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声音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杭州,西湖影像,导演,电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17 09:07
2013年12月13日,作为本届“西湖影像”点评的重点活动,榜单、点评发布会暨第二届西湖影像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办。来自杭州本地和全国各地的业内学者、专家云集一堂,共话文化产业大发展与“杭州创造”的新机遇。
电影导演、杭州市西湖影像促进会会长肖风
我们的初衷是通过举办“西湖影像”点评发布这样一个活动,对全国尤其是杭产影视每年度的发展趋势、现象事件及优秀作品进行梳理和点评,并通过发布的榜单向观众和业界传递一种价值观。那就是:影视是传达生活价值的艺术,也是为大众服务的艺术。“好”的影视与“好看”的影视并不矛盾,它应该能够折射出我们这座城市的品质和艺术素养。“西湖影像”以艺术性、引领性、影响性和持续性为标准,希望能以电影文化、电视文化为交流载体,向全国受众展示和倡导欣赏艺术,引导价值,传播理念的生活样式,并引领杭产影视健康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
今天活动非常有特点的地方是把城市与影视结合在了一起。影视产品肯定是城市品牌推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和工具。影视是注意力经济,但是除了关注度外,产品的美誉度也很重要。对于杭州来讲,全世界都知道这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觉得这种美誉度除了来自于它外部形态上的美之外,杭州的魅力也是来自于它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来自于这里的人民及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其实杭州现在可说是中国的影视中心之一,但是真正能够体现杭州魅力的作品,就像当年王家卫《花样年华》那种感觉的东西,现在还是不够。杭州城市的魅力还没能完全地在一件作品中体现出来,比如它的精致,它寻求生活的内涵,寻求生活价值中某种对美的体验和享受。当然出自浙江的作品很多,不乏恢弘大气的作品,但我觉得有时候也需要能体现我们地域特色和本地文化的作品,就是一说起这部电影就能想起杭州,一说起杭州也能想到这样一部电影。这既是对中国电影艺术的贡献,也是对杭州的贡献,能够使杭州的城市品牌具有更高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
西湖影像点评这样的活动我觉得非常好。现在很多地方还是缺少文化意识,而杭州把西湖影像点评这样的活动作为品牌推广来推动,这非常重要。我特别希望这样独特的活动能够一直办下去,把政府的谋略和企业的需求结合在一块。
浙商精神和浙江的独特文化,包括杭州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似乎以柔软居多,但在文化强域的建设中,浙江和杭州一定不能丢掉“骨子”。我自己觉得杭州这块地方一直有着某种柔软和韧性之间的矛盾,体现出一种交织性,和北方的粗犷气质很不一样。其实除了商业和市场,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电影中“小时代”很多,但问题是我们的“大时代”太缺少了。其实像《一九四二》这样品质不错的作品还是需要的,虽然商业上的成绩不太好。当然现在年轻人都在看美剧,电影里比较明显的也是娱乐轻松成为时代的潮流。电视剧里倒是有一些比较稳定的东西,比如年代戏还有老年题材也有一些开拓,虽然可能年轻人不太喜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程蔚东
在近代史上,大概没有一个城市可以跟杭州相比。拿电影来说,很多知名的人物都是浙江人。第四代导演中的集大成者谢晋是浙江人,夏衍也是浙江人。小说也一样,明清以后,鲁迅、茅盾、徐志摩、艾青、郭沫若都是浙江人。李叔同是天津人,他是现代音乐、话剧、版画等艺术引进中国的第一人,但这些也都是在他到了杭州以后的事,他最后出家也选择了这里。
浙江有一种很刚强、坚韧的性格。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中,得风气之先的也是我们浙江人。但是市场并不代表一切,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新文化现象。其实在影视文化艺术的发展中,浙江和杭州同样是得风气之先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电视剧《鲁迅》是浙江人拍的,第一部戏曲电视剧也是浙江拍的,第一部电视刊物是浙江创办的,第一个电视的评奖也是浙江办的金鹰奖……其实在杭州今天能举办这样一个会议也是很独特的,由民间团体操办,很多民营公司参加的活动,在外省并不常见。
当然面对未来也有一些忧思。我自己有四点思考。一是当前的文化创作中,艺术想象力的迷乱。第二是文化集聚力的迷盲。第三是在科技表现力面前,只见技术不见艺术。最后还有一点是路径的选择,就是说当前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路径可以到达艺术的目的,可选的范围越来越宽,可能性越来越多,但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我们是否也会陷入一些迷途?我觉得这些都值得大家深思。
文化评论家,杭州市西湖影像促进会副会长曹工化
西湖影像促进会是在杭州城市品牌运作的大平台上运作的。杭州市有一个专业运作城市品牌的组织机构,叫“城市品牌网群”,里面又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品牌促进会,其中就包括我们的西湖影像促进会。实际上,这次活动的目标也是想把这座城市和影视结合在一起。例如我们的十大影视榜和点评就希望能发出一个独特的声音。现在的城市很多都是千城一面,但我们希望自己不一样。实际上,杭州城市的气质和电影是非常相符的。杭州是一个兼容的城市,既可以非常奢靡刺激,甚至非常花天酒地;也能够非常弥漫清扬。就像电影一样,可以文艺,也可以商业。我觉得杭州可以兼容所有对城市有利的影像,在这里也能够实现影像所有的诉求和功能。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杭州市西湖影像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范志忠
