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最小康 我愿一辈子住在这里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小康,微电影,成都
  • 发布时间:2014-06-08 10:21

  “我以后就要在我们街道上结婚,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过得很幸福,我要穿上婚纱,让老公牵着我,跑过每一条巷子,我们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在自己家洗澡,在自己家做饭,我们会邀请所有的好朋友,来家里头玩,给他们做好吃的,然后一起看大彩电。”在微电影《马蹄莲》中,操着四川方言的瑶瑶认真地对玩伴陈皓讲出了自己的梦想。

  对于成都人来说,这是一部催泪的电影,红砖房、小巷子、捉迷藏……这些已经远离现实的景象其实从未在人们的脑海中彻底消失,影片在曹家巷工人村拆迁之前实景拍摄,讲述了一个“两小无猜”的故事:瑶瑶和陈皓从小在曹家巷一起长大,瑶瑶的母亲因受不了房子太小、条件太差而和丈夫争吵,从此瑶瑶的梦想就是“要住进大房子”……

  影片中,瑶瑶最终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现实中,曹家巷人也已搬离了红砖房,不久的将来,曹家巷片区将建成崭新的商住综合体,1.4万曹家巷人将住上电梯新房,过上和瑶瑶一样的理想生活。

  “我们国家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要圆一个中国的梦,我们曹家巷也有一个梦,什么梦啊?安居梦!”在影片尾声,一位生活在曹家巷的成都市民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其实,这样的心声并不仅仅代表1.4万曹家巷人,或许,居住梦是许许多多成都人的共同期盼。

  在共有1974位市民参与的《小康》杂志社联合《成都晚报》进行的“生活在成都,您感觉如何?”的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成都在“居住小康”方面做得最好。

  为居住点个赞

  生活在上海的陈沛沛一直很向往到成都去定居,平时忙起工作来经常错过饭点的她非常怀念五年前去成都出差的经历,“不知道为什么,一到那座城市,我立马就放松起来,感觉不像在上海那样紧张。每次在上海见客户,基本上不寒暄就立马谈工作,而成都的客户却是先带着我吃了各种美食后,才找个茶馆,和我边喝茶边扯工作的事情。”

  其实,成都人并非不注重工作。“我们既要事业,又要生活。”土生土长的成都女孩马然说,“其实成都的工作节奏也很快,尤其是这几年,成都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去年成都还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我能感觉到成都正变得‘越来越快’。”

  在进行“生活在成都,您感觉如何?”的调查时,问卷中列出了包括饮食、消费、公共服务、生命、生态、教育、居住、平安、信用、幸福等11项小康生活指标,请成都市民从中选出他们最满意的一项。结果,居住小康获得的选票最多。

  提到居住,镜头还要拉回到《马蹄莲》这部影片,片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休闲惬意是很多人对于成都的印象,曹家巷所在的成都北部城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交通拥堵,设施陈旧发展滞后,为此成都规划用五年时间改造这片区域,一场涉及到广大北城区居民的拆迁改造就此拉开序幕。

  其实,“北改”工程只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为市民打造“居住小康”生活的一个缩影。2013年,成都在全市范围内推进棚户区改造,共启动棚改项目94个,累计完成改造住户9854户,完成目标任务123.18%;全市基本建成和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37611套和27621套;全市共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2000套;全市发放租赁补贴7470户,其中新增1027户;成都还启动了中心城区最大规模公租房申请,推出了近3300套公租房;市房管局推行网上预约预审服务,让房产业务办理进入“e时代”……

  今年年初,成都市房管局也定下了今年工作的“民生主线”,“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让更多人圆梦安居”依然贯穿始终。提出了新开工建设1.7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其中公租房将达1.5万套的目标。

  在这些“民生决策”的推动下,又会有一大批成都人离“居住小康”更近了。

  在对居住水平的考量中,人居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这方面,成都市民感觉在哪些方面提升最快?《小康》联合《成都晚报》的调查显示,排位第一的是“银行、邮局”,今年5月13日,随着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成都分行的正式开业,成都的外资银行数量已达15家,数量居中西部城市之首。除此之外,市民感觉,在人居环境方面,近几年成都在“居住地绿化”和“街头绿化”方面均有较大提升。

  在娱乐方面,成都市民普遍表示,对上网、阅读、看电影等文化娱乐类最为满意。而外地人常常赞不绝口的餐饮,在成都市民满意度的排行中,位列第二。

  公共服务“不一般”

  您对成都市的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如何评价?

