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鸟成为时尚,“鸟人”如何观鸟?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观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4-16 11:13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种类众多,适宜各种鸟类生存的森林、湿地、滩涂遍布各种气候带,因此非常适合开展观鸟活动。每年春季“爱鸟周”的时候,大批鸟类爱好者奔赴各地,在大自然的悠悠鸟鸣中感受快乐。
鸟类与其他动物一起造就了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作为大自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鸟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观鸟还只是科学家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种手段,但今天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充满乐趣的户外活动。
观鸟,起初是一项西方国家十分盛行的户外活动。英国、丹麦、瑞典、法国、德国等国家每年都有数百万人观鸟;美国全年有400万人次观鸟或进行观鸟旅游,其人数超过狩猎、钓鱼、高尔夫运动,成为仅次于园艺的第二大户外运动。
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观鸟活动在中国也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鸟类爱好者心甘情愿地成为“鸟人”,观鸟活动逐日时兴。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地“鸟人”,就要对鸟类朋友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1.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鸟类
中国鸟类种数到底有多少?我们可以肯定,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即便是鸟类学工作者或者资深的观鸟者。其实不是大家不知道确切答案,而是因为那个数字始终在发生着变化。也许这个数字并不重要,但中国鸟类种数随年代的消长和浮动却能反映出这个国家鸟类区系的历史沿革、实时总结和当代认知。
对于中国鸟类物种数量的科学总结,最早可追溯到1871年,英国人郇和(Swinhoe)首次发表“中国鸟类名录”。之后近150年的时光中,国内外鸟类学者对我国鸟类区系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19世纪末期至1949年,欧美、日本等国的博物学者多次来华开展鸟类考察、采集活动,他们的工作不仅丰富了对中国鸟类区系的认识,而且描述和发表了一些鸟类新种。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常麟定、傅桐生、任国荣、寿振黄、郑作新等为代表的中国鸟类学者开始对中国各地的鸟类区系组成进行研究。任国荣命名、发表了金额雀鹛(Alcippe variegaticeps),这是第一个由中国鸟类学者发表的鸟类新种。建国之后,我国鸟类的分布、分类和演化的研究经历了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1987年,郑作新主编的《中国鸟类区系纲要》”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of China”一书出版。该书首次系统地对我国鸟类的分类和分布等进行了总结。时至今日,有关中国鸟类系统分类研究,中国邻国的鸟类图鉴和鸟类志,仍频繁引用这部巨著,可见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随着进化生物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对物种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地质历史、分子、鸣声、行为等多种研究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当代的鸟类分类学不单单依赖于形态数据,已经发展到系统发育分类的阶段。特别是DNA测序技术被大量应用于鸟类分类系统研究工作后,有关中国鸟类系统分类、种属关系重建的研究随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观鸟活动的日益普及同样为中国鸟类区系提供着更新和补充。
中国鸟类名录种类的增长见证了中国鸟类分类和分布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国鸟类的种数从解放初《中国鸟类系统检索》的1140种,到2000年《中国鸟类种和亚种分类大全》中的1244种,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记载的1329种(其中包括了那些有可能出现在中国的种类),直到2005年《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的1332种。其中后两者均吸收了当代系统分类学的最新研究结果。中国鸟类现有记录种数应在1300种以上,整体情况是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2.