现在浙江的影视产业应该是高度繁荣的。电视剧的制作目前在国内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电影的票房应该也能进入前五。很多项目,比如华谊兄弟的电影都是在浙江立项和审查的,陈凯歌的《搜索》也是。我们2013年做的浙江青年电影节评价也比较好。但是相比之下,研发这块还是浙江影视产业的短板。之前青年电影节在总结中也提出了几个观点,如浙江的电视剧产业现在已达到了某种顶点,再要突破很难了,能够巩固就非常好;产业下一步的突破点在电影;等等。这也是为什么2013年省委宣传部要牵头举办青年电影节的原因。
杭州本地的影视产业突破正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电影方面,大片现在出现得比较少了。当然,中国电影在中小成本方面的成功是值得欣喜的现象,但某种角度上说,现在的很多片子都像是电视剧版的电影。二是电视剧目前也碰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现在很多电视剧的传播和影响都不及真人秀。电视频道是讲收视,讲经济效益的,这就会导致娱乐市场蛋糕切割格局的改变。当然,现在影视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是欣欣向荣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背后存在的许多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实际上,我们浙大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和西湖影像促进会合作这次的活动,也正是为了搭建一个产学研三方的对话平台,以更好地讨论和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
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评审,一级文学编辑何鑫业
台湾有一个著名学者曾说过,文史哲的存在能让我们具有综合的价值判断能力,但是需要提醒的另一点是:真正的价值也是湖边杨树的倒影。他这是在提示我们有另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我个人认为电视剧、电影是一个现实世界,但更多也应是湖中倒影。在我自己看来,2013年的电视剧在商业等各方面可以做判断的很多,但“湖中倒影”却几乎没有。同样,杭州的发展,以及国际化都是可以进行价值判断的,但是文化的培育却须要注意“湖中倒影”。
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李晋林
我们是学院派,现在也在做一些作品,都是关于浙江文化名人的。其实高校里培养的电影理论人才是比较多的,现在电影学院也希望能培养一些创作性人才。前段时间我们请到一位导演过来,在聊的时候他说如果电影是艺术的话,它得有两个翅膀:一是资金,这在浙江是不缺的;但还有一个翅膀是技术,需要在电影的整个工艺流程这块再下功夫。我们现在想做的也正是培养一批技术性的创作人才,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绝对是有帮助的。
浙江永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力栋
浙江的影视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浙江省现在约有800多家影视公司,杭州就有300家,这个数字还在增长。根据我们的了解,2013年在中央台也好,各大卫视也好,播出的电视剧数量中浙江生产的应该占到了一半以上。即将颁奖的飞天奖中,一等奖里也有浙江的《合家命令》《温州一家人》,我们永乐影视的《焦裕禄》也获得了长篇电视剧的一等奖。应该是说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杭州影视文化产业的繁荣现状与实力。
永乐在影视生产方面一直努力追求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我们的重点,例如我们拍的《新版西游记》,包括《十二生肖传奇》在电脑动画等技术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我们现在有专门的动画团队,也承接一些电视剧的制作业务。最近拍摄的《隋唐演义》中,我们采用的设备是国际标准的,表现手法也都是电影化的。我们始终在追求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的结合。
在电视的制作、发行方面,现在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公司针对内容和发行也一直遵循几个原则,如避重就轻,避大就小,避弱就好等。内地一些一线卫视平台现在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挤进去之后又要排队播出,最后播完可能是两年、三年之后,最快也要一年后。这对资源的回收和效益的产生等都会有影响。我们目前着重于跟一线、二线、三线的卫视合作一些定制剧,这样从制作开始,各方面都能推进得比较快。我们的剧最快的在半年之内就完成了播出。当然对我们来说,公司一定要走得稳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这就需要立足产品,做好每一个作品。
新丽传媒电视剧事业部文学策划陈婷
新丽是2006年成立的公司,这两年通过《悬崖》、《北京爱情故事》、《辣妈正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些戏大家才了解我们。作为一个创造型的公司,我们对内容板块非常重视,在做每一个项目之前,我们都有自己的定位和战略性的坚持。首先,我们非常坚持主流价值观。我们认定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大众产品,是面向大众市场的,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必须要坚持主流价值观。
