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电影大考
- 来源:凤凰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王的盛宴,一九四二,少年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1-10 16:21
《搜索》拷问人心,《王的盛宴》拷问历史,《一九四二》拷问民族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拷问人性……是电影都要拷问点什么才能凸显意义,还是中国电影必须如此才能确认价值?进而通过票房拷问观众的审美品位和道德选择?
2012年1月29日,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和陆川导演的《王的盛宴》同期上映,首周末分别得到1.4亿和4000万元票房。而11月22日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虽然退出了IMAX档,依然成功逆袭,以首周末1亿、三周累计4.5亿的成绩领跑首拨贺岁档。12月12日爆笑上映的《人在囧途之泰囧》首日即以超过3500万的票房正式开启贺岁档的欢乐局面。这些票房之争综合起来,剧情、节奏也绝不输于《搜索》。
都是通过历史反思人性,不管是盛宴还是饥荒,饥饿的都是人性,本能的挣扎,原始的欲望,死亡的恐惧。而权力之争,票房之争,本质都是赤裸裸的利益争夺——人性的黑暗如此。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说的也是人吃人的故事,只是披上了温情的童话外衣,唯美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的视觉画面,同样扣击人心,只是想象的空间更加开放,所以好评如潮,被称为今年首部“零差评”影片。
除了导演、明星、口碑,电影最终还是要归到电影叙事上。国产电影的差距,多少还是跟惯性思维有关,主题先行。上映之前就被赋予过多政治隐喻,过度阐释都容易被现实拖累,最后大家看到的删减版总是有点意犹未尽或者言不达意,比如《白鹿原》。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的尝试也是对观众审美习惯的挑战,很多观众就因为不能接受陆川的实验,把《王的盛宴》看作了“精神病讲鬼故事”。而《温故一九四二》话题过去沉重,宏大叙事也难免历史细节考据失误的纰漏。
《王的盛宴》用倒叙、闪回的手段讲述了秦亡汉立期间的主要历史人物的故事,秦王子婴、项羽、刘邦、韩信代表不同的阶层人物的政治理想和抉择。《一九四二》的年代,蒋介石、地方政府、美帝也在灾荒中做出代表各自利益集团的考量和权衡。《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两个故事模本,跟在海中跟动物的生死决斗其实也是被拟物化了的人物兽性发作。怎么样才能生存是片中人物考虑的,导演则通过挖历史挖心理试图引导我们发现人性的另一种可能出路。
至于这些影片,如果说有距离,也许不是境界的高低,而是表现手段的不同。期末考试成绩就以观众人气打出的票房为准吧。
王的回忆录
在《王的盛宴》当中,出身乡野的刘邦逐渐掌握权利,他的欲望与恐惧也随之不断膨胀,然而韩信的死并不是终结,发生在刘邦身上的故事不断地重演,陆川试图通过自己的电影让历史足迹走出黑色,他要向历史发出自己的声音。
类似《罗门生》的叙述方式,第一视角是刘邦,独白一样的口吻是虚拟,而且全场贯穿的是意识流一样的胡言乱语,回忆也变得不可靠起来——只能说,这是刘邦自己的回忆录。
韩信版本的回忆录临死前才展开,解释他是因为一块糯米团追随了刘邦,却没说清打下天下之后为什么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却没什么动静,他到底有没有野心?也许曾经有,但早就没机会了。
项羽,这个自信爆满的贵族,太小看屌丝们的欲望了。可以说是刘邦对毁灭的恐惧推动了历史的进展,但当刘邦昏庸发馈,最后掌管宫廷的是吕雉。从一开始就她就努着力把刘邦推向“龙位”,种下欲望的种子,而她的嫉恨也在成长,之后就是收割果实的时候了,所以在刘邦生前死后各种清场谋杀就可以理解了。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陆川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尝试,至少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作为普通人的一面:高富帅、凤凰男、技术男……一走神还可以看到职场争斗,后宫争斗,丰富、填充了《史记》中春秋笔法略掉的细节或隐藏的无数真相。这是权力法则,也是生存法则,冷血残酷,历史延用到今天仍然发挥作用。
温故1942
《一九四二》的叙事是闭合的,逃难灾民、民国政府、美国人、日本兵……都被还原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来的麻木、绝望就像是系统设定一样,难以改变。甚至我们这些70年后的观众,也难以再产生更多的想象和解释。生命就这样被放置到恐怖、压抑的环境里,每个人几乎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连生存的余地都没有了。人生和社会的希望似乎已经被禁闭了,现在我们能质问的只是荒凉的为什么!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要卖儿卖女,为什么不救灾,为什么要打抢……那么沉重得让人窒息的为什么,最后只能从民族性、奴性去找根源。这是人吃人的社会,如果不吃你就会饿死,就会被别人吃掉——得出这样的结论挺让人绝望的。
其实灾荒经常有,饥饿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易子相食也是古已有之,早死早托生但历史循环几千年还是没能冲破这个魔咒。是人性本恶还是善?
