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 来源:教育与学习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作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13 12:19
作文是学生思维外现和思想表达的一种书面形式。任何一篇作文它的初稿无论思想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不断地改。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改”。“改”有别人改,也有自己改。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改。现就小学生尝试自改作文谈几点看法。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让其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领悟到:只要反复认真修改,就能把作文“改好”,树立起修改自己作文的信心。小学生习作表现性评价方法遵循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它不仅关注学生习作现有水平,而且重视学生习作的未来发展。表现性小学生习作评价方法的使用应随需应变,这将可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加强写作认知活动中的新知与旧知的纵横联系,强化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迁移、揉合,加深对美好现实的向往和体味,强调了在习作评价中主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指标的重要影响。评价无定法,关键在得法。小学生习作表现性评价的方法以学生为本,关注对学生认知与行为的考察,令学生不断认识、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习作。
一、讲清意义,明确内容
学生自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得失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通过自己反复修改,才能把作文中的语句、段落、情节、思想、感情改好改美,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生动感人。从而激励起学生修改作文的信心。
二、传授方法,抓住要领
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习作后不知道如何改。于是我就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两点要领:
(1)精心“自改”。学生完成初稿后,我要求他们用朗读的方法,一句句反复朗读,仔细推敲,找出不通顺、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修改。改后教师阅览,充分肯定学生修改作文的进步,指出不足,并选择修改较好的范文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
(2)提供“反思法”。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结合作文训练的重点和总体目标认真反复地读初稿,边读边“思”,审题是否正确,选材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中心是否明确,表达是否准确。
三、适当点拨,学会自改
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点拨,使学生学会自改。
(1)教师用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的评语为学生自改作文起提示作用。
(2)精批粗改。选择全班有代表性的作文,展示给全班,集体讨论,老师批注的符号是什么意思,怎样修改,使其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3)面批面改。有针对性的面授机宜,使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原则和方法。
学生自改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持之以恒,按学生认识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逐步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最常用的是“删、增、调、换”法。删,指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将罗嗦的语句修改的简洁明了,将与中心无关或重复或多余的材料删去,力求作到“丰而不余一字”,使语言畅通,文字简洁、精当。增,指增添必要的字、词、句甚至段落。对语句衔接不当,文义不够贯通,意思不够准确的地方适当增添,使文章通顺、明白、充实、生动,力求作到“约而不失一词”。调,指调动词、句、段的次序。作文中常有词序’句序、段意错乱的情况,调整其次序,可使文章衔接更紧,文职更富有表现力。换,指更换词、句、段,使文句更确切,更生动。
四、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因此,培养兴趣,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评改能力的先决条件。我在教学工作中借助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向学生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自改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能使文章益臻完美,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引导学生从观念上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多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的确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
六、加强作文批改后的信息反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学评价的反馈有助于教学对象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努力与标准的要求以及上级的要求是否相符,还存在着多大差距等等。作文教学也是一样。但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教师每次作文亲自批阅达上百本,或更多,全部批完至少一个星期时间,那么,作文的讲评就很难做到及时有效了。而让学生自己批阅或修改作文,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学生通过自改、互改等多次反复的训练,强化了本次单元作文的目标意识,使学生经常处在作文修改的氛围中,教师在组织学生互批互改后,还可当堂让小组推荐出优秀的同学习作或具有典型问题的作文,便于课堂上及时交流及时反馈,也对学生下一步的修改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另外,学生对批改的结果也很感兴趣,可将每次作文的得分记录下来,到期末来一个总评。修改后的学生佳作或片段可通过各种途径(或张贴交流、或推荐到文学社刊、或投校报等)展示,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写作。
布鲁纳说:“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老师转的掌握方式。”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承担习作优化的任务,小学生习作发展性评价归根到底必须指向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育。“语不惊人誓不休”即强调习作要作者本人勇于反复自我批评、自我推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使自评举足轻重,让自评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的过程。新作面世,作为原始创作人的学生最熟悉习作的创作意图、框架结构、中心主题、遣词造句等情况。
刘文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