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子:中国经济金融发展进入转型突围的关键阶段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欧债,转型,量化宽松
  • 发布时间:2012-07-17 14:07

  当前世界和中国经济金融已经进入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经济金融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不确定性,最重大的任务就是转型突围。

  经济金融发展的不确定性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正在加速发生着变化,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更面临超出预期的挑战。这些挑战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世界经济金融的不确定性在明显增加。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国际金融市场一直在动荡中前行。2009年第一轮量化宽松导致第一波的全球风险资产上涨,紧接着是欧债危机加剧引起全球风险资产剧烈下跌,之后的第二轮的QE,又引导了全球风险资产的上涨。2011年9月,新一轮欧债危机加剧,经济下滑加速。同年11月,欧洲央行推出5000亿欧元的LTRO政策,到2012年2月,风险资产又一轮上涨。但是自3月起到现在,欧债危机再度使风险资产大幅下跌。5月以来,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并向西班牙等欧元区核心国蔓延。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忧已经引起传染效应,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储户也加紧把存款转向境外。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欧猪五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存款已经流失800多亿欧元,德法两国的存款则增加2200多亿欧元。一旦希腊退出欧元区,将激发更大规模的存款“搬家”。尽管欧盟已经提出了1000亿欧元的救助西班牙方案,但作为一个仅有着共同货币,却没有统一财政的欧洲而言,欧债这个多米诺骨牌还会随时翻倒。美国和日本两大经济体的债务风险已成为下一轮威胁全球经济安全的隐患。201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还普遍面临大选和政府换届,美国等国家还不断耀武扬威,推动和制造地区冲突,重点围绕经济金融资源丰富、增长速度快的环我国地区,其手法与90年代的巴尔干战争如出一辙,就是要促使大量资金资源向美国集聚。IMF预计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危险阶段,增长速度很可能放缓到3.5%左右。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之一。但是无论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都到了一个历史性转折关口。从国际来看,持续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利率、汇率的波动、大量热钱的高速跨境移动,将扰乱全球金融市场价格,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从国内来看,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1万国际元左右,都会出现增长速度的自然回落。目前,我国人均GDP大约在8000国际元水平,未来难以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经济增速回归7%~9%将是大概率事件。无论是东亚的日本、亚洲“四小龙”,还是美国、英国等老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都表明,25~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必然进入一个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阶段,我国经济也不会例外,必将进入平缓增长的时期。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将进一步放缓至8.5%左右,二季度见底,三季度开始将迈上回升之路。经济增速放缓一方面是国际因素和经济中长期增长动力衰减的反映。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是供给、需求以及结构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虑到工业化、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升级,以及人口红利、制度红利还有很大空间等因素,我国经济也不大可能大幅下降,未来还可能保持在8%~9%之间。另一方面,也有主动调控的因素。既在预料之内,又在预料之外。实际上,适当放缓增长速度,对国家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对中华民族永续生存的未来是非常必要的。“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我们不能对此“叶公好龙”。

  转型突围是我国经济金融未来发展主线

  如何在动荡的世界环境下,突破“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保持我国经济金融航船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艰难转型,这是当前及今后五到十年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必然面对的重大课题。

  第一,正确处理转型突围与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达到了5000多美元,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但总体而言,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中程阶段,保持经济的适度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然而,国内外环境变化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未来五到十年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实现高质量、中速度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说过去三十年不惜代价扩充经济总量是第一要务,那么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通过体制、机制变革和科技进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市场改革,解决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则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第二,正确处理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金融的短期调控和长期引导作用的关系。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可以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又一次严峻挑战,通过经济政策调整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已成当务之急。政府实际上已经在开始采取一系列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支持经济增长,这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建议下半年继续适度综合采用货币数量和价格工具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对保障房、铁路、水利、物流、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投入。房地产政策放松要审慎,重点要促进刚需释放。同时,积极寻找既能促进成交量上涨,又能降低房价,同时还能拉动投资,拉动增长的调控政策。

  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必须既着眼于当前又要考虑长远,应当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纲,吸取过去宏观经济调控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超调产生的负面作用,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代价。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如果再次因为政策刺激导致价格疯狂上涨,必将对我国未来经济造成巨大伤害。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在关注短期问题的时候,必须关注一些长期问题。我国过去的制度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现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汇率、利率条件变化了,劳动力成本变化了,资源条件也变化了,而我们的技术相对美国和欧洲来讲还有很大差距。从投入产出效率来讲,甚至与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也有较大距离。那么我们中长期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会是什么?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经济结构不能得到有效调整,那么我国经济将永远在世界经济的低端徘徊。因此,要始终扭住经济转型和调整的“牛鼻子”不放松,下决心解决长期桎梏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提升宏观调控的质量,使得存量改革释放的经济发展能量远远大于增量的能量。

  第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银行业面临不良“双升”压力,信用风险管控至关重要。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推进,市场风险管理面临挑战。案件防控形势严峻,操作风险防控存在隐忧。社会舆论日益增强,银行声誉风险管理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在通过政策调整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继续做好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过剩行业和理财业务风险防范,避免因为政策过度放松导致上述风险的进一步累积,以至形成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要因势利导,切实处理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关系。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要有合理的秩序和节奏,在开放过程中切实保护国家和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增长,充分考虑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状和阶段性需要,避免被无限地“剪羊毛”。作为我国经济重要支撑的银行业应当把握好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抓住战略新兴产业崛起、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居民财富快速增长等重大机遇,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强化与发展平缓期的行业和企业强化共生、互动。

  第四,正确处理治理不规范经营和推动金融创新的关系。近期,媒体热议的重点表明,社会舆论不仅看重银行的盈利指标,还更加关注充分市场竞争所带来的银行业优质服务和产品创新,对银行服务的效率、质量、诚信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监管部门强化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引导,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环节,规范理财产品研发设计和核算,专项治理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的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等不规范经营问题,对于保持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创新是银行发展的永恒主题,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创新动力,强化创新观念,加快产品和服务、管理和技术、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创新步伐,以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下,实现转型和突围,迈向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系中信银行研究规划部总经理)

  张春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