编辑推荐的观鸟者必读的鸟类手册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以IOC(InternationalOrnithological Congress)“世界鸟类名录”(http://www.worldbirdnames.org/)为蓝本,加入了编辑们对于分类、分布和命名的观点,构成了本名录的分类体系。同时,这份名录在最终面世之前,约请了来自美国、英国、瑞典等国的资深鸟类分类学者和观鸟者组成的国际团队进行同行评议(peer-review)。可以说,这份名录是上溯到1871年、截至到2010年收录鸟种数量最多、最新的“中国鸟类名录”。该名录同样采取IOC“世界鸟类名录”的模式,将这份名录放入网络中提供免费下载,并进行及时更新(初定为1年至少1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所有关心中国鸟类分类的人都能共享名录的信息,亦可以即时地获得反馈并进行修订。
网上收索: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下载地址http://www.chinabirdnet.org/document/china_bird_list_mar2010.pdf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该书由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等著。堪称各级中国观鸟者必备的一本“行动宝典”,它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同主持编写,并得到了世界银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书中按新的分类系统描述了中国境内及周边有分布的1329种鸟,这在中国关于鸟类的图鉴中是最为全面的,同时该书也是关于中国鸟类的图鉴中比较新的一本。
本书采用了前图后文的形式,前半部集中为鸟图和分布图,后半部为文字说明。其中,文字说明又包括引论、分种描述(其间穿插有部分图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此书对于各鸟种的分种描述包括外部形态特征、叫声、分布范围、分布状况、简要习性等,对部分近似种加以了比较说明,文字简明实用。比较有特色的是,该片在分布状况一项中强调了同一鸟种不同亚种的分布区,可以为进行种下辨识提供一定帮助。
但是,由于此书开本较厚,野外使用有些不便,因此有人根据前图后文的特点将其拆成图、文两册使用。
网上收索:《中国鸟类野外手册》PDA版下载地址http://www.cnbird.org.cn/shouce/c.asp.htm
观鸟进行时,你必须了解的
◆观鸟方式
观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一般在野外观鸟,有行进中观鸟和静止在某一地点观鸟两种方法。
行进中观鸟可驱车、骑自行车在较大较平缓的林区、河湖岸边、草地等环境里进行。当然,最主要是步行,既方便又适于各种环境。在鸟类经常活动的地区,选择一定的路线,沿着林间小道、田间沟渠、山间溪流、海边堤坝,轻声慢步,细心观察,看看是什么鸟,它在做什么。观察清楚后继续往前走,寻找新的鸟。在观察林鸟时必须有耐心,不要以为每次到林子里就能看到许多鸟,好像在动物园里一样,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我们知道鸟类都有各自适宜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在繁殖期每一对鸟都要占据一块相当大的地盘不许其他鸟进入,适宜的繁殖场所即使在森林中也不一定处处合意。所以观鸟时要认真寻找,发现鸟要仔细观察,不要错过机会。树丛中、草堆里任何一点响动或晃动都有可能是小鸟在活动。如苇莺等鸟的羽色与它们活动的环境非常接近,如果不动或不鸣,人们就很难发现它们。
另外一种观鸟方式是固定在一个地点进行观察。在鸟类经常出没的地方或是在鸟巢附近把自己隐蔽起来,可以借浓密的枝叶,搭个棚子、帐篷或穿上迷彩服,站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尽量不活动,就可以静静地进行观察。还可以在林间水源的附近静等鸟来喝水,在比较好的地点可以连续观察多种鸟的活动。静坐在鸟巢附近把自己隐蔽起来,用望远镜观察鸟的繁殖行为是非常有意思的。隐蔽的方法可以非常近地接近鸟儿,甚至可以不需要望远镜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在海边滩涂或水库、湖泊、水塘等地方观鸟,可以架起高倍望远镜静静地坐在一个地方长时间观察。这些地方比较容易找到鸟,在一个地点可以看到很多种鸟。
◆观鸟的合适时间
如果观的是林间鸟类,一天中以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最好。那时鸟类的活动较频繁,所以一天中最佳观鸟时间应在清晨和傍晚。而观水鸟,可选择春季和秋季。3、4月是鸟儿往北的迁徙期和繁殖期,11月是向南的迁徙期和越冬期。这时候观湿地鸟类,如果遵循潮汐的涨退规律,你将有更多的收获。
◆观鸟必须的装备
一个好的观鸟者,要进行野外记录:同行证人的姓名、记录种类、观鸟日期、时、地、栖息环境、天气及光线、鸟的细节描述、习性、行为等。随身不妨携带笔记本、铅笔、小刀、望远镜、鸟类工具书。记得要结伴同行,配备创口贴、万金油、蛇药、通讯设备等。
鸟类的警惕性很高,大规模观鸟队伍很难做到近距离观鸟,因此,望远镜必不可少。双筒望远镜应当人手一部,8~10倍,物镜口径为40或50mm,不要有红、黄镀膜。单筒望远镜放大倍率在20~60倍之间。必需配备稳定的三脚支架。小组出行三人用一部单筒望远镜基本够用了。
◆野外观鸟注意事项
任何一点人为活动可能都会对自然界野生鸟类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愿我们在观鸟时能谨守奉行如下守则:
