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信息化的重要思想力量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中国,信息化,智慧城市
  • 发布时间:2012-01-10 14:56
  编者按:200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就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建议。2002年2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为第一届专家委委员颁发了聘书。

  成立专家委,是党和国家把推进国家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为不断提高信息化科学民主决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信息化推进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创新,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10年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同志十分重视专家委工作,各届专家委都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鼓励。朱基总理、温家宝总理十分关心专家委,对专家委的工作和建议报告有过多次批示。4届专家委的成立大会,吴邦国、黄菊、曾培炎、张德江同志分别亲自到会讲话,对专家委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为各位专家颁发聘书。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殷切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专家委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紧紧围绕国家信息化的重大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咨询工作,在诸多关键时点和关键问题上,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信息化政策建议,对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的所有文件进行事前咨询评议。

  为了回顾总结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判断未来10年信息化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专家委的作用,不断提高我国信息化科学民主决策水平,推进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专家委成立十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点,《计算机世界》与专家委合作,举办《专家委10年》专栏,专访各届委员,探讨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期专栏开篇,我们刊登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徐愈的采访文章。

  “我们坚定地认为,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激励更多的新思想,而正在信息化大环境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思想的激励。”这句情辞恳切的话,来自2008年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简称专家委)组织出版的“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转型”丛书中的总序,它吐露了全体专家委委员的心声。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徐愈认为,专家委10年的探索和努力,正是践行了“激励更多的新思想”的理念——“我认为,专家委10年来形成了当代推动中国信息化的一支重要思想力量,如果没有他们,中国整体信息化格局中将缺失很重要的支柱。”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见证专家委10年发展的徐愈秘书长是这样评价专家委作用的,他讲到,这支重要的思想力量在过去中国信息化的10年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未来,它还将伴随中国信息化向更高阶段迈进。

  中国信息化的重要推动者

  吴敬琏,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启恒,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现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会理事长;

  吴佑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中国数字通信事业开拓者;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

  ……

  这些令业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来自专家委第一届委员会的委员名单,这一届共有38位委员,他们都是学界泰斗和科技精英。2002年2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为第一届专家委委员颁发了聘书。

  2001年,在中国信息化的进程中绝对值得留有重要一笔。这一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咨询机构。

  “这种决策咨询机制在当时也是一种创新,它直接推动了信息化的新一轮浪潮。”徐愈这样表述。为了保障专家委工作的有效展开,领导小组还专门批准设立了专家委秘书处,在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内单设机构,承担了专家委的日常事务。

  2001年,中国信息化刚刚开始兴起,还处在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信息化整体发展的阶段,专家委的成立直接推动了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回首这10年,在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重要关头、每一个热点和难题,以及每一次业界认为需要尽快有明确思路的重大决策上,专家委都迅速地做出了反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徐愈认为,更为宝贵的是,专家委的每一项重要决策,都不是体制外循环,而是直接参与到战略、政策、标准及法规的制定,直接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信息化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电子政务先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以及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历程。而从“十一五”规划开始,信息化开始有了明确的定位,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在这一重大战略制定的背后,也有着专家委的重要建议——在“十一五”规划制定初期,专家委曾经对要不要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以书面形式向中央汇报:中国应该在“十一五”期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专家委的这些建言,对后来形成“十一五”的基本思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10年来,历届专家委的上百余位委员为国家重大决策做出的贡献不胜枚举,徐愈认为,能做到这点,主要来自于委员们的三种“特质”——一是有眼光,能够看得到问题,看得准问题的关键,特别是重大问题;二是肯花精力,专家委的许多委员们虽然都有着繁重的其他日常工作,但是他们对每一个涉及国家信息化的重大问题都去认真调研、反复思考,体现了高度负责的学术精神和历史责任感;三是有勇气,敢于实事求是,敢于直言,敢于说别人不爱听的话,没有辜负中央领导的重托。

  工作方式的创新开拓者

  在专家委的官方网站上,有“基地调研”这样一个栏目,点击进去可以看到近期专家委在调研基地开展的课题——在广东石龙镇基地开展的《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研究》,以及在无锡基地开展的《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每一个调研课题都紧扣着当今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的热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及指导意义。

  事实上,基地调研这种新型工作方式从专家委成立之初就开始了,这也是专家委的一项工作方式创新。徐愈向本报记者介绍,最早的调研基地设在河南省济源市,时任济源市市委书记周春艳向专家委表示,济源市的信息化起步较晚,如何能找准高起点实现跨越式方展,济源市非常希望能得到来自国家最高层的信息化工作指导。

  为此,专家委在济源市成立了第一个调研基地,将济源作为样本,深入研究如何实现信息化后起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专家委的委员们多次亲赴济源,贴近一线展开实地调研。几年过去了,济源市的信息化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为难得的是,基于济源市互联网电子政务安全的研究,成为一种标准模式在全国推广,“济源经验”上升成为“济源模式”。

  借助这种创新的工作方式,专家委一方面在与地方的一线调研中总结出了科研成果,进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决策意见;另一方面,地方也在专家委的指导下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而且这种指导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周密、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除了基地调研的创新,专家委还有一套严格的课题管理机制,贯穿课题立项、中期评估、后期总结整套程序。每年年初,秘书处都会将委员们上报的课题集中起来,然后再通过专家委主任办公会的研究讨论确定下一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专家委还会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确定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的研究项目。例如,今年美国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专家委便马上着手研究,组织各方资源和研究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全面的、有见地的政策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批示。在今年年初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专家委的委员们早在去年就对规划中的多个重点进行了立项研究,对新形势下中国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高屋建瓴的政策分析及规划建议。

  此外,专家委还定期举行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最新发展趋势讨论会,差不多每两个月就会有一次,对当前的信息化热点及重大事件进行反复讨论,在多学科交叉、多观点的激烈碰撞中,各种思想、观点、理论相互交锋,活跃了学术民主的气氛,也使专家委的政策建议更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创新思维带来了创新的工作方法,徐愈认为,长期进行工作方法和机制的不断创新,对于保持专家委的活力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信息化的领航者

  2011年,是专家委成立10周年,也是中国“十二五”开局元年。在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间点,信息化和信息技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任——“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这意味着,信息化将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新型的发展方式、道路选择和战略机遇,能否把握好这种机遇,将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成功转型,也决定着百姓生活能否步入幸福的“新时代”。

  随着专家委对信息技术处于演进换代时期这一判断的提出,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已经成为2011年的关键词,智慧城市热潮在各地蜂拥而起,如何指导各地冷静思考新时期的信息化路径,如何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将成为专家委在中国信息化新时期的工作重点。

  徐愈向本报记者介绍,为了更好地推动两化融合,第四届委员会特别成立两化融合与信息化推进专委会,深入研究两化融合课题。前不久,专家委向中央提交了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为先导示范来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中央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做出了详尽的批示。

  而针对智慧城市的热潮,专家委也与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一起做了许多工作——推荐专家委委员为各个城市提出的智慧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建议,许多委员参与了各城市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确立课题研究,委托专家委委员、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为牵头组织,为智慧城市的下一步发展做全面分析;委托国家信息中心编制《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将智慧城市列为城市信息化向信息化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形态;此外,还推动形成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目的是总结信息化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经验,向更多城市推行,并以此带动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

  从两化深度融合到智慧城市,以及信息技术演进换代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等多项研究,这些新时期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热点话题,专家委早已经开始行动。徐愈认为,专家委的成立,开创了中国信息化科学、民主决策的新纪元,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凝聚了高度智慧的决策支持服务形态,将在推动中国信息化的进程中担当更为重要的责任。

  本报记者 何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