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不是标签是品牌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甄嬛传,罗马,8848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7 08:51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很少有制片公司会主动选择主旋律题材,在人们固有的思维里,主旋律和商业性是不搭界的。
“主旋律”这三个字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庄严沉闷而总不至太轻松,这大概是因为它与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密不可分。而说到主旋律电视剧,比起其他题材,更是多了东风化雨的教化作用,一不小心,就要落入说教的窠臼,吃力不讨好。因此,如若不是出于完成某种政治任务的目的,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很少有制片公司会主动选择主旋律题材,在人们固有的思维里,主旋律和商业性是不搭界的。
“主旋律”并不等于滞销品
却偏偏有影视公司乐于逆流而上。从《便衣支队》《清江壮歌》到《8848》,四川八骏联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主旋律题材可谓情有独钟。对此,总经理赵明先生给出了他的解释:“对主旋律我有不同的概念。很多人都认为主旋律没有市场,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选择主旋律实际上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个稳定的市场。一些比较狗血的谍战剧、婆妈剧、穿越剧等,都是以一般观众为核心受众的。但这种定位方向是不准确的。一来观众的喜好并不稳定,二来这些剧强调强情节,那些狗血的纠缠其实在审查中容易遇到很多的沟沟坎坎,也可能遇到很多同质化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表面上道路很宽,实际上能走的道相当窄。现在表面上主旋律剧只有央视在做,但其实很多大台也在做,它们给出的价格也不低。这是说,主旋律也具有一个庞大的市场,而那些打着主旋律旗号却并不具备主旋律功能的剧才是没有市场的。既能符合主旋律的主题,又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主旋律剧才有市场。”
以《便衣支队》为例,2012年这部被誉为“最具偶像气质的公安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连续取得全国收视第一的佳绩,平均收视达到2.4,最高收视3.5,一扫央视一套2012年整个上半年的收视颓势,同时它在央视整个的优秀剧目里也排名第五。就整个市场来看,虽然是公安题材,《便衣支队》通过讲述80后警察麦小龙与佟乐等人的事业和生活,既是警察成长的故事,也有年轻人的困惑,更有宏伟紧张的场面,但最终展示出的是80后群体的积极乐观、勇于承担的精神面貌,不仅吸引了年轻观众的注意,甚至还赢得了作为家长、长辈的中老年观众的关注。再看同期各大卫视播出的作品:安徽卫视和东方卫视播出的是《甄嬛传》;湖南卫视延续《裸婚时代》的路线,播的是《小夫妻时代》;浙江卫视是年代剧《攻心》;北京卫视是谍战剧《独刺》……这些题材类型虽然都很商业,但也都司空见惯,《便衣支队》这种带有独特情怀的主旋律剧,就如同闷热夏季里的一股凉风俘获了众人的心,在央视一套的助推下,得以异军突起。另外,在商业运作上,八骏联盟影视还近水楼台地请来极具人气的李宇春演唱主题曲,吸引了一批“玉米”。可见,用赵明先生的话来说,“主旋律”并不等于滞销品。
“主旋律”与90后
当80后逐渐成长为社会中流砥柱,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作品为了争取这一主力收视群体,而将视角乃至叙事重心向其倾斜。而早在五年前,八骏联盟影视就一枝独秀地率先打起了90后的“主意”,于是便有了《8848》的诞生。
“高高的雪山,飞翔的雄鹰,冰雪化了,整个空气弥漫着一种紧张和肃穆……”这是赵明先生为电视剧《8848》分集大纲开篇做的一段描述。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部电视剧“像散文诗一样。”
《8848》就是为90后谱写的一部洋溢着青春与热血的壮阔豪美的“散文诗”。
《8848》讲述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个性鲜明、家境迥异、唯我独尊的90后,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和目的来到人类承受极限的青藏高原,一切归零后经过艰苦的极地特训,以青春和热血挑战高峰、挑战自我,最终成长为精锐特种兵的故事。
将军旅题材与90后结合起来,这在国内目前的电视剧市场上还是比较鲜见的。90后的身上被顽固地打上了诸如“脑残”、“非主流”、“火星文”、“杀马特”等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不过,却也有90后自己打出的“粉红力”这种“寓意90后虽然稚嫩,但终将厚积薄发、勇挑重担”的励志型标签。
