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平: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方式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通胀,物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7-17 14:1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和均衡发展应该是当前我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和出发点。其中,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相对调整和变化。
如果把物价上涨分为通货膨胀和结构性物价上涨,2003年至2005年的那一轮由农产品和大宗商品引领的物价上涨可能确实是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所导致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当时的农产品价格在上涨,而其他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不大,但是政府采取的手段是进口相关产品来平抑物价上涨。其结果是,2005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04年上涨1.8%,涨幅比2004年回落2.1个百分点。当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农村上涨2.2%,其中,食品价格仅上涨2.9%,总体涨幅比2005年回落7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来看,政府当时采取进口方式确实有效控制了物价,尤其是抑制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也可能抑制了经济体系本身为适应结构和产业调整而自发进行的价格调整,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其实,直接发钱补贴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对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补贴,以此来弥补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导致的生活成本提高。在保证总体物价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应该让市场自行调整工农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宜采取诸如从国外大量进口农产品的办法来打压市场。
事实上,2008年金融危机的起因也需要回溯到2000年的IT泡沫。当时,在IT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立即意识到美国的总需求正在迅速下降,如果不遏制住这股下降势头,那么美国整体经济就有可能卷入一场全面衰退之中。作为回应,美联储将利率从6%大幅调降到1%。在IT泡沫期间,美国的住房市场表现平稳,没有出现过热现象。然而当美联储将利率调降至自195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时,能够承担住房贷款的人数由于低利率而迅速增加,最终引发了房产泡沫的产生。这种以房地产泡沫代替IT泡沫做法最终没有成效,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至于当前国内,如果把利率市场化本身作为一个最终目标,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利率显著上升。保持物价稳定,控制通货膨胀应该是利率政策的唯一目标,其他的都可以让市场自行调整。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可能会高,对大企业贷款,利率可能会低,这是市场行为。至于诸如促进科技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政策性金融部分,应该形成与商业性金融相对独立的一套体系,不必要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在乡村地区建立所谓的中小村镇银行,去承担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这个政策效果实际上并不大。2011年的利率上升与通货膨胀交织到了一起,形成了恶性循环。显然,这个利率上涨并不是资金边际生产力的提高,而是为了覆盖通货膨胀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