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青春物语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青春,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
  • 发布时间:2014-01-17 09:11

  2013年,“青春”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当之无愧的主题词。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大腕业已偃旗息鼓,各种知名不知名的新生代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各领风骚。3月,赵薇执导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收获3亿票房,率先掀起这一股“青春风暴”;紧接着,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为原型,讲述三个年轻人创业故事的《中国合伙人》,用鲜活励志的中国梦打动了无数观众。薛晓路执导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仅成为首个登上帝国大厦的华人剧组,更重要的是,电影实质上是在西雅图这一国际背景下,聚焦于诸如婚外情、代孕等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极大了人们的观影热情。6月,作家郭敬明自编自导的电影《小时代》在巨大的争议声中登场,如潮的话题催生如潮的票房,两天之内成为又一部收获过亿的青春电影。此外,浙江金球影业投资的《分手合约》、杭州南广公司投资的《被偷走的那五年》,也纷纷加盟“青春”这个热辣而生机勃发的行列。当校园情愫转化成社会经济,懵懂岁月酝酿成现实金钱,缤纷光影中青春那看似永不衰老的脸,正悄悄地在改变。随着2013年青春电影的接连成功,“青春物语”正逐渐转型为一个成功的商业类型。

  众所周知,在启蒙时代,青春或多或少蕴含了意味深长的家国暗喻。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陈独秀《敬告青年》等,作为“民族幼苗”、“国家未来主人翁”的青少年,因寄寓了“青春”与“新生”期盼,“青少年成长”与“国家成长”互为表里,成为艺术想象一体两面。如陈凯歌《黄土地》中懵懂却坚定的“翠巧”、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迷茫而冲动的马小军、顾长卫《孔雀》中执拗而充满理想的姐姐,都带有隐晦深刻的历史现实投射。更不要提《我的法兰西岁月》、《建党伟业》等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青春”,充满热烈的激情和辽阔的想象,呈现出“家国命运”、“青春成长”的一体化叙事。

  与启蒙叙事的反叛青春相比,与主旋律影片中的革命青春相比,在商业话语时代的《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合伙人》、《分手合约》、《被偷走的五年》所展示出来的青春面孔,无疑就显得更加个人化。影片消解了社会、历史、生存等宏观因素加诸于个人命运的枷锁和压迫,更关注普通少年在走向成年人的过程中所历经的个体情感和命运沉浮。新一代导演的青春故事主人公大多成长于现代化转型中后期,日渐稳定的城市化进程、商业话语下新生的社会矛盾、全球化环境带来的广阔视野、高等学府提供的良好教育,共同刻画了这一代年轻人的青春烙印。年轻的创作者显然并不具有以青春为镜进行社会批判和现实反思的野心,与前辈们渲染“家国青春”的浪漫情怀和责任意识相比,新一代的青春故事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了对宏大叙事和现实观照的冷漠,走进了中国电影的青春物语文:范志忠许涵之自我陈述的小时代。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人物状态,现代都市的空间构造,创造成功的强烈欲望,复杂而迷茫的情感追寻,私人传记般的叙述模式,都引起关心自我、注重个体化的80后、90后观众,沉溺于虚幻青春世界里狂欢。

