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观致时,我们谈些什么

  • 来源:汽车导报
  • 关键字:观致,郭谦
  • 发布时间:2013-11-12 16:05

  我们谈些什么要对普通公众三言两语讲清楚观致汽车,确实有点难度。不要说公众,即便是许多专业媒体,能真正看懂观致的也不多。大多数人只能从浮于表面的碎片信息中盲人摸象,于是才有了对于“观致模式”的各种误解,以及基于这些误解的谬误想象。

  9月16日傍晚,在浦东世茂滨江饭店的小南国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闭门晚宴,观致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谦做东,与李安定、徐茜、汽车导报团队以及网通社团队就“观致模式”的诸多核心话题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本着去伪存真、还原本质的立场,三人思想在餐桌上交汇和碰撞。透过三人基于产业发展、企业战略、技术路线和产品定义等若干由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的梳理,置身于当前产业和市场的既定场景之中,显见“观致模式”并非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西洋景。相反,实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到今天,早该有人做却一直没人能做、敢做、并一做到底的应为之举。

  李安定:请简单介绍一下观致汽车的开发流程。

  郭谦:第一是概念设计阶段。我们会调查用户需求来定义我们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会不断推演我们的设计,但产品定义在开发每一个阶段的演化并不一定能显示在流程表里。概念设计如同一个产品的“人生”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产品是否成功;第二是设计开发及验证阶段,要基本完成各种书面上的验证工作,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充分计算汽车的性能、燃油消耗的水平、空气阻力系数……计算出的结果越准确,后面的工作就会相对减少;第三是样车试制及验证的阶段,我们会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样车,送到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第四是生产准备和验证阶段,就是用实际的生产设备造车,然后进行各种验证。

  李安定:大部分汽车厂商的流程都是这样的吗?

  郭谦:大部分厂商的开发流程的大的步骤或原则一样,但每家会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或者说,要把一个车做好,全世界的基本做法是一样的。昨天一个记者问,观致的专家来自不同企业,如何形成一个团队?观致的老外说,我们都是做车的,工作语言是一样的。比如,韩国企业经过多年向西方学习,基本掌握了按照国际标准做车的方法和经验。曾经有个美国专家对我讲,他觉得韩国企业在80、90年代取得的进步比中国企业在过去二十年取得的进步大。

  李安定:那么观致模式的发展路径又是如何?

  郭谦:正向开发一般来说,是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具体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积累,设计制造一辆车,比如可能需要一千项技术,当这一千项技术基本凑全了,才能够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完成一辆车的开发。

  第二层次,整车集成。整车集成就是要通过处理指标和指标之间的矛盾达成整车的目标。结构设计需要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验证才可以把结构做到既安全又合理,从而达到空间、车重、油耗的完美平衡。在整车开发的层面上,从技术和产品累积做到模块化开发,再进化至模块化平台,使得A级,B级,A0级等不同级别共享模块化平台,实现规模效益。国外的车企都已经进入平台化开发的阶段,通过平台化开发进一步降低成本、稳定质量。

  第三层次,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仅仅把车作为一个交通工具,同时我们也希望让车代表一种生活方式,能够塑造一个有个性的品牌。塑造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是产品质量的基本能力,第二是用技术来构造产品的特征。在大众化品牌当中,通常都不会进行专门的为形成技术特征的投资,所以不会有太大的技术性差异,但是日系车、美系车、德系车还是有不同的驾驶感受,每一种差异都有自己的特定用户群,每一个企业也要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特征,并应该根据不同的特定用户群来开发自己的驾驶感受。

  徐茜:所以观致品牌和产品特征是比德国车还德国车?

  郭谦:观致汽车是按照德国车的造型风格和驾驶特性进行开发的。其大部分性能都达到德国车标准的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还是最高的。比如0.287的空气阻力系数也是属于最好的空气阻力系数;比如观致3的操控性能也非常好。我们的产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驾驶感受特征,所以比“德国车还德国车”确实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四层次是文化特征。全世界汽车文化特征是一个地域生活方式的体现。作为融入了德国设计元素的观致轿车,既结合了简约优雅精致动感的德国汽车文化,又迎合了中国文化中和谐大气的元素,重新定义出一种全新的设计风格。观致已有的设计方向就相当于我们造型风格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今后造型风格的一致性就有了指导原则。

  总而言之,按照这四个层次:第一是基础研发;第二是整车集成,其中包括模块化平台;第三是对品牌和产品特性的把握;第四是形成基于品牌的文化体系的建立——对于观致汽车来说,在这四个层次都已经建立起架构了,我们今天已经有了自己品牌特征、品牌技术特征和自己车型平台构架。

  李安定:观致汽车的发展模式和其他汽车品牌的发展模式有什么不同?