的确,90后年轻人也需要青春、励志、阳光的东西。我们要反思的是,这些年我们就连教育也都在强调市场经济,却恰恰忽视了文化的缺失。军旅剧往往是最能凸显青春和热血的题材,赵明先生说,之所以将这样的题材聚焦在90后身上,正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30多年了,我们这一代已经完成了我们的改革目标,我们想要看到我们下一代,我们的90后能不能当兵,当兵后他们的迷惘和所受的挫折是怎么解决的,他们到底值不值得期待。这部剧讲的就是90后不是脑残的一代,而是把国家命运和自己连在一起的一代,是值得期待的一代。”
这部剧光剧本就历时四年打造。剧本一次次被推翻,又一次次再创作,除了主线和人物没变,很多事件都经过了不断的否定、调整和补充,反反复复至少经过了5、6次大改,在这个过程中,编剧人选也在不断做着调整。就这样,《8848》从一个好的题材,经过千锤百炼,最终靠集体智慧,成了一个完整的好故事。而拍摄阶段花了四个半月,后期制作又是半年,算下来这部剧前后耗时近五年。推算起来八骏联盟影视是2009年有的这个题材,那时候90后最大的也不过十八九岁,在当时算是很新的题材概念了。
据介绍,剧名“8848”有着两层意思,一是它表面的意思,即珠穆朗玛的海拔高度。本剧的故事,正是从珠穆朗玛鸟瞰下的C战区这一特殊的地理和战略位置上,展现中国年青军人的英姿。而更深的一层含义则是8848所象征的生命高度和精神高度。对此,赵明先生强调,“人的生命的长度是无法自己决定的,但人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高度”。
这样的主旋律剧,自不必担心市场。
对话赵明
四川八骏联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表作:《便衣支队》《8848》
Q:《8848》位列今年广电局第一批重点推荐的“中国梦”剧目,中宣部又精选了20部,其中也有《8848》。简单介绍一下《8848》是怎么体现“中国梦”的?
A:《8848》讲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学生,有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有娇生惯养的纨绔子弟,有抠门倔强的农村娃儿,更有行为乖张的叛逆姑娘,他们出于各种不同目的当兵,结果到了高原,在极限之地接受了最严酷、最无情的捶打与磨砺。从受挫到归零,从震荡到崩溃,他们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站起,在军队熔炉的训练中,他们都咬牙坚持了下来,成为国家支柱,他们在高原上演绎了他们的理智与情感。虽然一开始他们当兵的目的各有不同,但后来为了国家安全,他们可以把生命奉献出去。这是他们在高原中得到的成长,这就是中国梦。
Q:这是国内电视剧首次进驻超过5000米的高地拍摄,为什么要选择这么极端的地方?
A:为了真实。因为是在高原拍摄,人的劳动能力有限,成本比较高,只能从11、12点拍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再拍到下午两点半就得收工回去休息了。
Q:为什么选择做主旋律?
A:现在的很多所谓的迎合观众,是那些人想要投机取巧,能投机过去叫侥幸,投不过去才是本该如此。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投那个机,取那个巧呢?做剧就应该踏实,而不是赶在亮红灯前闯过去,如果把万分之一的希望放在“闯红灯”上面,那风险有多大?而做主旋律剧不一样,国家是支持的,只是对故事的要求更加严谨。所有对主旋律题材排斥的创作者,大都是对主旋律故事的精髓没能很好地体会,所以对主旋律创作的热情下降,转而改做商业剧,以为是对自我的安慰。但事实证明,央视的主旋律剧往往在收视上都排名靠前。
我认为“主旋律”并不是一个标签,一个人做剧总要有一定的喜好和偏爱,也要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剧,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是情怀。电视剧需要一定的娱乐,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核心应该具有教化、引导的作用,美剧弘扬的也是英雄正气。我个人偏好主旋律剧,希望能先从题材入手,在这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后,再将其逐渐向市场化调整,把“主旋律”做成自己的品牌。
Q:要怎样把握主旋律剧的品质?
A:首先要把握好国家宣传的脉搏,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水平,要知道国家主张什么宣扬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因为毕竟商业剧也好主旋律剧也好,都要经过广电总局审批。政治高度把握好了,方向就不会出问题。
其次,做电视剧要有情怀,做主旋律剧的情怀就是爱国,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入观赏点和商业模式,确定这部剧是拍给哪些人看的,主流观众群是哪些,还能往哪些观众群扩张。
Q:是会事先定位观众群吗?
A:国内的电视观众群还是比较固定的,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现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看我们这些剧的电视业内人士都不算老,甚至大多二三十岁出头。另外,一些相关人士也会看——比如,警察剧,警察和警察家属会看;军旅剧,军人和军人家属会看。又或者,一些有情怀或情结的人也可能会看。因此,不能很机械地把观众群就定位在守着电视机的中老年人。
Q:怎样在主旋律剧中加入商业模式?
