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艺术与商业的优美共舞——访藏书票收藏家郑星球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收藏,藏书票,郑星球
  • 发布时间:2013-01-10 16:27

  收藏机缘 从竞拍第一张藏书票开始

  1998年,那时我刚开始参加藏书票艺术展,名家作品是用自己的作品交换获得的,由于数量少,当时还没形成“收藏”的概念。而后,我也发现身边的人并不了解藏书票。为此,我专门在课余时间为有兴趣的学生做辅导并推荐他们参加展览。后来,有一个巧合的机缘,我在网上淘书时,偶然发现一枚捷克艺术家苏哈尼克的石版藏书票。于是我连续参与竞拍并获得该作品,这成了我第一枚通过竞拍获得的藏书票。当我拥有了数十张藏书票精品时,我发现这些作品除了作为教学范画,也成了有特色的藏品了。我认为这个收藏爱好,可以让我的生活添置几分乐趣,并且可以不断学习。

  收藏正从“差异”走向“兼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的藏书票收藏家由于接触国外作品机会少,以收藏国内木刻作品为主;最近,国内收藏家能普遍接触到国外作品,因此各种类型作品通过各种渠道涌向中国,造成国内收藏之风盛行,但有些收藏家缺少审美判断,出现“跟风”现象,而且作品缺少归类,良莠不齐的现象较明显,因此须提倡理性收藏。在国外,仍然是欧洲的收藏传统较稳定,藏家也开始关注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题材较受国外藏家欢迎。总体来说,除了做专题收藏之外,中西方收藏家的收藏特点目前有“文化互补”现象,收藏正从“差异”走向“兼容”。

  藏书票属于版画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形式独特的艺术。虽然与国画、油画相比较,它仍属于“小众”收藏类别。但在追求大制作以及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当代美术圈,提倡精致典雅的艺术尤为难得。虽然藏书票的单价比起油画、国画的价格是微乎其微,其升值幅度也不是立竿见影,但藏书票由于其自身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其传播范围是国际性的,因此,其收藏群体的空间分布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画种。

  藏书票的西成东就

  应该说中国艺术品回流现象确实出现了一段时间,但藏书票原本属于西方的舶来品,因此不能叫“回流”,但可以明确说,西方艺术家的藏书票作品大量流向了中国。甚至近期有确切的信息表明北京、山东、天津等地已有几位实力雄厚的大藏家分别斥巨资(据说有一位已斥资一亿元)整体收藏欧洲著名收藏家的丰厚家传藏品!以至欧洲两位荷兰著名收藏家断言:国际藏书票的未来在中国!

  藏书票的时尚商经

  藏书票与产品结合是一个比较有创意的话题,其实这只需要根据厂家或者收藏家的需求稍作更改即可。我在北京访学时曾见一位著名版画家专门为韩国著名高僧收藏的茶叶制作“茶票”,其形式仿效藏书票,图文并茂,既有藏家和寺庙的名号,也签上作品印数和画家的姓名,这样的包装文化含量即刻提升了数倍!如果用于销售,也可成为一大卖点。

  郑星球

  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常务副主席

  藏书票的收藏TIPS

  1、收藏方式

  交换:以艺术家自己的作品或者收藏的作品与他人交换作品,这种方式是藏书票收藏家最传统、最有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一般在大型藏书票艺术展活动中都会安排作品交换会。

  定制:向相关艺术家提供自己所需的内容或主题,请艺术家按要求制作,并在藏书票上写上自己的名号、书斋、藏书机构等字样。

  购买:在藏书票经营机构、收藏家或者画家本人手中直接购买。

  2、当心赝品

  美术史上已经公认的最早期藏书票《刺猬》和《天使捧纹章》已成为博物馆里的孤品,而文艺复兴时期 “藏书票之父”杜勒的作品,以及创作过藏书票的艺术大师如毕加索、埃舍尔、麦绥莱勒、肯特、栋方志功等人的作品当然是很多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但有一点需要提醒收藏家,由于名家作品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数量可能较少,有人发现近年来有部分仿制的赝品出现,收藏家要警惕,注意鉴别。

  3、收藏是耐力活

  目前国内藏书票的销售价位不高,普通作品甚至只需几十元即可获得,名家作品100元至300元。当然,有些名家的作品价格也是颇高的,有些在千元以上甚至数千元不等。我个人认为,收藏是一门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活儿,收藏要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收藏家之间的“竞技”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眼力”和个人审美修养上,而不是比拼“财力”,这里头的关键是要把收藏当成一种文化来看待,而不是单从投资的经济效益来衡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