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投入信贷大戏?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行,信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7-13 16:45
去年四季度,民间借贷利率持续飙升,信贷市场供不应求,商业银行则为额度不够、存贷比限制而无法扩张信贷而苦恼。然而,仅仅过去半年多,形势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4月银行新增贷款额相比3月下降32.5%,仅为6818亿元,远低于市场所预期的7800亿元。
“钱的价格”也变得便宜了。作为资金宽松程度的风向标之一,SHIBOR最近几周的隔夜利率维持在1.9%左右的水平,是一年多以来的低位。这意味着央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来刺激信贷,也未立竿见影。
大企业不缺钱,更多的企业缺项目而不敢贷款,而给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量是“微不足道”。
拯救者是新增的大项目。自5月份以来,“稳增长”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主基调,侧重“铁公基”的大项目加速审批、开工。在5月份前的二十天,四大国有银行贷款发放总额只有340亿,而在月底的一周时间,一家大行的新增贷款就达500亿。有大项目的“撑腰”,各研究机构均判断5月的信贷增量会达到7000亿的水平。
如此“热火朝天”的场面似曾相识。2009年也是为了“保经济”而产生了近10万亿的天量信贷。今年是否再次上演“信贷拉经济的大戏”?5月31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表示,信贷一直都是为稳增长服务的,会否增加放贷规模调整放贷节奏要看经济的变化。
眼下商业银行们看起来还不是很投入。实际上,经历了三年前的巨额信贷投放后,银行还在为当年的基建大项目“埋单”,尤其约10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仍在处理当中。
“监管红线”始终让银行们有所忌惮。今年以来,外汇占款增量锐减,致使银行存款的增长不稳定,“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规定无疑限制着银行信贷扩大的空间。
央行数据显示,4月份银行人民币存款减少了4656亿元。而5月前20天四大行存款再度下降2700亿。可以说,存款缩量让贷款成为了“无米之炊”,尤其踏入6月份后,面临公布“半年报”各家银行都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保卫“足量存款”以应付存贷比考核。
同时,银监会还要求五家大银行自查总规模约28万亿的贷款质量。此前,审计署公布了工行、中信和招行曾经违规发放涉及合计188.64亿贷款。这一轮银行对地方投资的信贷投放只能更审慎。
从银行自己的“小算盘”来看,即使信贷需求增加了,但未必是赚钱的好事。以红遍网络的“湛江市长亲吻批文”的钢铁项目为例,新开工的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的两大钢铁工程融资规模可能超过600亿元。但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实现利润183.3亿元,同比下降67.8%。工商银行 2011年的“钢铁业不良贷款余额”增加9.73亿元,达到19亿元。银行一旦卷入产能过剩的产业,需要不少智慧和技巧才能明哲保身。
显然,商业银行陷入了“两难”:一头是对经济刺激政策的配合,另一头是日益严格的贷款监管指令;一头是“稳增长”的大项目上马所带来的信贷需求,另一头是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核算。
信贷需求缺乏“天时、地利、人和”,让市场研究者开始预期6月将会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