幻想与现实
参照三位导演在不同场合陈说他们的创作,各有风格和价值取向。李安一直强调怎么样把电影拍得好看,让故事动听,画面唯美感染人。他的电影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让大家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即便最后成年的派说出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你也可以选择相信现实或梦境。很多问题最后都能归结为现实原因。但电影的本质不是教化,不是新闻联播,不是纪录片,大家花钱进影院是为了娱乐。所以,同样的主题,怎么样把故事讲得好听才是最重要的。太刻意了反而不如轻描淡写来得实在。
李安称:“我负责讲故事,期望抛砖引玉引出更多可贵的情感。……我拍电影,就好像把自己当实验品一样。其实是电影在拍你,因为受到电影的召唤,于是把它具象化,用影像表达给观众。你拍得再好,也没有观众想象得好。”
爆笑囧途
徐峥首次执导并联合王宝强、黄渤主演的《人在囧途之泰囧》上映之后的风头可谓无人能敌,三人组一路引爆笑点,丢脸到国外,无数笑料包袱大大缓解了大家年底将临的紧张气氛。12月12日首日上映至17日凌晨,票房已经破3亿,成为首部首周票房3亿的华语片。周六的单日观影人次近263万人次,超越《画皮2》、《3D泰坦尼克》、《变形金刚3》成为新的单日观影人次保持者,创下历年12月影市最高开画纪录、首日票房最高的国产喜剧片纪录,及周三开画影片的最好成绩三项纪录。该片拍摄制作费1400万,两大主演片酬500万,加上宣传发行1000万,依此走势,有望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最赚钱电影。演了多年喜剧的徐峥第一次当导演,就“坐着火箭进了亿元票房俱乐部”!
延续《人在囧途》的公路片搞笑效果,三个喜感极强的喜剧演员首次聚首即迸发出非同寻常的喜剧效果。爆笑不一定肤浅,笑过了还有余泪的喜剧才是真正的击中人心。从那些夸张的动作表情、忍俊不禁的台词,可以感受到那种无节制的搞笑后面各种心酸无奈,作为普通人所追求的存在感和坚韧、执着,让人发笑之后更多是长久的无法言说的寂聊。其实,对于大多数走进影院的观众而言,看电影不过是一个文化娱乐消费,没必要赋予太多道德或价值压力,有故事情节、有视觉冲击、有戏剧效果就差不多了,不就图个乐嘛。至于草根或精英,每个人的观后感不同或者找到了共鸣,感叹唏嘘,不过是把电影影射到了自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尴尬或窘迫的时刻。很多时候,电影本来就是用来发泄情绪的,这是观众的审美诉求。但徐峥的处女作并没有因此没有节制地放任剧情发展,最后还是“屌丝成功逆袭”,回归到纯朴的生活哲学中,笑过之后,影片还隐约可见其人文关怀的厚度。
凤凰评说
窦文涛
中国社会存在严重泛政治化泛道德化
有人讲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观,难听点说叫一大俗。反倒是有一阵说中国电影拍崇高容易笑场,你现在要拍这种片子不太激动,而且大家容易冷,反而他说你看中国现在拍权力斗争,拍阴险,甚至说中国演员演别的都不见得是世界第一,但是演阴险没人比得过。而且这事是挺奇怪的,就说电影,你不管说它现在怎么衰落,但是在中国社会里,我觉得举足轻重,美国真是不会说因为一部电影就翻了天了。你看在中国,如果我当领导,这确实电影要管不好,哪部电影价值观出了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电影的评价上,存在着严重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就是一件事情非要给你聊到政治是什么?连一出租车司机都知道,比如说你一拍电影,这个题材能拍,这是什么信号?
