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 怪才有规矩

  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深圳,阳光明媚。松身的黑T恤,灰色宽口短裤,一如既往地戴着墨镜,彭浩翔举手投足间浓郁的港味仿佛两年的北京浸泡从未发生过。他认真地挑选了个正对着整个大厅的花梨木长椅正中间的位置,然后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包纸巾,开始认真地擦拭面前几乎看不见灰尘的桌子。

  有洁癖、喜欢规律、控制欲强、现实主义,这是业内替宣称“我不标签自己”的彭浩翔贴上的标签。除了最后一条与电影相关,其他都在表达——这是个“龟毛”到近乎强迫症的家伙。

  对于喜欢彭浩翔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样的标签有点出乎意料。彭浩翔很喜欢拍凶杀案和恐怖片,加上他的电影里常常出现一些怪异有趣的桥段,比如其代表性作品之一《志明与春娇》中,男主角把干冰倒入厕所里,叫女朋友一起欣赏二氧化碳从马桶盖中飘起。很多人都认为能拍出这种片子的导演一定是个无拘无束、喜欢天马行空的怪才。也许彭浩翔是喜欢天马行空的怪才,但这不妨碍他有洁癖及规律控。

  彭浩翔认为自己是典型的处女座,对细节特别执著和追求完美。如果看到化妆镜前亮着的一排黄色灯泡中有一个不亮了,他就会整天心神不宁,老想着要换掉那个坏了的电灯泡。作为一个一个月要坐20次飞机的“空客”,他视整理旅行箱为一件异常严肃和神圣的事情。他费尽心思找到一个比T恤更贵的袋子装T恤,并称赞其“设计非常精致,裁剪刚好放下T恤,两边拉链隔层分未穿过和穿过,各有透气口通气”。

  很多影评认为《志明与春娇》系列教会了男生追女孩子的手段,但彭浩翔觉得现实生活中自己并不是一个特别浪漫的人。他觉得自己做过的最浪漫的事情,就是把干冰倒在马桶里,叫老婆来看,所以他把这件事写进了《志明与春娇》。

  6月初上映的《醉后一夜》,是彭浩翔在内地监制的第一部电影。工作讲究原则和规律的彭浩翔,走的是一条在香港模式化的电影产业里再中规中矩不过的成名之路,从编剧到导演再到监制。拍电影前他是个编剧,写了很多小说,24岁时创作的《全职杀手》被杜琪峰搬上银屏,并请来刘德华和日本巨星反町隆史担任主角。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大丈夫》就拿到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导演奖。《志明与春娇》是彭浩翔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为他在内地和香港建立了现代都市轻幽默风格的“彭氏”品牌。对导演工作驾轻就熟之后,不到40岁的他“北上”到北京发展,并透露自己以后大概每两年才拍一部电影,更多时候转型做监制。

  在工作中,彭浩翔是一个需要将全部细节反复斟酌、在头脑中计划预演周详之后再去执行的人,他极为害怕过程中突然有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或者一件事的发展方向不在他掌控之中的那种感觉。如果无法相当“确定”地预见一件事未来的结果,他宁愿选择不做。他认为传说中那种灵感迸发型导演喜好在拍摄现场“即兴发挥”,其实是前期工作准备不足。“我不喜欢依靠现场‘爆肚’(香港对拍摄时即兴发挥的专称)或随意修改剧本。我自己是编剧出身,觉得大家有意见就应该在前期开会时说清楚,而不是到了片场再尝试这样尝试那样。”

  除了控制欲作怪,这种做法也有相当现实的考量。受对资金有极严格控制的香港电影制度的影响,彭浩翔认为,即兴发挥通常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成本浪费,“一个拍80天的片子,可以容忍浪费两天。但我在香港拍一部片子统共只有十几天,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浪费。所以我在开拍前非常‘龟毛’,要求一切精益求精。有意见我们可以提前谈三日三夜。”彭浩翔说。

  由于彭浩翔这种严格“按牌理出牌”的风格,《志明与春娇》只花了15天就一切按计划的完成了拍摄。拍摄过程如此地按部就班,以至于那段时间彭浩翔每天最痛苦的事情是想晚上收工后吃什么,不但要想他自己,还要和余文乐、杨千嬅的助理讨论他们晚上想吃什么。彭浩翔说:“其实一切都安排好,拍摄就很顺畅了。我们都是早上开拍,黄昏时准时收班。”

  彭导之商业原则

  彭浩翔的商业原则之一是从不超支。拍电影时出现超支,是导演和投资方都很头疼而又经常发生的事情。彭浩翔称自己是圈子里少数没超过支的导演。他认为这就是资金调配的艺术。“就好比你有10个饼,要吃12餐,就不可能餐餐都吃1个饼,有些重要的场合甚至要吃2到3个饼,怎么分配吃饼就是一门艺术。”

  拍摄《志明与春娇》的时候,他觉得那个值得花3个饼的事是某个场景必须有两台摄影机、两组摄影队来拍摄大家聊天的场面,这样的安排需要多花一倍的钱。为了省钱,彭浩翔保留了两组摄影队和器材,但是把聊天的场景搬到街角,节省了租地方的钱。拍摄续集《春娇与志明》的时候,他为了拍出两人约会的美感,不惜拉着摄影队跑去八达岭拍了一整天,用了很多资源。但在上一集中很重要的朋友戏份,就因为觉得与主线不相关被省略了。

  按照彭浩翔的逻辑,如果导演觉得作品需要400元钱来拍,而投资方愿意出资100元,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用100元拍出400元的效果,而不是去跟投资方要更多的钱。“如果你接受不了100元钱,就不要接这个戏。用100元拍出400元钱的东西,这才叫本事。当然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他笑着说。

