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领奖”暴露举报人保护尴尬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无人领奖,举报人,保护尴尬
  • 发布时间:2013-11-13 10:49

  为鼓励市民举报安全隐患,北京市12350安全生产举报电话为真实举报人提供最低200元、上不封顶的奖金。但由于举报人担心被打击报复,该奖金的弃奖率一度曾高达66%。据媒体10月14日报道,3年内已经有13.8万元的奖金没人领取。

  点评:其实,为鼓励举报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都推出了举报奖励制度,但都出现了绝大多数举报奖励基金无人认领的尴尬。“举报奖”遭受冷遇,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在情理之中。许多举报人放弃领奖,不为别的,就为了不惹祸上身。毕竟,近年来,举报人被打击、报复的事件屡屡发生。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公众给出的阻碍举报的因素中,担心举报后遭到打击报复的占到34.9%。“改革开放30年来,评出的10个反腐名人,其中9人都遭到打击报复”。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说。

  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者之所以胆大妄为,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当回事,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背后有一张“官官相护”的“保护网”撑着、罩着。一些举报人怀着对违法乱纪之事的痛恨,将一些违法之人之事写成了举报信,可有的举报信明明是送到地方有关部门,可周游一圈后又“奇迹”般地到了被举报人手里,甚至出现被举报人拿着举报信找举报人谈话的尴尬局面。不难从中看出,导致群众举报积极性受挫甚至不敢举报的重要原因,出现“举报人不敢领奖金,领了不敢签名,签字不敢签真名”的现象,重要原因是我国法制目前对举报人的权益保护不完善,对打击报复行为的查处不力。由于害怕报复,也导致现在不少群众面对腐败现象不敢举报,挺身而出的人越来越少,“见死不救”、“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和行为越来越多。

  据调查,80%的职务犯罪是通过举报发现的。可以说,举报是反腐工作的一大利器,举报在反腐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打击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力量,在如何保护好举报人方面不容忽视。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相当完善的保护举报人的法律法规,让那些害怕举报的人不可能对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让举报人不必恐惧举报所带来的后果,才能让民众在伸张正义的同时感受到依靠和保障,才能保护民众正义感的茁壮成长,民众以举报的方式参与反腐的道路也才可以走得更远。

  新政策

  健康服务业现8万亿元商机

  国务院10月14日公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8万亿元以上。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健康服务业核心的医疗服务,将在政策推动下获得快速发展。

  财政部试行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

  财政部网站10月16日消息,为规范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奖励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取得实效,财政部制定了《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国务院化解产能过剩

  10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旨在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对此,众多研究机构作出点评,认为“这次不一样”——《意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中预计钢铁行业盈利将于2016年恢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