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人物小传(四)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薛仁贵,唐玄宗,安禄山
  • 发布时间:2012-06-04 14:43

  薛仁贵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在今新疆),小时候就听说了的,他的故事已经融入老一辈的口头传说。即使不读中国历史,也知他是一位猛将,常身着白袍,手持长戟,破阵似入无人之境。

  薛仁贵,单名礼,字仁贵(614—683)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少年贫贱,耕种为业。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时(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的东部和南部以及吉林的东南部),他正想迁父母之坟,以求发达。其妻柳氏说:“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改葬未晚也。”于是,仁贵乃投军。至安地(今属辽宁),遇郎将刘君邛为敌所围,仁贵驰救之,斩敌将,悬其头于马鞍,敌皆慑伏,由是出名。唐大军攻安地城,高丽(朝鲜古国)遣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多万来战,倚山结屯,太宗命将分击之。仁贵自恃骁悍,欲立奇功,一人独穿白袍自显,持戟,挂弓,大呼而驰,所向披靡。大军随之推进,敌兵奔溃。太宗遥遥望见,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谁?答:“薛仁贵。”帝召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授游击将军,叹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拔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永徽五年(654),高宗李治巡幸万年宫(位今西安西北)。一夜山洪暴发,冲进玄武门,卫兵散走。仁贵怒:“安有天子危急而怕死散走的?”即大声呼叫,以警宫内。高宗匆忙登上高处,洪水随之涌入寝殿。事后,高宗使人对仁贵说:“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赐以御马,以示褒奖。显庆二年(657),下诏派他为辽东经略(与都督同时并置,是边防军事长官)程名振之副将,破高丽于贵端城(今属辽宁),斩首三千级。接着,又与梁建方、契苾何力在辽东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仁贵匹马先入,敌兵莫不应弦而倒,并生擒敌军最善射者。然后,又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今属辽宁),擒其王阿卜固及诸首领送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以功封河东县(今属山西)男爵。旋又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将要出发时,高宗听说他箭法好,特出宫中一坚甲,令他试射之,他一箭就射穿了。高宗惊叹,另取坚甲以赐之。时,九姓有众十余万,先以骁骑数十挑战,仁贵发三矢,倒三人,其余一概下马请降,仁贵担心成为后患,将他们都坑杀了。然后,打马安抚余众,擒其首领率军而还。于是,军中放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从此便衰落了,不再成为大唐边患。

  乾封初年(666),高丽大将泉男生率其部内附,高宗派遣大将军庞同善领兵去迎接,男生之弟男建却率领国人击同善,于是,再派仁贵支援。同善领兵至新城(今属辽宁抚顺),又被敌夜袭。仁贵率领骁勇赴救,斩首数百级。同善领兵再进金山(今属辽宁昌图),不幸又为敌所败,高丽乘胜而大进,仁贵横击之,斩首五万余,攻下高丽三座城,才与泉男生会合。高宗手诏慰劳他:“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于是,仁贵又乘胜领两千人攻扶余(今属吉林),诸将皆言兵太少,仁贵曰:“在主将善用耳,不在多也。”遂作先锋而前行。敌精兵来拒,迎击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余城。扶余之外的四十余城统统息鼓,闻风而降。仁贵随即率军南下,沿海攻略,与李绩会师于平壤。高丽既降,高宗又诏仁贵率领精兵两万与刘仁轨留守平壤,授其右威卫大将军,封其爵号平阳郡公,并兼检校安东都护(边关军政首长),后又移军统治新城。

  隋炀帝杨广(569—618)亲征高丽,大败而回,并因此而导致大乱,丢了江山。唐太宗亲征高丽,无功而还,却在战场上发掘了一个上下都喜欢的英勇善战的薛仁贵,而且他真大破高丽,成了留名后世的良将。

  唐玄宗

  写到玄宗,自然想起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说玄宗的什么呢?说他往日的轰轰烈烈?说他难说的千古悲情?短短二十字,饱含亡与兴。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尊号至道大圣大明,所以又称唐明皇,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母为窦德妃。性果断,多才艺,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三岁封楚王,后又改封临淄郡王。韦后淫乱,干预国政,与其女儿安乐公主一起密谋毒死中宗李显,并调重兵驻守京师,企图遵循武后先例,自为天子,革大唐命。

