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准备,总归是绕不过的坎

  如果你准备好了,那就开始吧。老规矩,为了避免浪费时间,咱先问几个问题,要是你都有肯定的答案再继续吧。

  不求热爱音乐,至少得有一年以上的听歌历程。

  不求只听欧美,至少得是港台,如果是网络歌曲,谢谢惠顾。

  不求学业有成,至少得中学毕业。

  不求铁肺金嗓,至少唱流行金曲时别人不会认为你在唱全新原创。

  好吧,还能坚持到这里,我们可以入正题了。首先第一步,理论准备。其实要照正规路子,咱开一份书籍清单就行了,可要这样估计真得猴年马月的情人

  节你才能写得出歌了,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我们送佛送到西,把这堆大部头的东西浓缩了……

  共鸣

  要求中学毕业的意义就在这了,中学物理课本曾经云过: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振动而产生共鸣,并由此发出了声音。你张嘴说话,是胸腔共鸣;你弹吉他,是弦与琴箱共鸣;你敲钢管,是棍子与其钢管共鸣—简单地说就是共鸣产生了声音。老祖宗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好地阐述了这个道理。

  音名

  所谓音名就是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也就是老外对每个音的称呼。不过这个标准并不是全球统一的,不过为了方便交流,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C、D、E、F、G、A、B”这七个名称。至于这七个字母代表的什么,请继续。

  唱名

  唱名就是音阶上每个音的名称,它是音符从人们口中被唱出来的声音,也就是最常见的“do、re、mi、fa、sol、la、si”这七个名字。但是在记谱的时候若还使用这些字母就会很麻烦,为了方便通常使用1、2、3、4、5、6、7分别去代替。说俗一点:音名就是你户口本上的名字,记谱时用的数字就像你的艺名,只以书面形式出现,而唱名就是你的外号,是人们说起你时最亲切形象的称呼。

  音域

  音域,这个概念即便是从字面上看就很容易理解:音就是指音高,域就是音高所能达到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如果你在k房唱歌时有过低音下不来,高音上不去的状况,那就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的音域,选了不合适的调。当然,人的音域还得算上假音的部分。乐器也有自己的音域,像钢琴上88个键就是它的音域,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音域。如果超过这个音域,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人类的耳朵都不太能分辨出来了。

  调式

  调式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分为大调和小调。大调的色彩较为明朗、大气。小调的色彩比较黯淡忧伤,常用来表达悲哀、忧郁的情绪。如果各位肯去搜搜曲谱,就会发现第一小节里的音符以1、3、5为主,就是大调,6、1、3为主,就是小调。要是只有1、3没有5、6,那就得看小节上面的和弦记号,每个小节上面都会配上相应的和弦字母,如果是大写字母就是大调;如果跟有小写m,那就是小调。

  音色

  就算再迟钝的人也应该分辨得出来志玲姐姐和德华叔叔的声音是不同的,即便他们用同样的调子,这就是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通常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不过相近的音色并不会带来什么困扰,因为在音乐中,使用不同音色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情绪。在非专业的人听来,很多音色没什么区别,但随看你对音乐的了解逐渐增多,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区分出其中的细微差别。比如吉他,尼龙弦让人听起来很温柔很圆润,常用于古典吉他演奏;钢丝弦就给人比较硬朗的感觉,常用于民谣伴唱,电吉他就更多种类了。简单地说,音色就是不同人、物所发出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可分辨出色彩的声音,它让歌曲变得丰富多彩。

  音阶

  如果把构成台阶的每一个阶面单独拿出来,我们不会叫它台阶,只有把它们连贯在一起并形成一个跨度,它才可以叫台阶,音阶也一样。如果把一个音符比作一个阶面的话,只有一连串的音符连在一起才能形成音阶,单个的音符不能叫音阶。当然,音符的排列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音的高低顺序排列。也就是说音阶是音符按顺序排列出的阶梯。流行歌曲常用的七音音阶就是在八度之内有七个音(中国古代五声音阶就是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D、E、G、A五个音阶。)。

  力度

  力度就是音符声音强弱的程度。音的力度变化会影响歌曲的情感,无论是演唱还是演奏时,如果所有音符都用同一个力度,听上去就会很死板,像机器做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歌曲都尽量邀请职业乐手录制真实乐器声的原因。选秀节目那些毒舌评委评论唱功水平时,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以他对每个音符控制的力度为标准的。为什么有人唱歌平铺直叙而有人唱歌感情充沛,张嘴来几句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效果真是天差地别。

  华彩

  “华彩,就是乐曲中间和尾处的即兴演奏段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OLO。理论上来说是独奏者即兴展示其演奏技巧,但是多数歌曲中的SOLO都是提前写好并固定下来的,真正即兴的机会很少。对于一个水平不高的乐手来说,能把固定好的SOLO弹好已经很不错了。