1.观鸟时,切记“只可远观,不可近看”的原则,保持适当观赏距离,以免干扰亲鸟的行为。
2.外出观鸟尽可能避免穿着鲜艳抢眼的服装,最好是灰,黑,蓝,绿,迷彩等颜色,不要颜色鲜艳的,也不要大面积白色的,最好防雨。
3.拍摄野生鸟类,应采用自然光,不可使用闪光灯,以免惊吓它们。
4.有些鸟类,生性害羞,隐秘不易观察,不可使用不当方法引诱其现身,如放鸟鸣录音带、丢掷石头、吹口哨、击掌等手段等行为刺激鸟类。不要高声喧哗惊扰鸟类,驱赶鸟类更是观鸟大忌。
5.不可过分追逐野生鸟类,因为有些鸟可能因体能衰弱而暂时停栖某一地区,此时,他们急需休息调养,您的追逐行为,可能导致其步向死亡之途。
6.发现特别鸟种的栖息地或育雏地时,请守口如瓶,且谨记不干扰原则,勿告诉第二人,不论他是否为野鸟保护者。
7.请尊重鸟类的生存权,不要采集鸟蛋,捕捉野鸟。
8.注意安全,不能单独行动。尽量不下水,不接触鸟类粪便等排泄物。
9.爱护自然,不要随地吐痰、乱扔瓜皮果壳;不要随意折树枝、采摘花朵,不易自然降解的垃圾随身带走,维护好自然之友的形象。
TIPS
鸟类摄影是比较专业的领域,随着数码单反的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野外拍鸟,但价格极其昂贵的大光圈超长焦镜头,却让很多爱好者止步,现在有一种相对便宜、而效果又相当不错的选择,就是望远镜加单反相机这个价格相对要低廉得多的“黄金组合”,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望远镜来作为自己的长焦镜头呢,下面做一下简单说明:
1.便携和稳定的角度考虑,望远镜必须选用折射式的。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口径。口径大了,望远镜的重量也增加了,器材的机动性,稳定性也差了,非常不利于拍摄。一般以80mm左右的口径为宜。
2.从连接方法上来考虑,望远镜接单反通常有2种方法,一种是目镜投影法.这个连接方法是把单反相机固定在望远镜目镜后面,光线要通过望远镜的棱镜,目镜,然后再落到单反相机的CCD上,这样光线的损失就比较厉害,还有一点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组合焦距比较大,光圈就比较小,曝光时间就比较长,所以成像质量就不是很理想。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焦法。采用这种方法就比较简单了,望远镜的棱镜,目镜全部不要,光线通过物镜直接落到单反相机的CCD上,成像的锐度非常高,所以建议选直焦法拍摄的望远镜。
3.选择适合的焦距和焦比。焦距短、焦比小的系统能够缩短曝光时间,这对于鸟类摄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焦比小却会产生更大的色差、像差,导致照片质量变坏。这就要求找到一个均衡点,在保证照片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小焦比。目前比较流行的是F6左右的设计。
4.由于是长焦拍摄,所以必须有一个比较稳固的脚架,以及一个良好的云台。可以采用预升反光板的方法来减少机震,采用定时拍摄模式/遥控拍摄/快门线的方法减少晃动,对焦精细,都可以让照片更加清晰。
……
鸟类与其他动物一起造就了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作为大自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鸟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观鸟还只是科学家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种手段,但今天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充满乐趣的户外活动。
观鸟,起初是一项西方国家十分盛行的户外活动。英国、丹麦、瑞典、法国、德国等国家每年都有数百万人观鸟;美国全年有400万人次观鸟或进行观鸟旅游,其人数超过狩猎、钓鱼、高尔夫运动,成为仅次于园艺的第二大户外运动。
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观鸟活动在中国也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鸟类爱好者心甘情愿地成为“鸟人”,观鸟活动逐日时兴。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地“鸟人”,就要对鸟类朋友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1.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鸟类
中国鸟类种数到底有多少?我们可以肯定,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即便是鸟类学工作者或者资深的观鸟者。其实不是大家不知道确切答案,而是因为那个数字始终在发生着变化。也许这个数字并不重要,但中国鸟类种数随年代的消长和浮动却能反映出这个国家鸟类区系的历史沿革、实时总结和当代认知。