冯小刚
认清自己民族的弱点不是坏事
跟王朔合作的《我是你爸爸》,比如说《月亮背面》,比如说《一地鸡毛》这些片子,因为通通被枪毙了,我才开始走贺岁片的这个路,歪打正着我觉得挺好,那么过去的那些片子,其实每一次在拍的时候,也都在想《一九四二》这个电影,实际上这十几年来,拍了这么多电影,形成了影响,它最终是为这部电影来服务的。贺岁片给我积累了大量的观众缘。到今天我可以说,所有拍的那些影片,积累的成果都作用到了《一九四二》这个电影上,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拍的那些东西实际上是为了这部片子而拍的。因为这个电影它没有什么娱乐性,它就是给你看一个历史的真相,或者说接近真相,这么一个比较严肃的电影,投2亿多在这拍,如果不是观众对我有基本的信任的话,那投资人基本上相当于自杀。
陆?川
艺术创作者应该感谢这个时代
就像沙俄时期的文学家从来不会去抱怨那个时代一样,也是那个时代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我们所有的艺术创作者真的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我们不希望领导觉得电影是能够改变社会命运。我永远觉得电影就是电影,而且生活上有些负能量就是需要通过电影这种渠道,在一个小黑屋子里看完了哭完了,发泄完了,好好生活去。我自己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控,电影的技术控,第一这方面我肯定是特别热爱去追求细节和真实,但是要谈一点理论上的事,因为我觉得真正的意义是要放在现实中,一个具体的环境和年代中间,一个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这个意义才会真正的放大。《王的盛宴》我们就是要死盯楚汉之争那个年代,所有的服化道美术造型,都要强化一个陌生时代,一个真正落地的时代,去营造那种氛围,让观众审视那么一段生活,所以其实里边很多的细节是有意义的。比如说礼仪,戚夫人跟你天天就算是上床,对不起,走的时候,也得是倒退着出去,屁股撅着朝天的,这是没法改,这就是制度,就是我想让观众知道什么是制度。在这个时代你可能很多东西是已经就是被cover了,被掩藏了,但是这种核心的制度没有改。
许子东
中国人对政治过分热情和家居摆放有关
中国人需要信仰,他对信仰的要求高,因为没有宗教,所以一个什么气功都被忽悠过去了。说在中国拍片难,尤其是涉及政治的片子难,其实我倒想说美国才难,因为它什么都可以拍,总统可以死掉,世界可以毁灭掉。中国虽然大家都看到很多禁区,各种各样的时间段上的禁区,题材的禁区,级别的禁区,人物的禁区,可是有禁区才有突破。我倒觉得很多做电影的,包括做文学的,做传媒的,很多人是自己把自己先阉了,就是觉得某些东西是不行的,而且看到某一些东西虽然是没价值,可是他眼前有功利,其实你要是想一想你有一个责任感,你再动些脑筋,进去越多你的突破点越多。
查建英
冯小刚拍电影与张艺谋走了相反的道路
有此一说,有人说你(冯小刚)跟张艺谋,好像某种意义上走了一个相反的道路,他从正剧开始,越拍越喜剧化,你从喜剧娱乐开始,最后拍这种正剧。刚才冯导说刘震云那个本子不够文学,意思就是说有点记录,像一个纪实文学似的。你这个电影我看下来感觉真的是恰到好处,有一种纪实的朴素和真实性,你可以不断地改编,加强人物和故事性,一个一个人物从主线到次线有条不紊地进行,都是一个个小局部,都很清晰的,而这套主线又很清楚。这么巨大的一个灾难,弄不好就会拍得非常煽情。这个苦难就一点没有节制,因为太容易让人掉眼泪了,很多剧做过头了反而效果就不那么强了,他恰到好处。
凤凰微博
@陆川:#王的盛宴#上映后争议纷至沓来褒贬泾渭分明,仿佛不是讨论一部电影而是两部三部观影提示:电影前一小时是迷局(爆米花时间)后一小时是杀戮,全篇由刘邦的梦境和现实两条线来结构;于传统观影习惯有轻微挑战请多指教,电影就是少数人拍大多数人吐槽的综合艺术啊。
@冯小刚:观众普遍反映《一九四二》是部虐心的电影。本导演郑重劝告:太平绅士和谐淑女慎入。如同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饮酒过量有害健康。越琢磨越觉得“虐心”这词精准。哪位高人发明的?堵心伤心钻心扎心都没这两字给力。这是对《一九四二》极高的评价。若反过来,观众看完《一九四二》给出两字“赏心”,那我就得哭去了。我有一种预感《一九四二》这杯酒开始上头了,满上,走一杯!以后看《一九四二》就简称:今天你“虐”了吗?
