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港口,属重点国有企业之一,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航线贯通全球,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
信息化成就
现代化国际港口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物流软件研发部主任杨杰敏向记者介绍,为了将青岛港打造成在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地位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多年来,青岛港坚持科技兴港战略,先后建立起全国沿海港口规模最大的EDI(电子数据交换)信息中心、全国港口首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始终坚持着信息化创新的步伐。
据了解,青岛港自主研制开发的港口生产作业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集成可视化港口生产指挥系统、物流信息中心系统、港口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关系到港口核心业务生产的信息系统,不仅提高了港口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而且提高了港口物流的生产组织水平、效率及信息服务水平。
据悉,青岛港通过对口岸物流各节点的生产组织管理、作业控制等优化整合,实现了作业流程的全程化监控、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物流过程的透明化跟踪,形成适应口岸监管模式的物流供需链管理的解决方案。
“以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例,通过青岛港EDI中心和数据中心,充分发挥港口作为口岸物流信息枢纽的作用,综合利用物流信息资源,广泛开展物流业务、电子交易及信息增值服务,构建了区域性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杨杰敏说,这样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平台日访问量数百万次,网上注册用户已经达1.8万多家。不但创造了统一的物流业务交互环境,而且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了涵盖物流跟踪、集疏运监控、船舶一站式申报、电子支付、在线订舱、危险品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综合查询、物流业务交互和口岸政府监管等大量业务服务。
青岛港每年吞吐量超过了1000万个标准集装箱,而集装箱物流运输过程十分复杂,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等流通环节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如何更快捷安全地完成物流运输作业和有效的管理,一直是包括青岛港在内的各大港口研究的重点问题。
杨杰敏表示,“十二五”期间,青岛港将依托采用物联网技术的集装箱智能运输协同平台等重点信息化项目,全面开展信息化升级战,促进港口向现代化综合物流枢纽、向第四代港口转型。
“我们会以整合港口物流和集装箱运输过程的RFID信息为基本目标,建设完成内部应用系统、外部协同服务平台以及数据信息的集成与交换共享,优化集装箱运输流程,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水平,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的应用发展,并为口岸用户提供集装箱运输的全程实时监控和跟踪手段。”杨杰敏说。
至强多路平台显身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么多信息系统维持着青岛港的高效运转,其背后的数据中心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记者带着这样的一个疑问,来到了青岛港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项目经理吴振刚接待了记者,他指着机房中的大大小小近百台服务器说:“我们目前主要是在使用x86平台的服务器,以前也用过Alpha小型机,但是渐渐感觉到在维护、性能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有的时候大半夜宕机了,我和另一个工程师半夜就要赶来维修,非常痛苦。后来我们采用两台x86服务器来替代,经过内存等方面的优化,不但完全满足了业务的需要,而且性价比也大大提高了。”
吴振刚告诉记者,青岛港在2009年引入了采用至强多路服务器平台的HP服务器,以构建覆盖整个港区的视频监控系统。“物流信息中心能够通过这套系统对港区、物流园区的码头、堆场、船舶、仓库、道路及运输工具等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对港口集疏运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出入港区的车辆能够通过港区内摄像头实时抓拍,车辆的信息通过影像处理后录入到后台的数据库。”吴振刚说,从2009年开始运转到现在,这套系统除了出现过硬盘故障外,一直都运行稳定。
在青岛港每年装卸的超过1000万个集装箱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进出口业务的集装箱,这就为青岛港的外轮理货业务带来不小的压力。“外轮理货业务都是24小时不能间断的,和整个码头作业生产息息相关。”吴振刚说,“而且随着业务手段不断现代化,例如各种手持设备的引入,整个外轮理货业务的后台系统已经不堪重负,所以在近期进行了系统升级,引入了两台采用至强7500系列处理器的IBM服务器。”
在谈到为什么要引入这样的x86服务器时,吴振刚表示,通过采用双机互备加磁盘柜的解决方案,整套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很高,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业务的需求。“除了考虑稳定性、可靠性及性价比外,我们当初也是看中了这个系统容易操作、维护的特性。毕竟下属公司的IT能力和信息中心不能相比,需要整个系统易于操作,便于维护。”吴振刚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