对于中国鸟类物种数量的科学总结,最早可追溯到1871年,英国人郇和(Swinhoe)首次发表“中国鸟类名录”。之后近150年的时光中,国内外鸟类学者对我国鸟类区系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19世纪末期至1949年,欧美、日本等国的博物学者多次来华开展鸟类考察、采集活动,他们的工作不仅丰富了对中国鸟类区系的认识,而且描述和发表了一些鸟类新种。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常麟定、傅桐生、任国荣、寿振黄、郑作新等为代表的中国鸟类学者开始对中国各地的鸟类区系组成进行研究。任国荣命名、发表了金额雀鹛(Alcippe variegaticeps),这是第一个由中国鸟类学者发表的鸟类新种。建国之后,我国鸟类的分布、分类和演化的研究经历了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1987年,郑作新主编的《中国鸟类区系纲要》”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of China”一书出版。该书首次系统地对我国鸟类的分类和分布等进行了总结。时至今日,有关中国鸟类系统分类研究,中国邻国的鸟类图鉴和鸟类志,仍频繁引用这部巨著,可见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随着进化生物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对物种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地质历史、分子、鸣声、行为等多种研究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当代的鸟类分类学不单单依赖于形态数据,已经发展到系统发育分类的阶段。特别是DNA测序技术被大量应用于鸟类分类系统研究工作后,有关中国鸟类系统分类、种属关系重建的研究随之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观鸟活动的日益普及同样为中国鸟类区系提供着更新和补充。
中国鸟类名录种类的增长见证了中国鸟类分类和分布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国鸟类的种数从解放初《中国鸟类系统检索》的1140种,到2000年《中国鸟类种和亚种分类大全》中的1244种,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记载的1329种(其中包括了那些有可能出现在中国的种类),直到2005年《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的1332种。其中后两者均吸收了当代系统分类学的最新研究结果。中国鸟类现有记录种数应在1300种以上,整体情况是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2.编辑推荐的观鸟者必读的鸟类手册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以IOC(InternationalOrnithological Congress)“世界鸟类名录”(http://www.worldbirdnames.org/)为蓝本,加入了编辑们对于分类、分布和命名的观点,构成了本名录的分类体系。同时,这份名录在最终面世之前,约请了来自美国、英国、瑞典等国的资深鸟类分类学者和观鸟者组成的国际团队进行同行评议(peer-review)。可以说,这份名录是上溯到1871年、截至到2010年收录鸟种数量最多、最新的“中国鸟类名录”。该名录同样采取IOC“世界鸟类名录”的模式,将这份名录放入网络中提供免费下载,并进行及时更新(初定为1年至少1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所有关心中国鸟类分类的人都能共享名录的信息,亦可以即时地获得反馈并进行修订。
网上收索: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下载地址http://www.chinabirdnet.org/document/china_bird_list_mar2010.pdf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该书由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等著。堪称各级中国观鸟者必备的一本“行动宝典”,它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同主持编写,并得到了世界银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书中按新的分类系统描述了中国境内及周边有分布的1329种鸟,这在中国关于鸟类的图鉴中是最为全面的,同时该书也是关于中国鸟类的图鉴中比较新的一本。
本书采用了前图后文的形式,前半部集中为鸟图和分布图,后半部为文字说明。其中,文字说明又包括引论、分种描述(其间穿插有部分图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此书对于各鸟种的分种描述包括外部形态特征、叫声、分布范围、分布状况、简要习性等,对部分近似种加以了比较说明,文字简明实用。比较有特色的是,该片在分布状况一项中强调了同一鸟种不同亚种的分布区,可以为进行种下辨识提供一定帮助。
但是,由于此书开本较厚,野外使用有些不便,因此有人根据前图后文的特点将其拆成图、文两册使用。
网上收索:《中国鸟类野外手册》PDA版下载地址http://www.cnbird.org.cn/shouce/c.asp.htm
观鸟进行时,你必须了解的
◆观鸟方式
观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一般在野外观鸟,有行进中观鸟和静止在某一地点观鸟两种方法。