@徐峥:今天#泰囧#要来了,我一直相信,每部电影有它自己的命运。为这部电影,我付出了很多,但更多的是收获了很多心得,还有:爱。说这个字一点不嫌肉麻,因为事实如此。到今天,我的创作工作完成了,接下来我会和观众一起享受这部喜剧带来的欢乐,真的很开心!2B囧神囧与其等死不如笑死!我们严格按照一部类型片的格式来做喜剧,在情节和人物上寻找笑点,不把搞笑作为唯一目标,认认真真讲故事!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让观众真的笑出来!
@路迪阮:《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听名字以为是动画片,看海报以为是纪录片,看预告以为是动作片,看到前半以为是灾难片,看到中间以为是励志片,看到后来以为是悬疑片,最后看了影评才知道,原来美仑美奂的童话背后,这是一部毁三观的惊悚片!我想说,会概括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的影评人,真牛!
@热电影:【《王的盛宴》口碑汇总】1.古装版权力的游戏+王的记忆碎片;2.刘邦写着回忆录+项羽总是心太软+韩信说“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3.不断闪回+文艺独白+舞台剧场景;4.战争大场面少,主要“文斗”;5.楚汉基友血闻录,最没“节操”的渣攻赢到最后;6.欲望与历史&政治影射。
@许文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竟然连续三周票房实现逆增长,累计超过4.4亿元,甚至高过了同期美国本土票房6100万美元。这部电影对中国电影最大的价值是:导演们从此再也不能以中国观众的品味问题,作为自己电影票房不济的理由了。
@梦晨伤:重申下我的观点:我没有去看《一九四二》,听说很多人因此揶揄冯小刚,说他没有勇气拍十八年后,但是他若拍,大家能看么?商业也罢娱乐也罢,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东西中进行反思,有多少人知道电影《白鹿原》删减了什么?又有多少人知道《亮剑》电视剧和原著的不同?道理在夹缝中。我坚信:冯导是高级黑。
@慕容雪村:如果要写黑暗,最好写1949之前的黑暗;如果要拍灾难,最好拍1949之前灾难。我们看着电影,嚼着爆米花,痛骂着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见此汝当悲痛。常有人问文学和艺术有什么用,答案是没什么用,但如果文学和艺术不能批评现实,那就必然会产生两个恶果:1、文学和艺术越来越糟糕;2、现实越来越糟糕。
@韩松落:《一九四二》里看不到克制——那种咬着腮帮子的克制,它一开始就把同情、感动、震撼这些情绪制止了,用一种贾科梅蒂式的瘦削,配合它的荒原人主题。《一九四二》像个土麻袋,什么都貌似打散了打淡了,但里面结结实实地装满了土豆,幽暗的形状,幽暗的质地。我不太理解那种商业和文艺对立的两分法,一定要这样分的话,我愿意喜欢那些被贴上商业标签的作家和电影人,他们借助商业的迷彩掩护了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反而可以最大限度实现文艺,反而是被贴上文艺标签的,常常拼了老命琢磨商业元素。用“影射”来说《一九四二》,似乎对,也不太对。他们肯定评估了“影射”的风险(来自官方的),考虑了“影射”的投机嫌疑(来自观众的),但是诚实压倒了一切,它最后给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的死循环,没有变化的轮回,稍长时间段里的恐怖游轮。
@毕成功:较劲#泰囧#美学和艺术就没劲了,它就是娱乐大家的类型片嘛!它的叫好叫座不该引发嫉妒讥讽,而该让业界羞愧,观众竟对华语类型片如此饥渴!业界要真清高到懒得拍类型片,那也甭去诋毁因此大卖的#泰囧#和好莱坞;否则,建设华语电影市场的类型片王道正途摆在那里,与其眼红,不如像#泰囧#一样闷头走起~
@真的成杰思:刚看到《泰囧》的影评,有专家和部分观众说这部片子没深度,不算是国产高质量影片,我真想吐他们一脸啊,相比于《1942》的沉重,《少年派》的隐喻,《泰囧》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轻松,而且也做得很好,为什么要求每一部电影都要有所谓的内涵呢?难道欢乐的东西一定要加个凄惨的尾巴、深刻的说教才是内涵?
撰文/李红燕 编辑/梨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