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 来源:教育与学习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体育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13 12:12
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出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为教师研究的焦点。同时,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出台,教师在教学中的转轨,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体。那么如何让两种主体很好的结合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我认为兴趣才是两者结合产物。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学习有无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对练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容易产生直接兴趣,而有些内容因机械重复、枯燥乏味,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顿生厌倦、索然无味之感,如中长距离跑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
一、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培养热爱体育的兴趣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确上体育课的重要性,明白德智皆寄于体的道理: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只有获得强健的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繁重的学习;只有打好身体基础,才能够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从而目标明确,认真上好体育课,形成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要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核心向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习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例如在《开火车》游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新的课改思想只给学生条件:用单脚跳的形式自由组合到达终点。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造。通过实践,体会成功,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好奇心强,厌恶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练习方法。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中长跑这类教学内容,可用计时跑、变速跑、越野跑、领先跑等手段,发展耐久跑的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展教师主导作用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思想理念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了解一般体育卫生常识,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能力,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排除困难。例如在跳跃性游戏和体操跳跃中纠正学生的不正确着地姿势;帮助学生了解勇敢与蛮干的区别;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完成动作等,以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
三、示范要做到优美、直观,引发学生兴趣
体育教学离不开动作示范,若教师基本功扎实,动作示范正确优美,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练习兴趣,能有效提升练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动作的激趣作用,提高示范动作的质量,使其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特殊效果。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练习器材,使场地整洁、线条醒目、器材整齐有序,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美感和安全感,诱发参与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许多技术动作要领讲起来繁杂难记。若将复杂的技术要领归纳为几句口诀,便于学生学习记忆、掌握。如将投掷的最后用力动作简化为“蹬、转、送、撑、挺、推、拨”七个字,便于学生理解动作;在篮球教学中将三步上篮技术要领归纳为“一大、二小、三高跳”,学生就能明白动作要领,迅速记住。
四、充分发挥表扬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平等、亲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和对任教者产生好感,从而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运用身体语言如表情、点头、眼神、微笑等,激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加深对体育课的兴趣,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在快乐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健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我们认为,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不是不要运动技能,而是更好地去掌握运动技能和围绕运动技能的教与学去实现其它领域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法上加以分析研究,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实践证明:兴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坚持锻炼的前提。教师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或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主人,并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的机会,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五、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保持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质及运动能力等差异,区别对待,“一刀切”的要求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偏高,会让水平低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达到,容易挫伤练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已获得的练习兴趣丧失;而要求偏低,又使能力强、水平高的学生觉得无须努力,同样不感兴趣。因此,要维护不同学生的练习兴趣,所提出的要求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须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目标。新课程标准把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把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这就要求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紧要,激发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重要的是要找出学生对所练习内容缺乏兴趣的症结所在,采用相应的激趣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要想提高全民素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关键之所在,只要我们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主动性,教师因势利导,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体育中进行智育教育,想信学生们肯定能撑起建设祖国明天的一片最蓝的天。
王洪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