  对于现实利益的执着和个体成功的沉迷,不仅仅处于新一代青春影像的文本之中,更是渗透到了电影之外。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甫一上映,便以片中大量的奢侈品镜头和富裕生活刻画招致批评,影评人周黎明公开表示:“该片对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恶趣味的……郭敬明对于富和美的观念,如同一个小时候挨过饿的人,长大后看到一桌子食品时垂涎欲滴,没有淡定或自发的快乐,只有病态的贪婪。”这些批评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因为这部电影轻率地肯定物质主义,女孩住在一间堪比豪宅的宿舍里,身边围绕着“花美男”、用情专一的“富二代”,她们互赠奢侈品只为抚慰心灵,在金钱带来的纯粹感官快乐与金钱能买到的东西之间逡巡。郭敬明用灯红酒绿的表象遮蔽了真实。影评人宇文翮在电影评论网站豆瓣网上评论说,《小时代》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是:“又好看又有钱的人才有青春。”但也有影评人这样为之辩护:“通过艺术、情怀、道德使命的角度去抨击郭敬明和他的电影都是绵软无力的,因为郭敬明从来没说过自己是黑泽明,作为一个商人,郭敬明是合格的,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小时代》也是合格的。”确实,尽管该片上演之后非议声一片,但是却阻止不了该片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从正式上映以来,每天都在刷新各种纪录。首映场即以740万元的成绩,刷新此前《画皮2》所创造的419万元国产片纪录;随后两天破亿与三天破两亿的速度,也追平了此前《西游降魔篇》与《画皮2》等影片所保持的影史纪录。最终以首周2.67亿元的票房登顶冠军,成为2013年首周开局最高的国产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几年来电影市场逐渐升温的现实因素下,许多“外行人”纷纷跨界执起导筒,如本业为畅销作家的郭敬明、九把刀,原为知名演员的徐铮、赵薇等等,新一代的电影导演们尚未熟悉这个圈子的规则,就已经用之前难以想象的票房成绩打破了规则,他们没有负担,从而没有禁忌。市场,一开始就是类似郭敬明这样的导演的最终目的。甚至于他本身就是他故事中人物的最好原型,80后,一穷二白起家创造庞大财富,关注金钱,享受物质,赞许奋斗。他就是《致青春》中的陈孝正、《合伙人》里的成东青、《西雅图》里的文佳佳,他就是活生生的《小时代》,褪去青春的羞涩和清高,义无反顾冲进社会的漩涡中磨练的游刃有余。他和他的电影一起构成了一个喜闻乐见的白日梦,并再次从追梦人们的口袋里拿走大把的钞票。毫不掩饰的欲望,赤裸裸的物质崇拜,让新一代的青春话语在画里画外都充满了坦率坚定的急功近利,对于经济的需求渗透到电影运作的每一个毛孔,直至充溢出来。可以说,新一代创作者手中的“青春”,已经从原本的概念中渐渐脱离出来,成为一种商品的属性和符号,青春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怀想的,更是可以用来贩售的。“青春物语”已经走进了“理想照进现实”的小时代。

  不过,在物质的重压下,在新一代青春物语中仍有不可磨灭的美好情怀在潺潺流动。《致青春》中为了爱情付出诚恳努力和纯粹信念的女主人公郑微和阮莞,《合伙人》中为了生活和理想脚踏实地不断奋斗的成东青与他的合伙人,《西雅图》中文佳佳对真正爱情的感悟,《小时代》中在名牌的光环下依然坚固的四个女孩的友谊,爱情、友情、梦想、希望,这些看似无价值无产出的感性之物,却始终是最牵动人心的平凡记忆,也始终是青春影像的灵魂所在。

  在这种青春话语的笼罩下,2013年中国电影整体呈现出一种青春的底色。博采传媒投资一亿耗时三年打造的动画电影《昆塔》,叙述孩子王菠菜闯荡太空的勇气和冒险;《不二神探》混合了内地血液的香港无厘头喜剧,叙述的是年轻冲动有干劲的王不二警探一心想破获离奇命案的故事;《天机?富春山居图》的叙事,则暴露出一种青涩和略显幼稚的迷离;甚至连堪称中国商业电影旗帜的冯小刚,在2013执导的《私人定制》,也情不自禁地复述和重温《甲方乙方》的青春梦想……

  确实,在青春影像惊人的高票房下是一个庞大的观影群体,当他们坐在黑暗中,等待的不止是带来视觉惊艳的美人华服,更是关于过去、关于青春、关于自我的集体回忆。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每一个人都曾经年轻而不知所措,带着莽撞的希望和激昂的勇气冲向现实、冲向生活,当他们在质疑和挫折中慢慢改变,当他们的青春已经在微黄的天色中离别。他们回过头想看到的,除了已经围绕四周的野心和欲望,还有曾经那个一无所有却好像拥有全世界的自己。让每一个人窥见自己,或许这才是中国新一代青春话语所营造的小时代。

  文/范志忠 许涵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