  中宗景龙四年(710)之时,李隆基在京师欲挽狂澜于既倒,他在暗中搜罗勇士,厚结万骑之豪杰(保护天子游猎的骑队)。韦氏亲信、兵部侍郎崔日用亦叛韦氏,依附玄宗,并且催他从速下手。于是,他与他的姑母太平公主母子商议。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韦播又打万骑中人,激起整个万骑众怒。万骑领队葛福顺、陈玄礼找到玄宗诉说事由,玄宗即劝他们诛韦,福顺等人决效死命。有人说应请示相王(即睿宗),玄宗却怕泄漏机密,万一不成,连累相王,因而也就挺身而出,约集所交结的人士。葛福顺等先行起事,拔剑冲入羽林营中(禁卫军),斩韦播等,并宣布说:“韦后酖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氏……立相王以安天下……”羽林将士欣然应命。玄宗也与刘幽求等带两百多人会合万骑,分攻玄德、白兽两门,斩关而入,冲入宫中。韦后躲进飞骑营(禁卫军),结果仍是头颅落地。安乐公主及其丈夫武延秀也人头落地。事定,玄宗才告父亲,相王对其感叹曰:“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于是,相王再即帝位,是为睿宗也,玄宗亦被立为太子。先天元年(712),睿宗内禅,退为太上皇,玄宗继位,次年改元为开元(713),历史上所赞扬的所谓大唐开元之治也就从此开始了。

  玄宗做了皇帝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他的姑母太平公主。她又开始结党营私,擅权乱政,宰相七人,有五人是公主之党,她也想学母亲武氏,过上一回皇帝瘾。玄宗只好下定决心,找来将军王毛仲和内给事(宦官官职,皇帝侍从)高力士,与他二人定下杀计,执公主的党羽斩了。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之后,赐死家中,一场祸乱又告平息,而唐代的宦官得权也从高力士开始了。

  开元二十三年(735)的时候,蜀州(今属四川)司户(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杨玄琰女立为寿王的妃子(寿王为玄宗第十八子)。天宝三载(744),武惠妃死,后宫三千,无一欢喜。人说寿王妃子绝美,玄宗看了非常喜爱,乃令杨氏乞为女官,号太真,再收太真秘密入宫,另为寿王再立新妃。太真肌肤细嫩丰艳,晓音律,性聪颖,善迎合,入宫还不到一年,宠遇已如惠妃了,仪礼也同皇后了。次年,正式立为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天宝十四载(755),宠将安禄山造反于范阳(今河北涿州),攻下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进逼潼关(今陕西渭南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威胁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711—762)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号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年(757),收复两京(即今洛阳和西安),肃宗迎接玄宗回京,并且打算退为太子,玄宗明谕,坚决不许,自从贵妃那个晚上被缢死于马嵬驿(即今陕西兴平县西),他就已经下定决心,此生不再做皇帝了。

  史书说他“败于女子”,说他失于“用人之失”。其实,对他这个人亦可一言以蔽之,就是先明而后昏。因此,先有“开元之治”(713—741),后却遭遇“安史之乱”(755—762)。不过,对于唐朝来说,他终归还算得是一位雄起的中兴之主。

  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

  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杜甫的《忆昔》是这样描述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所以能有如此的政绩,固然是他玄宗的英明,但得力于他的宰相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先说姚崇。姚崇是有胆识的勇于负责的救时宰相(原名元崇,字符之,650—721年,陕州硖石人,即今河南三门峡人)。他是因向玄宗提出十条建议而被器重才做成了宰相的。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玄宗都基本执行了。当时,山东蝗虫大起,他力排众议,令各州尽力设法捕杀,如有灾殃,朝廷怪罪,他一人独受,蝗灾总算没有蔓延,并且很快被制住了。姚崇因为儿子不肖,数次请避相位,并荐宋璟(字广平,663—738年,邢州南和人,即今河北邢台人)接替自己。宋璟入相之后,务在择人,随才授任,大力革除裙带关系,跑官买官得职的官员被他废黜达上千人。他的叔父当了“选人”(候选官),要求吏部优先照顾,宋璟得知立即手示吏部“不能因私害公”。姚崇的长处是善于应变,宋璟的长处在守法执正,接下来的宰相张说(字道济,667—730年,原籍范阳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即今山西永济)则有效地改革了农兵结合的府兵制。早在玄宗即位之前,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北方已是危机四伏,契丹反叛攻下营州(今属辽宁),安西地区(其最大辖区曾包括天山南北葱岭以西远至波斯)的碎叶镇(今属吉尔吉斯斯坦)也被突厥占领了,丝绸之路完全断绝。为了重新统一北方,玄宗接受张说的主意,采用募兵制,组建雇佣兵,招得精兵十二万,不但收复了营州等地,丝绸之路也恢复了,唐朝的威望在西域又得了重新树立。待到张九龄做宰相(字子寿,一名博物,678—740年,韶州曲江人,即今广东韶关人),唐朝正处全盛时期,却又隐伏种种危机。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拟以“王道”代替“霸道”,再三强调保民育人,极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并选德才兼备之士分任地方各级官吏,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宫廷内斗也趋平息。当时,裨将安禄山率兵讨奚、契丹战败,执送京师,九龄见他一脸反相,力主依法处以极刑,以免后患,而玄宗却特予赦免,放归范阳,并听李林甫的谗言,免了九龄的宰相之职,将其贬为荆州(今属湖北)长史(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自从九龄罢相之后,李林甫就爬上相位,接着就是贵妃之兄杨国忠的专权了,玄宗朝也再没有值得一说的宰相了。