A:标榜商业化、市场化的人,往往标榜的是自己很会赚钱,他们把钱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实际上是用力过猛了。那些狗血剧、闹剧,看一两部算新鲜,多了也是套路了,人为痕迹很多。我们的影视剧应该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作为一个产业而存在的,是精神上的层面。如果只重物质,精神上必然缺失,在审查上也过不去。现代题材说到底就是你在这个时代里看到的闪光点,你可以写你的经历、波折和感受,但不能讲最阴暗面的东西。把住了这一点,好好讲一个故事,着力刻画人物,观众不会不爱看。
Q:这些主旋律故事题材的来源是什么?
A:我看的书比较多,阅历比较丰富,同时也会结合社会上一些现象来策划题材。我选题材第一是要自己有感受的,个人比较倾向军旅和改革开发题材的剧,因为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另外,我发现国内的电视剧缺少一种刚性,而军队正是很好的表现刚性的途径,因为在军人身上能看到纪律性、高度的服从性、在逆境中的坚忍、对死亡的无所畏惧,以及与战友相濡以沫的友情。
我觉得我们的编剧书看得太少了,积累太少,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优秀的、能真正打动人心的电视剧作品太少了。
Q:听说您也会亲自参与编剧?
A:是的,动笔比动口好。作为编剧的一分子参与创作,能保持一种激情,其他编剧也知道哪些东西可以深入。
Q:“一剧两星”对公司制作主旋律剧是否有影响?
A:我认为“一剧两星”起到的是“敲边鼓”的作用,为的是让制作者审慎一点。市场并不是因为“一剧两星”要审慎起来,而是从一开始就该审慎。有的制作方追求大咖,高投入高产出,尝到了甜头,对未来形势做了过高判断,等发现上了当又怨天尤人。电视剧的成本是有边际效应的,早就应该做好成本控制,不能把偶然当必然,这是一种赌博心态,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需求在变,市场也在变,国家也有个政策导向问题,四“星”变两“星”,有利于打破垄断,做市场调节。两“星”之后制片方上剧的机会会增多,老百姓看到的电视剧也多了,实际上成本也低了。我认为下一步应该是“一剧一星”,其他先进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如果能证明你的作品是好作品,就不会去考虑一剧几“星”的问题,好的作品一拿出来,大家都会争着要的。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好作品,才叫市场。靠拼盘、靠机会营销,是偶然的。
我们一直以来的作品都是精制作,不是大制作,但对制作技术、设备等硬件要求都比较高。“一剧两星”对电视台最大的影响其实是“一天两集”造成的广告收入的骤减,广告收入低了,电视台买剧的能力也就低了,如果能购入好剧,广告资源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播出平台的广告招商方式会发生重大变化,哪个台先“破”,哪个台就胜出了。也可能到了一定阶段后出现这样的情况:小的电视台没多少广告收入,由制片方用好的电视剧去招引广告,实现与电视台广告分成的方式。
至于成本控制要么靠培养演员,要么靠抓好剧本,如果剧本做得扎实,用的也是自己培养的演员,那你肯定不会花冤枉钱。所以,电视剧制作过程中,研发才是重心。其实我们的电视剧最大的问题不是缺资金,而是缺原创。我们现在也在培养新的编剧,也会给新人演员机会。
目前是制片人在决定电视剧的制作方向,我认为中国的制片人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制片人不太懂得市场运作机制和文化有关,有的人是因为偶然的机会进入了制片人行列,但大浪淘沙之后,这些人会迅速消失的。“一剧两星”实际上就是在呼唤真正的职业制片人。
Q:那在发行阶段,购片方不会看你们的演员阵容吗?
A:购片方认为现在的市场是他们的天下,买方是大爷,其实很多大咖不是老百姓要看,而是购片方要看的。实际上,这个天下并不是他们能做主的。一两部有大咖的电视剧的成功可能可以复制克隆,但不可能复制克隆十几二十年。两三年之后你再看,这种克隆的购片方式肯定会被淘汰。当初赵薇的成名也是靠剧带动起来的,是剧带人,而不是人捧剧,人捧剧就是本末倒置。现在的演员成本都是虚高的,“一剧两星”会让作品更加有追求,也会让投资人不再一味看中明星大咖。至于演员能不能做一线大咖,还是要以作品说事。
Q:如果再遇到《甄嬛传》这样的明知道会很有市场的题材,是否会投拍?
A:市场这个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也不可能跟着《甄嬛传》、郑晓龙的脚步走,他们已经是一个品牌了,我不可能做一个模仿他们的东西,做得再好也是“郑晓龙第二”。我要做的,是把主旋律题材打造成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