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中国生产的影像有多少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价值又是如何实现的?
更重要的问题是:这由谁来评说?谁有权力来评说?
从理论上说,人人都有评说的权力——哪怕是没有看过这一年生产的任何一部影像的人。
我们在这里评说。我们不是在评说一个文艺类型,不是在评说一个行业。我们在这里评说影像,我们是在这里评说我们的城市——杭州。
杭州——杭州人,是“这样”评说影像的。你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样”的城市。我们有“我们”的标准,那就是:“我们更好的生活”。因为,我们这座城市,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有“更好”的文化脉络,有“更好”的品质诉求……
“这样”的影像产品,是构建“我们”生活的“必需”,于是,我们说:“它是有价值的”。但,这并不表示,它是用钱(票房)投票的结果——尽管这也是一种公平的规则,也可以看出城市价值观的一个面。
因为,我们更相信“前方”。
前方不是未来,因为,它有方向——它有“我们”的方向。这,才是“我们”认定的真正的“价值”——“更好的价值”、“生活的价值”。“我们”认定这才是“我们”城市的希望。
“我们”从影像——影像产品中看到我们的城市是什么。
“我们”从影像——影像产品中看到我们的“前方”。
“我们”从影像——影像产品中看到“我们”的城市需要怎样的生活!
艺术与生活 以城市的名义看影像
城市没有“观众”,只有“影像人”。当“我们”走进影院或者开打电视机的时候,我们就在被影像“塑造”着,同时也正在“塑造”着影像。
影像产品是,影像研究者-制作者-销售者-评论者-消费者共同生产的——这就是影像的“我们”。
在这里评说的“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共同体”;更主要的是,“我们”,都是“这个”城市的“影像人”;“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我们为“这个”城市——也是为“这个”城市里生活着的“自己”生产着影像。因为如此,这个城市才是“有”影像的城市,这个城市里的人,才是有“更好”影像的“生活”。
所以,这里的评说,是以“这个”城市的“生活”需求为依据的。“这样”的城市,就需要“这样”的影像。当然,对这个城市“需要”的生活,他们已经说过了许多许多——“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休闲?文化?创业”“生活品质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
“有”影像生活的“有”并不是“现存”的,而是“合理的存在”。这里的“合理”就是“合”这个城市的“理”——“合”这个城市生活之“理”,又是“更好”的生活。
所以,“我们”是以这个城市的名义——这个城市生活的名义,来看影像,评说影像的。
只有构建“我们”幸福生活的影像才是“好”的影像——当然,这只是对于“我们”来说。
当我们在赞成“什么”的时候,就是“我们”在反对“什么”。“我们”是以“赞成”来“反对”——可能,“我们”更需要的恰恰是“反对”。
杭州创造 城市影像·影像城市
如果“制造”就能满足我们的生活,那就不需要再“创造”什么了。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经典影像不但“百看不厌”而且一看一回“新”,里面有取之不尽的意义,根本不需要再费尽心机竭尽全力去“创造”“新”的影像产品;而且,所谓“新”的影像产品,只是生产时间上的“新”而已,从“意义”上看,却已经是非常之“旧”了——陈词滥调陈芝麻烂谷子。从理论上说,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创造”呢?还有,“创造”难道就一定是“好”的——一定比“制造”好吗?
当然,这里的“制造”和“创造”还有产业上——生产上的意义,“制造”产生的价值比“创造”远远要低,而且,从表面上看,付出的劳动量却远远要高。再则,有时也是从业者更看重的是,“创造”创造的“荣誉”是“制造”无法望其项背的。
但是,仅仅从“创造”钱的多少来论英雄是不“理想”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制造”的“垃圾”远远比“创造”的文化更来钱。因此,当我们在谈论“制造”与“创造”的时候,我们强调的是“杭州”——我们这座城市。
城市“创造”的影像,是在“创造”城市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本身就是生活;而这影像“创造”的城市,是更幸福、更美好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影像“创造”的城市幸福是任何其它“创造”不能创造的。这样的“创造”对于我们——对于我们的城市才有意义,对于我们——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这样”的影像才有“意义”。
文:曹工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