  每年《小康》杂志社进行“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调查的时候,都会在不同的城市向市民询问他们关于城市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的评价,每一次,大多数市民都会在“满意”、“一般”与“不满意”三个选项中,勾选出“一般”这个比较中立的选项。

  但这一次,受访的1974位成都市民中,49.3%的受访者对成都市的公共服务给出了“满意”的评价,比给出“一般”(43.3%)评价的人多了6个百分点,仅7.4%的人感到“不满意”。

  “新二环开通后,上班不堵了。”“我们出门都坐快速公交,以前50分钟的路程现在只要20分钟。”不少受访市民都表示,成都最近在交通方面的变化特别大,尤其是二环路高架桥的修建,极大地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上个月我才去了伦敦,成都直飞,再也不用到北京转机了。”市民李先生也对成都的公共服务给出了“满意”的评价。

  得知这个调查结果后,马然有些得意,“这说明我们成都的公共服务不一般。”这个在私企工作的女孩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是当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她更深地感受到了成都公共服务的“不一般”,“就拿养老服务来说吧,我觉得成都市的居家养老做得非常好,不少老人家里都装有紧急求助设备,当老年人遇到突发状况时,可使用紧急呼叫和GPS定位手机一键求助。”

  成都市在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方面的蓬勃活力,在《小康》记者探访多家社会组织的过程中,亦能感受到。

  成都市委的《决定》指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推进乡镇(街道)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成都已形成自己的特点。据成都市规服办规服工作指导处处长李琳介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社会组织服务工作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购买项目和方式法定化;二是购买规模逐年增长;三是公共服务生产主体呈多元化发展;四是部分区县积极探索创新购买服务。

  成都“不一般”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哪些变化?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公共交通,公共安全,文化、体育和娱乐,司法,市政建设,城市环境,政府信息公开,行政管理,科技事业,政府与民众互动这15大类公共服务领域中,成都市民觉得近三年来变化最大的是义务教育,其次是市政建设,再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公共交通和医疗卫生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在接受采访时,不少市民更是将最直观的变化告诉了记者:坐公交更方便了;铁路交通更发达了;政务中心能够双语服务了,部分事项能当天办结了;医院可以提供个性化预约诊疗服务了……

  成都梦:一辈子在这里

  在成都,一位母亲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的儿子在成都读完本科后,去英国留学了,她希望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能先在英国或者是中国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奋斗”几年,然后再回成都。每次儿子都笑呵呵地答应着。但儿子毕业后,去北京考察了一趟,还是果断选择了回成都。

  类似的故事在去年的财富全球论坛期间,《小康》记者也频频听到:品果数字娱乐CEO徐灏早在创办品果科技的初期,就曾收到过李开复和创新工场的邀请,但徐灏最终没有接受。对他来说,北京是一座陌生的城市,而成都天府软件园邀请品果科技入驻时,负责人向徐灏承诺,“头一年免费提供办公场地,水电、网络费用全免,一年后,视成果转化程度,将参照成都高新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给予相应优惠条件”,而单单是免费提供办公场所,一年就能为徐灏他们省下一笔可观的支出;玉米树科技CEO王御也曾在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在选择创业地点时,他最终来到了成都这片创业热土。

  出席《小康》主办的“2013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诸多专家学者都对成都偏爱有加,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闲暇研究中心主任魏翔给予了这座城市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成都文化底蕴深厚。

  台湾人黄溪萍则更喜欢成都的生态环境,作为成都亚欧班列物流有限公司亚洲运营总监的她,去过世界上的很多城市,但是当2012年8月第一次来成都时,她还是被惊呆了。黄溪萍觉得成都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各种不同的鸟,这一点甚至超越了一些欧洲城市。

  “一辈子,在这里”,已经成了不少人的“成都梦”。

  《小康》杂志联合《成都晚报》的调查显示,希望一辈子居住在成都的受访者达到了七成(74.4%),其中40.7%的人强烈地表示“非常希望”一辈子在这里居住。而在对于下一代的期冀中,也有近六成(59.5%)的受访者希望下一代也能够居住在这里。

  为何这么多人留恋成都?如果从幸福的角度解析,答案即变得明朗。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正尝试通过数据对“在成都,你幸福吗?”这一问题给出客观的评价。今年4月底,该队独立开展的公众主观幸福感专题调查结果出炉,结果显示,2013年度成都市公众主观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0.57分,相较于2012年度上升了3.9个百分点,接近“比较幸福”的层面。

  几乎在这同时,清华大学心理学主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彭凯平也带领团队首次利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探索幸福主题,在历时两年完成的“清华幸福中国指数”中,北京、上海连前50名都没有进入,而成都人的幸福指数却很高。

  因宜居而舒适,因舒适而幸福,因幸福而留恋——在这个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或将是市民对于成都的爱。

  《马蹄莲》这部影片的片尾,播放出的字幕便是“马蹄莲花语”: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唯有爱,接近永恒。

  文|《小康》记者 鄂璠 成都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