  写到这里,忽然又想,玄宗初登帝位之时,是何等的敬德尊贤。姚、宋之后,还有韩休(字良士,673—739年,京兆长安人,即今陕西西安人)也曾做过一任宰相。韩休也和九龄一样是个遇事力争的角色,事无大小,只要不对,便要进谏。一天,玄宗对镜整容,感觉自己瘦了许多,左右纷说:“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往日,何不逐之?”他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自身也。”后来的玄宗,用人行政时,大概再未这样想了。

  安禄山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是唐将安禄山(也指其子安庆绪)与其好友史思明(也指其子史朝义)对唐朝的一次叛乱。这次叛乱的开始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直到代宗李豫宝应元年(762)才算完全结束了,前后长达八年之久。这次叛乱可说是动摇了大唐王朝的根基,是大唐的政治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读《旧唐书·安禄山传》,有一细节令人难忘,当安禄山听说其子安庆宗在京城(今河南洛阳)被杀,竟惊哭曰:“吾子何罪而杀之!”似乎他真不认为自己是个叛乱者,其子也非叛乱之子,他是为了“清君侧”才打旗号起兵的,他是真的不反皇帝只反宰相杨国忠的。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中国的史书大都认为安禄山是个野心家,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其造反准备,是其处心积虑的表现。不同看法当然也有,主要归于将相不和,认为这场“安史之乱”应该加个“杨”字才对,应为“安史杨之乱”。因为其乱主要是杨国忠与安禄山积怨一日深过一日,而杨又在玄宗耳边不断中伤安禄山,激怒得他愤而造反。而玄宗则偏袒杨氏,一气杀了禄山之子,以示与其彻底决裂,使他陷入极度绝望,于是他的“清君侧”就扩大为全面叛乱。这种观点坚持认为杨氏对于这场叛乱,也与安禄山一样,要负有同等罪责。这种观点在当时也有非常清晰的表现,比如,禁军行至马嵬驿时,一致停步不再向前,直到将令杀掉诸杨,又逼玄宗赐死贵妃,才又重整旗鼓开拔。禁军将领陈玄礼认为“祸由杨国忠,欲诛之”。《资治通鉴》也认为“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

  据史载,安禄山(703—757),营州人(今辽宁朝阳)。父是粟特人(粟特为中亚细亚古地区名,在今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母为突厥人(中国古代民族),本姓康,名轧荦山,也就是战斗的意思。禄山年幼时,其父就死了,其母改嫁安延偃(其弟便是突厥将军),他也跟着改名换姓,也就叫做安禄山了。安禄山在三十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是个不太安分的商人。三十岁时步入军旅,只用短短四年时间就做到了平卢将军(平卢为当时的一个大军区,管辖河北、辽宁一带的边防军事),四十岁成为节度使(地区军政长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不停地飞黄腾达,在当时的按照年限才能提拔的体制之下,可说创造了和平年代戍边统帅升迁的神话。在他四十九岁的时候,已从一方节度使成为三镇节度使,大唐王朝的精兵强将已基本在他的手中。

  读史,无论新旧《唐书》,都说他到晚年的时候(死时也只五十四岁),人肥壮得腹垂过膝,重达三百三十斤,走路都要左右抬着,方能慢慢移动脚步。可是,他到玄宗面前,却能独立,起舞,飞旋,疾如烈风,令人惊讶,不可思议。玄宗问他,腹内何物,答曰:“更无余物,止有赤心耳!”玄宗笑而心满意足。