  郭谦:达到国际水平有三种路径。第一是自己探索,聘请部分专家;第二是全面委托国外设计,跟随学习;第三是如同观致按照国际水平组建团队。有的品牌是买了欧洲的企业,拿下欧洲的设计团队,从形式上来说和观致算一个模式,即按照国际水平组建团队;某些品牌收购国际品牌并合作开发平台,从技术路线上讲也是这种模式;还有个别品牌走的是委托开发跟随学习模式,据说进步很快。

  李安定:您认为观致汽车的发展模式是否在中国肯定走得出来,而且是最有希望的?

  郭谦:观致用了六年时间带来了自己开发的产品,各项指标基本都能达到或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虽然在市场的成功还要验证。长期委托外部研发机构,跟随开发学习达到国际水平,韩国人用了20年。

  当然,在现在历史条件下,或许可以短一些;完全自己开发,请一些“海归”回来,个别的还请一些老外来,自己摸索着干,理论上时间都会更长。我觉得也不是说绝对的哪个更有希望,哪个更没有希望——走时间短的路线一次性投资大,要失败了就得承受;要选慢慢走的那个路径,第一步的时候,好像挺容易,没花多少钱干起来了,但是再往下发展的时候,每一步都要克服上一步的惯性,而且市场还有多少时间留给新的企业逐步进展也未知。当然并不是说这条路就不存在,奥迪就是这条路,用了三十年一步一步提高产品的水平。因此,我觉得不能简单的说观致是冒险,还是说慢慢走是冒险。这取决于我们的目标和环境是什么。

  徐茜:观致汽车投资大,但追赶上国际水平的发展时间会缩短,是不是这样的?

  郭谦:对,时间缩短了。所以观致能够在日内瓦车展获得轰动效应,因为国际上也有很多人认为观致是中国企业最有机会的。我有一次在机场遇到一个原来德国大众的同事,他说在他们眼里,观致是他们在中国企业当中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李安定:观致从一个理想,一个框架,可以作为中国汽车自主发展的借鉴。这并不是闭门造车的路,它应该是符合世界汽车共同的发展规律的模式。

  徐茜:听您(郭谦)说了这么多,我有一个深刻感受,那就是尽管两者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差异很大,但观致和Tesla有诸多相似之处。您怎么看他们的发展模式和前景?

  李安定:我觉得不是看不看好的问题,他们选择的这条路是对的。在一年前我也写过,这种车(纯电动)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图便宜,短途的代步工具;一个是极贵的,少数人的大玩具。

  郭谦:它所采取的策略是依托于其自身条件的最优选择。因为它的电池并不是它自己的,而是整合来的,所以它的价格必须消化电池等昂贵的关键零部件或技术的成本;而观致的主要目标是大众市场,因此我们的创新是基于大众市场逻辑的整合和集成,而且我们是有核心平台和技术储备的。

  李安定:目前为止,它在电池容量上的瓶颈应该没有任何突破,尽管它的能量管理系统比较领先。它的所谓好,还是两公斤电池跑一公里,它得背得起七百公斤的电池,这个成本谁能消化?所以它的价格很高——除非未来电池大幅度降价。但那样的话别人的研发体系一旦开动起来,它的优势就瓦解了。

  郭谦:技术的进步是阶段性的,我觉得企业家的创造性就在于抓住一次机会站住脚,那么Tesla的下一个问题就是看看它是否有创造性地抓住历史机遇了。所有目前的新概念、新能源汽车,关键的风险并不是技术上的风险,而是商业化背后的未知风险。几部原型车不出问题是一个概念,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大规模量产产品不出问题又是另一个概念。观致面向的是全球化的市场,我们是在传统汽车市场为背景,提升产品本身和用户体验的创新。彼此目标和逻辑差异很大。

  策划>李峯 撰文>李峯 摄影>文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