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鹦哥也有情和义,世上的人儿不如它。
——越剧《红楼梦》宝玉、紫鹃唱段
2009年3月,春暖乍寒。我在中国野生鸟类保护救助中心拍了几只被救助的伤禽的眼睛。拍完之后,我在电脑里仔细地观察这几只鸟的眼,突然想起一句俗语,“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类如此,鸟儿亦然。我用鼠标放大每一只眼,惊愕地发现,每一只眼都不一样,每一只眼都深藏着某种信息。有的眼,大大的,凸凸的,传递着蔑视和愤怒。是啊,人类利己的无止境地开发,破坏了自然,破坏了生态,鸟的繁殖、栖息地逐渐缩小,生存空间越来越少;人类的无知、霸道,肆意对鸟类的捕捉、猎杀,甚至把鸟儿当盘中餐,致使许多鸟种已经灭绝,有的侥幸苟存,但也濒危。有的眼,苦涩、倦怠、茫然、无助,噙着泪花,传递着抱怨。好像在向人类诉说某种委屈,控诉人类的暴虐,诉说和控诉中夹杂着百般无奈和疑惑:我们共同来自远古,地球之大为什么没有鸟儿的容身之地呢?有的眼,黯淡中闪着亮光,愤怒中不失美丽,传递着渴望和希冀。好像提示人们地球生物是多样的,人与自然,生命是平等的,人类的霸道、贪婪,可以灭绝其他生命,然而当其他生命灭绝之时人类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鸟儿期盼与人类和谐共处,呼唤人类的理性和良知,渴望人类多一分宽厚,多一分关爱,多一点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和谐的生态多物种的共存、共生,必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愉悦和美好。
范怀良/文、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