  后来,每读他的文字(当然,不是他写的文字,而是别人写他的文字),就会想起他的肚子,想起那团巨大的肥肉以及那团肥肉上的两颗滴溜直转的眼珠。

  那眼珠看着杨贵妃,猛地喊出一声娘。那眼珠看着唐玄宗,想喊爹没喊出来。

  那眼珠总是在装傻,傻得那样天真无邪,傻得那样懵里懵懂,傻得那样无所畏惧,傻到不能再傻时,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结果是其贴身的李猪儿拿刀斫开了他的肚子,他的数斗的血和肠从他肥硕的腹部流出,流了整整一大床。《旧唐书》的《安禄山传》是这样描述李猪儿并以此段为结尾的:“初,猪儿出契丹部落,十数岁事禄山,甚黠慧。禄山持刃尽去其势,血流数升,欲死,禄山以灰火敷之,尽日而苏,成为阉人。禄山颇宠之,最见信用。禄山肚大,每着衣带,三四人助之,两人抬起肚,猪儿以头戴之,始取裙裤带及系腰带。玄宗宠禄山,赐华清宫汤浴,皆许猪儿等入助解衣服。然终见刳者,猪儿也。”他为猪儿去势,猪儿为其剖腹,一个血流数升,一个肠出数斗,不能不让人由此想到冥冥之中的“宿命”二字。

  杨贵妃与杨国忠

  一缕芳魂,千百年来,至今依旧没有飘散,还是那么香艳,响亮。

  杨贵妃,名玉环(719—756),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父亲名玄琰,曾任蜀州司户,去世很早,她是在叔父玄珪家长大,玄珪乃河南府(今属河南)士曹也(掌管舟车、舍宅、工艺等事务)。

  玉环天生丽质,美若天仙,性情温婉,精通音律,擅歌舞,会琵琶,每一顾盼均使玄宗惊叹不已,神魂颠倒,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以皇后的礼节。

  玉环还有三个姐姐,皆国色,有才能,都被玄宗封为夫人。大姨封为韩国夫人,三姨封为虢国夫人,八姨封为秦国夫人,均为玄宗所喜欢,每年各赐三千贯,作为她们的脂粉费用。她们自由地出入宫掖,相映生辉,势倾天下。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可见三姨尤其得宠。

  开元(713)以来,豪贵与隆盛,无人能比杨氏一门。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由高力士执鞭。供应贵妃衣锦的绣工竟然多达七百多人。更有争献珍玩者,以求能够获得显位。贵妃爱吃新鲜荔枝,沿途驿站快马递送。唐人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讽咏这件事。

  杨国忠,本名钊(?—756),国忠乃为玄宗所赐,贵妃与其同曾祖父,利用贵妃的裙带关系,他一帆风顺,官运亨通,升至宰辅(丞相)。为相之后,裁决机务,颐指气使,公卿以下无不惧怕。安禄山立边功来朝,玄宗旨令贵妃姊妹与其结拜成为兄弟,禄山则以母事贵妃。国忠却与禄山不和,屡言会反,玄宗不听。后来,果然反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并飞檄数国忠之罪。玄宗被逼离京入川,杨氏一门统统从行。禁军行至马嵬驿时,大将军陈玄礼密启太子,杀了国忠及其幼子,并及韩国、秦国夫人,军仍不行。玄宗派遣高力士前去宣慰问原因,玄礼等说:“贼本(本谓根本)尚在。”语意是指杨氏一门是以贵妃为根本,不杀贵妃,不得安心。力士回奏,玄宗无法,只得下令赐死贵妃,将她缢杀于佛堂,死时年仅三十八,草草葬在驿道旁。时过一年多,玄宗终还京,再次路过马嵬驿,派人祭典并改葬,侍郎李揆劝阻道:“龙武将军诛国忠,以其负国召乱也,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不可行。”玄宗无奈停止改葬,但仍密令改葬他处。当初葬时,紫褥裹之,改葬之时肌肤已坏。内官取出香囊献上,玄宗抚之,凄然泣下,追赠皇后,并令画工绘其形像,悬于宫内,朝夕看之,聊慰心中思念之情。

  马嵬驿诛杨氏之时,虢国夫人逃往陈仓(今属陕西宝鸡)。陈仓县令薛景仙派出人马去追赶,她逃入了竹林中,然后杀了自己的儿女。国忠妻室裴柔求她:“娘子为我尽命!”她即刺杀柔,然后自刎之,结果未死,被捕入城,禁于狱中,还问县吏:“国家乎?贼乎?”意思是问捕她之人是官兵呢还是贼兵。县吏告她:“互有之。”意思是说本为官兵,但因擅杀皇亲国戚,却又可以视为贼兵。终因血凝喉管气绝。县吏葬她于城东郭外。

  杨氏一门就这样几乎斩尽杀绝了。

  周 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