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的背后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成都,机场
  • 发布时间:2014-06-08 10:11

  随着IT产业群、汽车产业群的不断入驻,成都对产业发展形成的制约瓶颈进行不断“改造”。

  “我们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繁忙的民用枢纽机场和西南地区的重要客货集散地,而在IT产业基地建立以前,成都的货运量很少。”成都市物流办(口岸办)综合处处长范军表示,英特尔等企业刚进驻时,由于受铁路和航空运输瓶颈制约,成都的物流得分极低。“当时成渝地区的一些货物宁愿走上海,都不走成都。”

  此后,机场货运站进行大力整改。范军坦言,“如果没有大企业的进驻,成都物流发展速度没有这么快。”英特尔这样的企业落户成都不仅使这座城市对产业发展定位有了把握,而且还开始了大物流系统的“立体构建”。

  现在,成都市已经搭建了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航线网络,通航城市、航线密度均大幅领先中西部其他城市。“产业之争的背后就是物流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的物流环境就是招商引资环境。”成都市物流办物流协调处处长张弛颇有自信地对记者表示。

  某种意义上,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力度有多大,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就会有多大。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提出,“要顺应成都对外开放合作不断加强的重大趋势,突出发展对外交通,推动成都由‘国内交通枢纽’向‘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转变”。

  6月份,双流机场将开通成都直飞美国旧金山的国际航线,成都也将成为中国内地第4个开通直飞美国航线的城市。至此,双流机场开通的国际(地区)航线已达72条,通航国内外城市171个。同时,成都从去年起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后,中国第四个,中西部第一个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的城市。从地球仪上看,成都处于欧亚航路的重要节点,成都区位优势独特,4小时航程可涵盖东亚、东南亚和南亚,6-10小时航程可通达中东和欧洲,甚至比美国西海岸飞欧洲更近。

  与人员的往来相比,货物的运输更多是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的叠加效应。两个要素成本的“换位思考”同样也考量着成都的耐心。

  与航空、航运相比,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成本优势不言而喻。据计算,去年刚开通的“蓉欧快铁”运输时间是传统海铁联运时间的三分之一,运输效能的加快不仅帮助企业快速抢占市场,并且能有效降低在途库存和现金流。和空运相比,时间虽多5天左右,但费用仅为空运费用的四分之一。

  开通一年来,“蓉欧快铁”目前按照每周一列的频率正式稳定运行。已经将华东、华南、华北以及成都本地的包括IT产品、汽车零配件、家电产品、服装鞋帽、工业品、日用品等货物运往欧洲。在受访的一些外企看来,成都开通的蓉欧快铁,就是从应对性到主动性、预见性的一种变革,“先行一步打通与欧洲的连接,才可以在之后的产业对接中抢得先机。”

  在政府的主导下,成都目前正在着力构建“无水港”模式。“通过海铁联运将港口搬到家门口,成都物流业将获得巨大的飞跃。”张弛表示。

  以下数字或许能说明改革的效果:英特尔在成都多次增资,并在2012年成立了西部分拨中心,加速了IT产业在西部形成集群效应。目前,英特尔在四川省内外的配套企业已经超过300家,而富士康在川的核心及关键配套企业亦超过了20家,再加上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一大批产业化巨头,约1000家以上的企业实现了在上下游产业链上的配套服务,形成了“以商招商”的马太效应。

  “下一步我们想再快一点,让运行时间再缩短一天。”在范军看来,“蓉欧快铁”从成都至罗兹运行时间为14天,下一步完全可缩短至12—13天,成都出口货物通过“蓉欧快铁”到波兰罗兹后,可以在1至3天内通过欧洲铁路或公路网络分送至欧洲任何地方。

  如今的成都,通过开通国际航线和国际铁路,已完成了由国内交通枢纽向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的大转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