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经营好一个企业,总离不开用人。用人之道很多,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说起用人,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国历史上的刘邦和曹操两个人。这两个人能够成功,和其深諳用人之道自然是分不开的,但他们用人,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我看还是敢于使用那些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好名声,却堪为真才的人。比如说,名闻遐迩的陈平,就曾有过极为不好的名声,单“窃金盗嫂”一条就足够令他臭名远扬了。项羽就为此而远之。然而刘邦却力排众议,把陈平奉为上宾,委以重任。结果,陈平不愧为刘邦的得力干将,和张良、肖何、韩信一起,辅助刘邦打天下、保天下,立下不朽功勋。曹操则提倡“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他在《求贤令》和《求逸才令》中,赞扬“陈平……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载千载”,呼吁要发掘那些即使“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他慨叹:“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曹操此人虽然疑心极重,用人却不计前嫌。官渡大战,曹操大获全胜,“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三国志》)这里说的是,曹操胜后缴获袁绍遗下的书信,发现有许昌和自己军中的人,暗中与袁绍私通信函。但曹操一概不看,全部烧掉,从而解除了不少人的顾虑。这一做法,大得人心。冀州诸郡,多以整个城邑投降。
用人确实要有胆识。刘、曹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取得了正统地位,封建礼教的清规戒律多如牛毛。“窃金盗嫂”、“不仁不孝”可谓大逆不道。所谓“窃金盗嫂”,是指陈平当初供职项羽时,有偷金之嫌疑,同时,说他与亲嫂嫂私下有一腿。这种骂名,不要说在当年,就是在今天,要想使用也会如抓个烫手芋头。而偏偏刘邦和曹操竟能冒犯,一个重用陈平,一个赞赏陈平,没有足够的胆量是不行的。
当然,大胆用人,并非乱用人,关键是要掌握好“瑜”与“瑕”的关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弱点。有识有能之士,一生中也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会沾上各种各样的污点。但只要仅仅是污点,而非不可救药,都应用其所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求过于苛刻,自然变成孤家寡人,无人可用。刘、曹那种“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确实值得称道。
对于不好“名声”的传闻,也不能一概而论。要作点调查研究,加以具体分析,不可偏听偏信。刘邦就懂得这个道理。一次,刘邦特意问起陈平其“污名”的由来。陈平一笑置之说,所谓“窃金”,无非是在楚王那里准备改投他主时,多拿了些盘缠,(而这个“他主”,又恰好是刘邦);另外,我根本无哥哥,又何来“盗嫂”?可见,所谓的骂名,无非是妒忌者的无中生有和恶意夸大。刘邦当初若是听到风便是雨,不就白白丢弃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才?事实上,生活中不少真正有实才有真本领的人,往往受人嫉妒,因而少不了要受到各种非议、诽谤乃至诬陷。这些人才,又往往因为埋头业务、认真钻研,应付社会攻击的能力比较弱,不懂得也无暇于对付各种莫名其妙的明枪暗箭。大的罪名如“窃金盗嫂”等自不必说,即使挑不出大节,也常常给说成“书呆子”、“废柴”等等。有眼光的企业家,就应该像刘邦这样,善于保护这些人才,善于为他们正名。当然,人总不能十全十美,人的才能更不可能囊括全面,也有一些人才“书呆子”味确实重一点,除了特别突出的才能以外,一些诸如办事能力、社交能力等可能会弱一些,工作起来也难免有所欠缺乃至失误。每逢这种时候,蜚短流长、恶意中伤便会应运而生、到处泛滥。这同样需要保护,需要理解,更需要有魄力的企业家为其撑腰说话,让人才的大树不会被风风雨雨所刮倒。
除了敢于用有污名的人外,刘邦还有一招,就是用人不计较其出身。不论贵族学者,还是平民草夫,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不吝任用。最明显的例子是周勃和樊哙,在刘邦麾下前,一个是“以织薄曲(器具)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的吹鼓手,一个是“以屠狗为事”的屠夫。然而,就是这两个人,大受刘邦重用;也就是在两个人,为刘邦肝脑涂地、出生入死。这两个人虽然出身卑微,但各有其相当突出的长处。周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刘邦)认为可属大事”。果不其然,当刘邦去世后,吕氏欲篡政夺权,正是周勃“与平(指陈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保住了刘家天下。樊哙乃一介勇夫,“勇”就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司马迁在《史记》里不厌其详地罗列历次战斗由他亲自斩下的首级数量:战砀东斩15级、攻濮阳斩23级、下户牖斩16级、围成武斩14级虏11人、击开封北斩侯1人首68级虏27人、破宛城斩8级虏44人、至霸上斩都尉1人首10级虏146人降2900人、定三秦斩县令宰各1人首11级虏20人、平韩信卢绾反等斩176级虏288人……尤其在“鸿门宴”上,项羽顿时看到樊哙“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瞋尽裂”地立于刘邦身后,吓得“按劍而跽”,赶忙赐酒赐肉,樊哙的勇武形象跃然纸上。刘邦聪明就在于用了这两个人的“厚”与“勇”。如果我们用人也能做到不拘一格、不计出身,这样,我们的人才是不会少的。
当然,话说到这里,还得强调,重用人才,并不是不讲道德,如果是那种见利忘义、不择手段、两面三刀、少廉寡耻的人,还是要善于识别和拒绝。这和用人之时眼睛不要死盯着瑕疵、不要计较其来自何方根本上不是一回事。只要我们会用好才、敢用真才,那么,一个人才济济的企业肯定会出现。“废柴”都会是宝,都会为企业的兴旺发达作出贡献!
仅以此与企业家们共勉。
曹南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