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来源: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生,社团,能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4 13:54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因共同的志趣爱好而自发组织起来,并按其章程相对独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团体。大学社团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来说,社团能丰富课余生活,加强交流,也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以及锻炼自身的能力。
一、当前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和特点
(一)社团数量多,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目前,我国大学生社团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在册的学生社团有108个,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理论研究、学术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综合等六类,覆盖了大学生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吸引了广大大学生积极参加,也为大学生创造了很多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二)社团组织形式多样。社团具有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社团成员自愿聚集在一起,加入社团与否,完全由自我决定。同时,社团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学识交流沟通网络,使社团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有以兴趣爱好为主的文学社、诗社、话剧团、合唱团、舞蹈队、动漫协会等;有以社会公益为主的环保协会、知识产权协会、科普协会等;有以学习和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科技协会、英语协会等。
(三)社团活动范围广。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拥有自我展示的舞台。社团活动正逐渐由纯粹的兴趣到务实的转变,注重将科技精神以及学术研究充实学生社团的文化深层,以此促进自身的成长。社团活动的范围由校园型为主向校园型和社会型扩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认识到,在校期间要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培养和锻炼各方面的社会技能,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以便将来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同时,大学生社团也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学生广泛参与的社团活动给新时期的校园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对建设良好的校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社团活动能够得到一定的经费支持。过去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学校拨款,金额一般满足不了社团正常运转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许多学生社团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开展活动的同时,也积极与一些企业联系,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同时得到企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发展。一些企业也通过资助大学生社团活动,使自己企业的文化和品牌得到了提升。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社团的管理和运作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学生进入社团都是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内缴纳规定的会员费即可,一般没有严格的资格审查;参加社团活动也没有明确强力的规定;离开社团也十分容易。但频繁的会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思想不能保持连续,更谈不上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
(二)社团活动资源有限。主要表现为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不够。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三条途径:第一,从团委的行政经费中拨划,其总量并不少,但分摊到每个社团,就比较小;第二,通过收取会员费。作为学生群众性组织,其收取会员费必定在一定的额度内,一般最多不过每年几十元;其三,通过社会赞助。这往往取决于社团内容的热门与否和会员的活动能力,社会赞助的随机性也很大。另外,社团活动使用的场地非常有限。一般社团搞活动都是事先向学校的有关部门审批、借用场地,遇到冲突就要改地点、改时间。社团的办公场所更是有限,虽然有实际挂靠单位的社团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条件好的还有桌椅、电脑等办公设施,但绝大多数社团是没有的。经费、场地的不健全直接制约了社团的发展。
(三)高校对社团发展的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大学生社团大多数是学生自行组织,各个社团都会有自己的指导教师。从指导教师的配备情况来看,大部分社团拥有指导教师,但指导教师都是义务兼职,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受挫,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十分有限,挂名而没有实际指导的现象较普遍。
三、对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保障学生社团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但不能就此放松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要一手抓培育,一手抓指导,使学生社团成为联系青年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一是要完善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办法。完善学生社团活动申报制度、注册制度、经费审批及财务审核制度、优秀社团活动及社团干部评比制度等,从而统筹规划大学生社团各项工作,为大学生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加大社团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建设。提高学生社团的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保证社团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强化服务。要把好社团审核关、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加强社团宏观管理、指导社团根据其章程开展活动。四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研究,不断探索社团发展的新思路,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稳定的社团团体老师指导。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学校可以招聘一些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好、责任心强、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师(包括退休教师)来担任社团指导教师,让他们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将“导师制”引入学生社团,在制度层面上,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使得指导教师切实担负起责任,及时了解社团情况,参与社团建设。而学校可以通过为社团老师颁发证书、计算工作量等方式,对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用将导师业绩与评奖评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挂钩的方式,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管理和制度的落实。一是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在工作中,更多地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促进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完善社团管理。为了保证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通过进一步健全社团管理办法,使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减少社团管理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形成社团运作有方与活动有序相结合的良性发展局面。
(四)加大对学生社团投入。一是加大对社团建设的投入。学校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积极地给予社团支持,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二是加大对社团经费的投入,必要的经费投入要对优秀社团予以重点扶持。如设立社团发展专项经费,并在学校整体经费预算中单独列支,同时鼓励社团积极多方筹资,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
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的明信片,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的高校社团发展之路。
朱泽龙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桃花坪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12级金融3班
(编辑 凤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