第二,我们公司的作品题材以现实主义为主。我们2013年完成制作的《大丈夫》、《同犯》等都是现实主义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对现实主义也不只是作为题材划分,更主要的可能还是要求一种站在当下坐标的思考,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价值观是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层面。我们不但要追随并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因为影视作品的周期性,最好还要适当跑赢时代一点点,这样才能使作品在和大家见面时具有对话性。
第三,我们一直坚持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健康平衡。影视作品既是产业当中的工业产品,又是艺术领域的艺术作品。《辣妈》表面上讲的是年轻人的婚育期,但这个剧在我们心中不止是一个育儿戏,在找主题定位的时候,我们找的是“我是妈,我更是我”。其实我们的人物和结构都是跟着主题方向走的,这就是我们期望能够做到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
第四点是坚持创新。从创新来说,你要了解现在的社会和观众,你也要了解你现在从事的这个行业。大家在相同的领域说了什么话,你不可能再去重复。我们做项目的时候其实也是希望能够找到创新点,无论是思想还是表达风格层面都是如此。
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杭州市西湖影像促进会副会长徐云
电影很刺激残酷,但电影也很有趣。电影和电视剧这样的形式过去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我感兴趣的是影视剧未来除了在电视台播出和电影院线播出,还有没有可能产生其他的形式或者说价值空间。比如针对老年人,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大的平台网络。例如为60、70岁的老人创建一个老年影视大学,用影视照顾、陪伴他们,然后再一代一代传下去。不止是观看,还能够参与和投身其中,去快乐地完成这样的过程。我在想这些不知道是不是有可行性,例如和地产做一些结合。现在一些城市有老年大学,但仍然是写写画画而已。很多养老设施也只是新增了些医疗设备,这些是没有快乐的。其实影视大家都已经这么熟悉了,也有那么多经典的作品,我觉得影视是能够实现伴随式快乐的。影视本身也是一个服务行业,我觉得这样的零距离服务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浙江美浓影视有限公司总裁郁康淳
我觉得今天的主题——影视艺术与城市生活,影视产业链跟杭州创造提得很好,这两个主题本身也是互通互动、相互促进的。当下社会和现实生活是我们从事电影、电视的创造源泉,而影视艺术的高影响力也能跟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良好互动。在韩国、港台等地已有非常好的案例。比如韩剧《春天的华尔兹》、《夏日香气》、《蓝色生死恋》和《冬日恋歌》等,就很好地与韩国的城市生活以及其他多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融合。韩流馆也是我们去韩国必去旅游参观的地方。其实国内也有类似的案例,比如上海的《婆婆媳妇小姑》、《双城生活》、《媳妇的美好时代》,包括最近播出的《我家的春夏秋冬》,都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了上海的人文、景观和精神。北京的赵宝刚等导演也拍了很多有北京代表性的作品,我觉得这些都是影视艺术和城市生活互相融合的范例。这方面我们浙江和杭州相比还是有点欠缺。
我觉得这种产业链融合的商业思维主要包括四点。一是要走出去积极学习。第二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与城市行业和生活故事相关的影视项目,力求从创作、制作、开发到播出以及多产业互动实现一个重点的布署。第三我觉得应当秉承本地企业跟金融投资业深度融合的优势。第四点我觉得应该把有资源投资影视的人和正在进行影视剧创作生产管理的这些人联合起来,比如浙大的管理学院或影视研究院要是能办一个管理提高班,一定大有前程。因为一个人的眼界和学识会决定了他对这个产业的认识,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现在越来越多的行外人进入到我们这个行业,确实造成了一些问题。其实杭州既有城市品牌办、文创办和好的学术机构,又有特别灵活的金融投资手段,如果能把这几项融合的话,我相信无论是“杭州创造”,还是杭州的影视产业都能有一个转型和升级。
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於敏
在并购克顿以后,华策现在每年电视剧总产量已达到了一千集,在全国播出量中的占比超过了15%。2013年华策的产值已超过10亿,明年至少是13亿。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华策必须往前发展。华策2013年做的一系列控股投资,主要还是想追求多元化的发展。如控股华凡星之是想向演艺经纪发展;并购克顿传媒主要是为了运用其数据分析工具,为电视剧产品和卫视平台进行定位、销售;收购最世文化股份是为了进军电影,2014年我们的目标是投5部电影。
在出口方面,华策在全国已排到了第二位,我们的产品已经进入到91个国家和地区,但我们在欧美市场还是没有突破。最近我们拍的《鹿鼎记》采用了4K高清技术,为此也请了国际团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进军欧美,通过画面质量以及我们传统经典故事的提升。我们也专门请了海外的团队在做英文的翻译,为了能更符合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总地来说,华策的目标是要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综合影视娱乐企业,不仅要把产业链做得更大,还要把中国的文化向国外的主流市场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