  八度

  前面咱说了音阶是以1、2、3、4、5、6、7规律循环的,还是拿台阶来举例吧。通常我们从一楼到二楼会有两排阶梯,中间会有一小块地方让我们调转方向。如果每一排阶梯正好有七个台阶,也就是七个音符,那么从地面到第一排阶梯最上面那个让我们转向的地方就是一个八度,而从这个转向的地方往上经过七个台阶之后到达二楼地面,这是另一个八度。也就是说:八度是两个基本音阶之间的音符跨度。在实际记谱时,低音会在音符下面加个点、高音就在音符头上加个点,音越高或越低,加的点就越多,不加点的就是中音。比如中音7(si)之后接的是另一个八度的1(do),但因为这个1(do)属于高音区,头上就需要加一点,而中音区的1(do)前面是前一个八度的7(si)但因为这个7(si)属于低音区,所以要在它下面加一个点区分。有点费劲,不过够准确。

  节拍

  节拍就是俗话中的打拍子,它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流行、民谣、摇滚和说唱乐的节拍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凤凰传奇的神曲中经常出现“动次哒次,动次哒次”的节拍……。而流行歌中较常见的是“动次哒次,动动哒次”这样的节拍。摇滚乐更狠一点,节拍也更复杂一些,比如“动动动大次,动动动大次”这样的节拍。其中“动”的力度通常更大,叫强拍,“次”力度小一些,叫弱拍。归根到底,节拍就是强拍和弱拍以不同形式的交替循环。

  旋律

  接下来就是一首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旋律。它跟音阶有些类似,不同的是:音阶是按照顺序排列的音列,而旋律是一组打散了的、具有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可以说: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如果把音符比做人,音高就是人的身高,旋律就是人在排队,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人才能叫排队,一个人是不可能形成队伍的。当一群高矮胖瘦不同的人排成一队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的头顶都处于不同高度。由于胖瘦的关系,他们之间相隔的距离也不一样。高低错落的头顶就是起伏的音高,相隔的间距就像是音符的时值,你把这些音符以它持续的时值唱出来,就形成了旋律。

  速度

  既然在音乐里提到速度,那肯定表示歌曲快慢的程度。为了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感情,歌曲一定要选用与它匹配的速度演唱或演奏。通常情况下,情绪悲伤的歌速度比较慢,情绪欢快的歌速度较快。简单地说:速度决定了一首歌的情绪。亲们不妨试着把一首悲伤的歌用很快的速度唱出来,它不但不再悲伤,甚至听上去还会有些滑稽。如果真准备向妹纸告白还要用快速的,歌词就得走有趣的路子。速度慢一点的,歌词就要细腻一点,女神听了容易感动,一感动就有机会了……,当然不排除感动之后给出“谢谢”两字的可能。

  时值

  时值这个概念其实很好理解,就是音符持续的时间长短。比如,一个小节里有四个音符,那么它延续的时间肯定比一个小节里只有一个音符所延续的时间短。各位在上小学音乐课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过,在曲谱的左上角,通常会写着4/4、3/4、6/8这样的数字。如果你观察力跟卷福差不多的话还能发现6/8经常出现在民谣里,而流行歌曲通常都是4/4。4/4的意思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个小节有四拍,所谓的一个小节就是曲谱中两条竖线之间所涵盖的节拍。也就是说在这一个小节内,你只拥有四拍的时间,如果你在这里面塞进去的音符越多,那么它持续的时间肯定就越短。比如Jay周同学早期的很多歌曲,一个小节经常被塞进去七八个音符(一个音符对应一个歌词),唱起来显得速度奇快,但你听《月亮代表我的心》,它每小节只有三四个音符,听起来速度就很舒缓。

  和弦

  其实你在听流行歌曲时应该发现了钢琴和吉他的伴奏都以一定的形式重复,这些重复的伴奏就是由和弦组成的。前面讲到音阶是(1、2、3、4、5、6、7),如果在钢琴上弹这些键,从1开始,你会发现每个白键之间都间隔了一个黑键,只有3和4、7和高音区的1之间没有黑键。再回想八度的概念,一个音符就是一度,那么1到3就是三度,3到5也是三度。和弦,就由音阶上连续三个间隔三度的音符叠加而成,比如1、3、5三音组成的叫一级和弦,2、4、6是二级和弦,3、5、7是三级和弦,4、6、1是四级和弦,5、7、2是五级和弦,6、1、3是六级和弦,7、2、4是七级和弦,在钢琴或吉他上同时按下一个和弦内的所有音符,声音比单个音符更加丰满动听,这就是和弦能伴奏的原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