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是白头发,一个是大胡子。我是38岁那年在家休息了几天,没有刮胡子,此后就懒得刮了。有时候想起来刮一次胡子,女儿还说不认识我了,时间长了,这就成我的造型了,胡子也就成了我的形象“品牌”(哈哈)。
恩慈:所以到现在大家都尊称您为“大胡子” 导演。像您这样天天拼命地工作,我特想知道您在日常生活中最开心的是什么?
张纪中:其实对我来说,工作就是一种享受,天天玩命,每天除了工作都没什么事,休息一天,都觉得是罪过。坦白说,除了工作,我私人的时间并不多。最开心的事就是外孙给我打电话叫我“胡子爷爷”,他经常打电话来说要见我,我老不在家见不着,大概一两个月见一次孙子,时间也是短短的几个小时。还有就是偷着玩玩PSP。
恩慈:非常感谢您今天与我们分享了您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由衷地希望在中国影视界“张纪中”这个“品牌” 能不断创造出影视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