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创新性的教育模式
- 来源:支点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17 16:19
埃德蒙·S·菲尔普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创新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在推动企业创新的模式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例子。前苏联一度希望通过提升教育水平以推动企业创新,但结果是一大批的数学、物理博士成为了出租车司机,这种与企业发展不对等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能够提升国家的生产力;而在美国,创新往往是通过新的产品和技术来实现的。
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在国企领域,企业经理人往往并不能在实质上提出创新的方式方法,而是通过其商业洞见,对技术等创新领域进行投资来推动创新发展;在民营领域,企业老板是真正的创新者,他们熟悉市场,累积了许多经验,并从中获得了创新的灵感,但是他们并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或者专业的技术支持。
所以,中国的情况是,国企要发挥其资金的优势,通过其敏锐的商业洞见支持创新;民企则需要提升其知识、技术水平以完成创新想法。现在,中国已经开始有一些本土化的创新,包括技术和商业模式。但是,要进一步推动创新,还需要更好的教育机制,一方面是提升潜在用户对新产品、新方法的接受度,从而使这些产品更容易推行到市场上;另一方面,则需要提升企业家的教育水平,来提升其创新率。
另外,还有一些非常迷人的观点,比方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改善企业家进行创业时的成功率。所以说,如果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尤其是给企业家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其回报是非常优厚的。
本土创新要求更多的企业家引领企业向着前沿创新来努力,这也要求更多的老牌企业能够分配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到这种边缘性的创新中。在这个层面上,商学院可以帮助下一代企业变得更有创新性。
那么,在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投资,这种投资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回报?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如果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更多新的项目是创新性的项目,经济就会变得更有活力,同时,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新项目有需求,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创新型的项目作为目标。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国家参与到新产品、新方法的研究中来,这个国家的就业率也会得到提升。所以,即使这种投资短期回报不是特别高,但是它对就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非常明显和远大的,也可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当然,这种投资的成本可能会很高。
另外,中国企业在向着新型组织水平过渡的过程中,会促使就业岗位更倾向于要求“思考型”的员工,因为这些企业会越来越倾向于解决问题,而非简单的生产经营。这种企业性质的转变,会让中国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真正把中国变成消费型的社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并解决了温饱问题。而现在所需要的,是创造一个新的企业机制、社会创新体系,它要更关注企业家。这种体系更加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社会发展的质量。
(支点杂志2013年10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