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模式改造“黑养老院”

  • 来源:中国连锁
  • 关键字:连锁,养老院,管理
  • 发布时间:2014-07-05 15:42

  相关部门在全市选了10家规模在50张床位以上、各种审批手续健全、经营多年口碑好的养老机构,由他们牵头,对全市的“黑养老院”进行改造。与其让他们“黑”着,不如统一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

  张晓峰经营的“凯峰老年公寓”,位于哈尔滨市南直路旁的一条小街上,交通便利。她说,这是开老年公寓必须的条件,离远了没人来。

  从9年前在自家所在的居民小区里开办了拥有20个床位老年公寓起,张晓峰就一直想着怎样把自己的养老事业做大。

  5年前,她的“凯峰”迁新址、扩面积、增床位,老年公寓面积扩大到900平方米,拥有87张床位。目前,像“凯峰”这样规模的老年公寓,在哈尔滨市的民营养老机构中可以站住中上游水平。

  漂白“黑养老院”

  2010年以前,哈尔滨市有很多“黑养老院”。这些“黑养老院”开在居民楼里,规模小,条件不达标,无法获得执业资格。

  “按规定,这些没有手续的小型养老机构、托老所应该取缔,但现实情况是,公办养老院床位不足,开在居民楼里的小型养老机构虽然条件一般,但收费低廉,迎合了很多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市场。”哈尔滨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实说。

  迫于现实需求,但却不能不管。2010年到2011年,哈尔滨市利用一年半时间,对全市200多家“黑养老院”进行了“连锁改造”。

  民政部门在全市选了10家规模在50张床位以上、各种审批手续健全、经营多年口碑好的养老机构,由他们牵头,对全市的“黑养老院”进行改造。

  对不合标准的床、柜、地板等设施进行更新升级,政府平均每家投入3.5万元,机构自筹1.5万元,这些“黑户”被改造成牵头连锁管理机构的“助老家庭”。

  “有人说这种做法是‘漂白’,其实严格地说,改造后这些助老家庭依旧无法取得消防、卫生等部门的审批手续,但是这样连锁管理之后,至少他们的硬件条件提升了,管理得到了规范。民政部门能将他们统一管起来,对他们有指导,有补贴,这是无奈的权宜之计。养老需求越来越大,公办养老机构投入不足,养老床位紧缺,与其让他们‘黑’着,不如统一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陈实说

  据介绍,哈尔滨市已将原有的200余个“黑养老院”集中规范成了十个连锁养老机构的“助老家庭”,平均入住率在60%以上,民政部门对养老床位每年进行补贴。

  在哈尔滨市的老年公寓连锁改造中,“凯峰”就是一个连锁的“头儿”,“连”了道外区和南岗区的47个助老家庭。

  床位排到下世纪

  目前,哈尔滨市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一半以上是位于居民楼里的家庭式、小投入、低廉型助老家庭,要改善哈尔滨养老服务市场的现状,急需有实力、大投入的民资注入。

  “刚改造时,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一家一家地走,一家一家地看,哪里需要改,哪些设备需要换,应该怎么改,给他们出设计方案,完工后再去验收。”

  连锁经营后,“凯峰”随时对“连”着的助老家庭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失能老人护理等方面都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

  “其实这十个牵头的连锁机构是在给民政管理部门帮忙,这么多零散的点儿,民政部门逐一去管,精力和人手都不足。”陈实说。

  “凯峰”的87张床位一直是满的,想来的老人只能先登记排班儿。张晓峰说,啥时能排到没准儿,住在这儿的老人不离开,就倒不出床位。住在我们这儿的一位大娘,排了将近两年才住进来。

  不仅凯峰如此,下面的47个助老家庭的床位也全部都是满的。“据我所知,哈尔滨城区里不论什么规模的老年公寓现在都满,全都没有空床。”

  据介绍,目前哈尔滨市所有的公办养老机构全部需要预约排队,条件最好的公办安康社会福利院,被称为“床位要排到下世纪”。79万老人等1.7万张床,很多老人等不起、甚至等不到。

  房租高养老机构不愿扩张

  从经济学角度看,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应当有诸多投资者趋之若鹜。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即使已经从中获得利益的经营者,也不愿涉足更深,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不断上涨的房租及其他运营成本。

  “几年前,只要有人问我干老年公寓赚不赚钱,我都说赚钱,但现在我可真有些叫‘熊’了。我现在弄这么大一个摊子,一年下来只能剩十几万,与我的付出根本不成正比。两年前开始,我的养老公寓规模和设施就停止扩大和增加,再弄大就要赔了。”

  张晓峰说,现在二层楼、900平方米的门市租金已经由5年前的18万涨到了35万,她接收老人的费用只从每人每月980元涨到了1480元。

  “另外,人工、肉菜食品……所有的价格都在涨,我的利润越来越薄。”同样,诸多养老机构和助老家庭的经营,也有和张晓峰同样的感受,“就是赚个生活钱,没有谁指着开养老院发家。如果房子是自己的,还好办些。”

  公建民营有望破解难题

  面临不断上涨的房租和其他运营成本,政府出资新建养老机构,招标社会组织或服务团体去经办和管理运作——“公建民营”机制或许可以解决“张晓峰们”的发展瓶颈问题,这也是南方很多城市推行的做法。

  张晓峰说,“就目前房租的上涨状况,‘凯峰’如果扩大面积,就会让房租给‘累’死的。在养老院市场运作方面,我敢说,管理十个‘凯峰’也轻松。如果哈尔滨的养老机构也能实现‘公建民营’,那我头一个想试一试。”

  陈实表示,“现在一些城市原有的公办养老院都在进行改制、改组,与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脱钩,交给社会力量去管理运作。‘公建民营’一方面是给政府减包袱,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降低社会力量进入养老行业的门槛。毕竟不是谁都能大手笔地一投几千万来做养老院的,政府出资把合乎标准的硬件建起来,社会经营者的投入就不会太大,运营成本也大大降低,这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养老行业。”

  按照哈尔滨市民政局的总体规划和要求,2015年底哈尔滨市8区10县(市)都要建成至少200张床位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这些公建的养老机构或许会探索出“民营”的管理方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