行进中观鸟可驱车、骑自行车在较大较平缓的林区、河湖岸边、草地等环境里进行。当然,最主要是步行,既方便又适于各种环境。在鸟类经常活动的地区,选择一定的路线,沿着林间小道、田间沟渠、山间溪流、海边堤坝,轻声慢步,细心观察,看看是什么鸟,它在做什么。观察清楚后继续往前走,寻找新的鸟。在观察林鸟时必须有耐心,不要以为每次到林子里就能看到许多鸟,好像在动物园里一样,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我们知道鸟类都有各自适宜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在繁殖期每一对鸟都要占据一块相当大的地盘不许其他鸟进入,适宜的繁殖场所即使在森林中也不一定处处合意。所以观鸟时要认真寻找,发现鸟要仔细观察,不要错过机会。树丛中、草堆里任何一点响动或晃动都有可能是小鸟在活动。如苇莺等鸟的羽色与它们活动的环境非常接近,如果不动或不鸣,人们就很难发现它们。
另外一种观鸟方式是固定在一个地点进行观察。在鸟类经常出没的地方或是在鸟巢附近把自己隐蔽起来,可以借浓密的枝叶,搭个棚子、帐篷或穿上迷彩服,站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尽量不活动,就可以静静地进行观察。还可以在林间水源的附近静等鸟来喝水,在比较好的地点可以连续观察多种鸟的活动。静坐在鸟巢附近把自己隐蔽起来,用望远镜观察鸟的繁殖行为是非常有意思的。隐蔽的方法可以非常近地接近鸟儿,甚至可以不需要望远镜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在海边滩涂或水库、湖泊、水塘等地方观鸟,可以架起高倍望远镜静静地坐在一个地方长时间观察。这些地方比较容易找到鸟,在一个地点可以看到很多种鸟。
◆观鸟的合适时间
如果观的是林间鸟类,一天中以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最好。那时鸟类的活动较频繁,所以一天中最佳观鸟时间应在清晨和傍晚。而观水鸟,可选择春季和秋季。3、4月是鸟儿往北的迁徙期和繁殖期,11月是向南的迁徙期和越冬期。这时候观湿地鸟类,如果遵循潮汐的涨退规律,你将有更多的收获。
◆观鸟必须的装备
一个好的观鸟者,要进行野外记录:同行证人的姓名、记录种类、观鸟日期、时、地、栖息环境、天气及光线、鸟的细节描述、习性、行为等。随身不妨携带笔记本、铅笔、小刀、望远镜、鸟类工具书。记得要结伴同行,配备创口贴、万金油、蛇药、通讯设备等。
鸟类的警惕性很高,大规模观鸟队伍很难做到近距离观鸟,因此,望远镜必不可少。双筒望远镜应当人手一部,8~10倍,物镜口径为40或50mm,不要有红、黄镀膜。单筒望远镜放大倍率在20~60倍之间。必需配备稳定的三脚支架。小组出行三人用一部单筒望远镜基本够用了。
◆野外观鸟注意事项
任何一点人为活动可能都会对自然界野生鸟类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愿我们在观鸟时能谨守奉行如下守则:
1.观鸟时,切记“只可远观,不可近看”的原则,保持适当观赏距离,以免干扰亲鸟的行为。
2.外出观鸟尽可能避免穿着鲜艳抢眼的服装,最好是灰,黑,蓝,绿,迷彩等颜色,不要颜色鲜艳的,也不要大面积白色的,最好防雨。
3.拍摄野生鸟类,应采用自然光,不可使用闪光灯,以免惊吓它们。
4.有些鸟类,生性害羞,隐秘不易观察,不可使用不当方法引诱其现身,如放鸟鸣录音带、丢掷石头、吹口哨、击掌等手段等行为刺激鸟类。不要高声喧哗惊扰鸟类,驱赶鸟类更是观鸟大忌。
5.不可过分追逐野生鸟类,因为有些鸟可能因体能衰弱而暂时停栖某一地区,此时,他们急需休息调养,您的追逐行为,可能导致其步向死亡之途。
6.发现特别鸟种的栖息地或育雏地时,请守口如瓶,且谨记不干扰原则,勿告诉第二人,不论他是否为野鸟保护者。
7.请尊重鸟类的生存权,不要采集鸟蛋,捕捉野鸟。
8.注意安全,不能单独行动。尽量不下水,不接触鸟类粪便等排泄物。
9.爱护自然,不要随地吐痰、乱扔瓜皮果壳;不要随意折树枝、采摘花朵,不易自然降解的垃圾随身带走,维护好自然之友的形象。
TIPS
鸟类摄影是比较专业的领域,随着数码单反的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野外拍鸟,但价格极其昂贵的大光圈超长焦镜头,却让很多爱好者止步,现在有一种相对便宜、而效果又相当不错的选择,就是望远镜加单反相机这个价格相对要低廉得多的“黄金组合”,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望远镜来作为自己的长焦镜头呢,下面做一下简单说明:
1.便携和稳定的角度考虑,望远镜必须选用折射式的。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口径。口径大了,望远镜的重量也增加了,器材的机动性,稳定性也差了,非常不利于拍摄。一般以80mm左右的口径为宜。
2.从连接方法上来考虑,望远镜接单反通常有2种方法,一种是目镜投影法.这个连接方法是把单反相机固定在望远镜目镜后面,光线要通过望远镜的棱镜,目镜,然后再落到单反相机的CCD上,这样光线的损失就比较厉害,还有一点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组合焦距比较大,光圈就比较小,曝光时间就比较长,所以成像质量就不是很理想。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焦法。采用这种方法就比较简单了,望远镜的棱镜,目镜全部不要,光线通过物镜直接落到单反相机的CCD上,成像的锐度非常高,所以建议选直焦法拍摄的望远镜。
3.选择适合的焦距和焦比。焦距短、焦比小的系统能够缩短曝光时间,这对于鸟类摄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焦比小却会产生更大的色差、像差,导致照片质量变坏。这就要求找到一个均衡点,在保证照片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小焦比。目前比较流行的是F6左右的设计。
4.由于是长焦拍摄,所以必须有一个比较稳固的脚架,以及一个良好的云台。可以采用预升反光板的方法来减少机震,采用定时拍摄模式/遥控拍摄/快门线的方法减少晃动,对焦精细,都可以让照片更加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