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爱捐款 被疑“红会”托儿很伤心
- 来源:今日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十字会,捐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9-23 13:30
“我累了,躺会儿”。说这句话时,关英汉刚送走了两天来的第五拨来访者。
关老今年100岁了,除了蛇年春节后的百岁寿宴,他已有两年多没踏出过白家大门,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4天后他向沈阳市沈河区红十字会捐款10.3万元。这是他目前的全部存款,存这笔钱用了3年多时间。
这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之后,关老第一次通过红十字会捐款。从那时起,围绕红十字会的风波从未停歇,但他并不知道这些事。老人为红会掏空存折的消息甫一传出,他便被外界视为红十字会为扭转形象、吸引捐款而打造的“榜样”。
有几天他不爱说话,身边的人知道,老爷子是不高兴了。
他的存折又清零了
有关芦山地震的消息,关老是在报纸上看到的。那天,儿媳妇赵艳琴来探望老爷子,随口提道,“爸,四川地震的事知道不?”
“知道啦。我想捐点钱”。赵艳琴记得,关英汉这样回答。从公公家m来,赵艳琴就到迎宾社区找到了主任赵红梅,打听能否捐款。
赵红梅是2005年1月初认识关英汉的。当时她在报纸上看到,关老通过红十字会,为印度洋海啸的灾区捐款8万元。报道提到关老就住在迎宾社区,赵红梅便去拜访了他。
“再等等吧。”赵红梅答复说,社区还没有得到接收个人捐款酌通知。
关英汉有8个子女,如今虽已儿孙满堂,但儿女们对关老仍是言听计从。在一天多的等待时间里,赵艳琴多次催促赵红梅给个明确说法。最后,按照关英汉的意思,赵艳琴下了通牒——社区不收,关英汉就自己去找红十字会。
“确实不想收关爷的钱。”赵红梅说。过去几次捐款,关英汉的习惯是将手头上所有存款全部捐出。这一次也不例外。赵红梅觉得,人老了总得留个养老钱在身边,便想让老爷子少捐点。她跟关英汉说,个人捐款不得超过5万元;但关英汉说:“捐多少是我的白由。”
关中兴是关英汉的三儿子,平时帮父亲管钱。2010年,在为沈阳朱剪炉街道慈善分会成立捐款后,关英汉的存折清零了。之后,他每月将父亲的2600元退休金取Im来,存到另一个账户中——这些钱一般不动,关老的日常开支由子女们负担。
3年多后,这笔存款有了10万元。捐款前他劝父亲,还有1万元没到期,“只捐9万吧”,但关老说,都取出来,给红十字会。
这回,沈河区红十字会联系了沈河区委宣传部,宣传部又找了当地媒体。4月24日,一大群人走进了关英汉的房子,给他带来一本荣誉证书,以及一张捐款发票——他的存折又清零了。
一块豆腐够他吃一天
除了今年春节后的百岁寿宴,关英汉已有两年多没iJh过房子了。
这间3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1991年建好的回迁房,墙上挂着用深色木条做装裱的相框,嵌着许多张小尺寸照片,照片的边缘还有着锯齿花边。
比起过往,外面世界的物质更加丰富。但关英汉对这个世界的需求却越来越少。三顿饭改成两餐,厨房药瓶大小的油瓶里放着一把淡底勺子,赵艳琴说,一天只能用3匙油,不能再多。肉是关英汉打小就不吃的,保姆杨雅琴说,一块豆腐够他老爷子吃一天。
除了通过窗户看着外边许久不变的模糊风景,关英汉获知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订牛奶时赠送的报纸。近8年来的两次大额捐款,他都是通过楼下的社区办公室联系,而这一次,社区为他找到的捐款渠道是红十字会。
关英汉不知道,汶川地震后民间慈善组织在筹集善款、救灾能力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个人即可捐款。他也不知道,红十字会在一次次风波之中,社会信誉度一路走低。以至于媒体追问关英汉的捐款去向时,沈河区红十字会的基层员工不得不谨慎应答:“我只能保证我们按照捐款人意愿,以芦山地震捐款的名义上报。上级红会如何处理,我们不太清楚。”
在红十字会陷入风波时,关英汉的形象太过正面,他生活的世界又少为人知。通过媒体的只言片语,一些人不相信关英汉能以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收入,在3年之内攒够10万元。在零碎信息构成的推理后,关英汉成了红十字会的“托儿”。
再后来的几天,媒体陆续来访。尽管已经百岁,但关英汉还是打起精神接待。他拿fn退休金存折和存款存折比对,数着单位给他的慰问金,日常和百岁寿宴时60多个儿孙给他的钱。最后眚诉来访者,捐款10万元的事,不掺假。
访客离去,关英汉起身送客,他小心地挪着碎步,却不使用靠在床头的拐棍。“老爷子要面子,怕被人笑话喽”。杨雅琴说。
一百岁了还要跪拜师傅
算上芦山地震这次,关英汉大额捐款已有8次,大抵是洪水、地震、海啸等天灾,捐款途径则是原单位、红十字会和社区。算下来,这8次捐款累计达到36万元。
“五四”青年节前,关英汉原单位、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团支部书记带着员工:探访老人,他们还说起关英汉捐款的事。1991年,长江水灾,已经退休16年的关英汉,捐了2600元到单位。单位领导觉得不妥,瞒着关老将钱退还给他的儿子,关老得知后,又将钱送回了单位。这是关英汉第一次大额捐款。
关老在家里作风强硬,尽管家中有不支持的意见,但最后决定还是由关英汉拍板。到了现在,家人也不再反对,只是适时劝说:少捐点。
关老捐款的爱好,大女儿关中秀归结为生活经历。她说,老爷子13岁时父亲去世,此后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吃苦中长大。关老与妻子婚后生下8个子女,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乱世,将孩子拉扯长大并不容易,期间受到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助。
从壮年到老年,关老对子女多是管教,很少谈及内心。但对于孙辈相来访者,他却是一个爱讲故事的人。赵红梅也曾听过关老讲故事,临了关老还意犹未尽,送她一本册子《正元日记》,上面印着“看完此日记,胜读十年书”。
这本日记的作者是学者段正元,曾办道德学社。关英汉即是其弟子之一。如今看来,这本日记中的许多故事颇为玄幻,经不起推敲,但关英汉却通过这些故事塑造了自己。
在关英汉的故事中,有一位居士张好得,幼时丧父,出身极贫苦,经历一生波折起伏。张好得老时尝言,“我今年已七十九。良田千顷,不能多吃一碗。家藏万贯,不能增寿一年。可知钱财非私物。明大道之君子,必能博施济众。”
杨雅琴说,老爷子如今眼睛快看不见了,已不看这些册子,但这些都在他的脑子里。每天黎明时分,醒来的关英汉慢慢挪到门口,拉开门后的布帘,面对一幅段正元㈣像。画像前放了两座玻璃奖杯,是关英汉做好事所得,地面上铺了一块海绵。
他每天都要跪拜师父,尽管他已经一百岁了。
(赵子亮荐自《南方都市报》)
文/张晗 责编/小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