  彭浩翔的另一条商业原则是:把钱投资在对的明星上。彭浩翔导演或监制的电影,经常有很多一线明星的身影。他监制的网络短片《4夜奇谈》找来周迅和余文乐出演,《春娇与志明》则有内地“当红炸子鸡”杨幂和黄晓明做红花绿叶,最新上映的《醉后一夜》中,适合新人初试啼声的化妆师男闺密一角,起用的是早在港台歌坛很有号召力的林宥嘉。彭浩翔表示演员的片酬一般占自己整部电影投资的40%左右。如果角色合适,他也更倾向于用林宥嘉这样已经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的歌手做影坛新人。“如果你想拍完这部戏有人看,就必须找到能吸引观众的人去拍。”

  但彭浩翔对《春娇与志明》的票房成绩并不满意,他认为责任在于后期发行。《春娇与志明》在内地的发行时只做了网络宣传,而没有做硬广告。“互联网虽然很普及,但不是媒体的全部。我觉得不在户外做硬广告是非常危险的。”彭浩翔说。按以往的规律,如果一部电影在香港能收获1000万元的票房,那么内地就会有一个亿的票房收入。《春娇与志明》在香港票房2800多万元,内地票房7000多万元,虽然成为同期最卖座的华语电影,却没有完成这个比例。导演无法控制后期发行,“导演对票房最能控制的就是找个好剧本把电影拍好。”他说。彭浩翔对在中国内地很受观众喜欢的3D效果浪潮有些不以为然。为了赶在3D浪潮中分一杯羹,很多华语电影也纷纷在制作后期加上3D效果。“如果拍的时候不是3D,只是出于商业考虑在后期做了一个除了字幕没有一个地方是3D的3D电影,这种欺骗观众的行为一点意思都没有。有些3D电影宣传做得很好,骗了很多观众进场。但进去100个观众99个出来后都在骂你,长期下去他们就会对华语电影失去信心。”对此彭浩翔坚定地表示,“我不想走这条路。”

  北京地气

  虽然彭浩翔对《春娇与志明》在内地的票房成绩不满意,但这的确是一部有影响力的电影。这部低成本电影在没有任何硬广告宣传的情况下,战胜《泰坦尼克号》成为香港今年迄今为止的票房冠军,还击败了内地同期所有其他的国产片,最终斩获超过1亿元的票房收入。

  在内地和香港都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凤毛麟角,彭浩翔是极少数成功者。为了拍出内地年轻人爱看的电影,彭浩翔把家从香港搬到了北京。他结交了很多北京各个圈子的朋友,“整天吃喝玩乐,体验北京的生活”。他觉得现在很多香港导演并不了解内地观众的生活,凭空想象出一些情节和场景放入电影中,以为这样就既讨好了香港观众又讨好了内地观众。谁料播出来的东西内地和香港的观众都看不懂,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所以我退了香港的房子,搬到北京,亲自体验内地人的生活,拍一些真正接地气的东西”。

  《春娇与志明》是姐妹作《志明与春娇》的续集,前作脍炙人口的口碑无疑对其票房有很大帮助。起用杨幂和黄晓明等在内地极具号召力的一线明星也是彭浩翔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百试百灵的招数。而他对《春娇与志明》最满意的地方,是这部合拍片既能赢得内地观众的认可,又没有遗失港产片的趣味。

  当初为了“接地气”搬到北京,从来没有长时间离开香港生活的彭浩翔下了很大的决心,初来乍到也有很多不适应。在香港的时候,他随时打一个电话就可以约朋友出来聊天谈工作。“但北京太大了,有时候约朋友,他要从城东坐一个多小时的车过来城西和我喝咖啡,喝了半个小时我有事情可能又要走了,会觉得很不好意思”。现在彭浩翔每次出门都要检查看看有没有带iPad等等的充电器,“因为不像在香港的时候,忘了带可以随时折回去拿了。”北京干燥的天气也让皮肤敏感的彭浩翔心绪不宁。

  不过这些转变和付出对彭浩翔来说都是值得的。搬到北京生活两年多的他现在已经基本克服了香港人说普通话平仄不分的问题,可以用极快的语速回答各种棘手的提问。每一个导演都希望自己的电影能有更多的观众。按照彭浩翔的逻辑,他是拍华语片的导演,内地是华语电影最大的市场,“所以你一定要去想怎么让自己的电影受到内地观众喜欢。”

  关于自己监制的《醉后一夜》,彭浩翔特别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整个剧组放在了工人体育馆,帮助整个剧组“接了地气”。《醉后一夜》讲的是一男一女两个都市白领晚上去酒吧喝酒,喝多了第二天醒来“断了片”,忘记自己昨晚做过什么,一起寻找喝酒记忆的故事。彭浩翔认为北京的夜生活主要在工人体育馆附近,就把剧组安排在那里,方便大家实地体验和采风。“只有真正体验过,才不会拍出让夜晚到酒吧放松的白领觉得假的电影。”

  彭浩翔身上还有一种香港导演难得的开放心态,在《醉后一夜》里有这样一个片段:余文乐因为害怕被警察发现醉驾,不敢替酒醉那晚弄丢的汽车报警,被张静初称为“港怂”。导演解释“港怂”一词是北方人对香港人胆小怕事的称呼。彭浩翔认为,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内地和香港的文化差异,“就好像香港人称内地人为‘大陆人’,有些人也觉得被歧视了。其实这些词是没有褒义和贬义的,我自己也不会(因为被称为‘港怂’而)觉得委屈。”

  彭浩翔觉得现在很多香港导演以为要放弃香港精神才可以融入到内地,其实很多内地观众都喜欢看港味的东西。“关键是你要讲出一个好故事,一段能够引起人类共鸣的人际关系,你的电影才可以卖到世界各地。”

  文∕吴丹摄影/侯扬(除署名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