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钢铁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 来源:不锈钢商圈
  • 关键字:新常态,钢铁业,结构调整
  • 发布时间:2014-09-15 15:54

  国内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数额和亏损面较大的趋势,已成为当下中国钢铁行业的“新常态”。日前,国内某刊发了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的署名文章——《“新常态”下钢铁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文中就“新常态”下钢铁行业和企业应对挑战提出了建议。

  今日本刊摘要转载该文章,以期提供有益借鉴,引发对全面深化企业改革、转型升级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10年间,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在规模、品种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成就举世瞩目。但随着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钢铁工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钢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今年第一季度,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逾23亿元,累计亏损面超过45%。这种趋势已成为今天中国钢铁行业的“新常态”。我国钢铁工业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国际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

  “新常态”下的中国钢铁行业,正确认识不同发展群体的不同性质的产能过剩,有利于我们把握好各种关系,对实现结构调整十分重要。全球钢铁行业排名前30位的主流钢铁企业,依其生产经营情况可大致分成3个发展群体。

  一是欧洲、美国、日本的钢铁行业已形成经济转型之后的先进结构。这些处在世界最发达市场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企业,只是因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才使其出现了短期的产能过剩现象,这与中国现阶段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性质有所不同。

  二是我国钢铁行业面临进入峰值区后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总体调整。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突破16亿吨,而我国钢产量达到了7.8亿吨。对于钢铁这类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行业,一个国家占到全球产量的近50%,只能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已进入了产能过剩后的调整期。

  如果说,多年前我们还不是很清楚钢铁工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前夜”,那么,今天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进入到中高速增长阶段,对钢铁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减少,钢铁工业开始结构调整已经不再有什么疑义。

  三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正处在行业成长期。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为钢铁工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这些国家的钢铁产能正处在稳定增长阶段,暂无后顾之忧。

  我国钢铁业结构调整箭在弦上

  我国钢铁行业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不会随全球经济恢复而复苏,而是要等到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结束才能真正复苏。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全球钢铁工业的复苏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对于我国钢铁行业来说,不但要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还要面对国内经济的转型。

  钢铁工业具有伴随经济起飞、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投入一起发展的特点。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GDP增速放缓会造成对钢铁工业产品需求的减缓,一般说来与中高速发展期相对应的都是钢铁工业峰值点之后的平台发展期。我国钢铁工业已进入峰值区,会强势影响到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使世界钢铁工业结束快速增长阶段,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同时,也充分表明,我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已经箭在弦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国钢铁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与重点

  今天,每个钢铁企业都在思考自己的持久竞争力培养。随着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出现,以及各个区域内新钢厂的建设和投产,不同地区钢铁企业的布局按市场原则进行优化迟早会列入日程。

  未来几年将是我国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期。在这个调整期内,钢铁工业将完成区域产能结构的调整,设备与产品结构的调整、盈利模式的调整;总体发展方式上,由做大向做强、由以规模增长为主向可持续绿色发展方式转变。这个过程应该是技术进步加快、去除过剩产能加快、兼并重组加快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分成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钢铁企业的竞争力优化阶段。

  在面对生存发展的问题上,钢铁企业会更加注重软科学的研究。现在,不允许犯方向性的投资错误,一旦出现错误就没有改正的机会,决策的科学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有的各钢厂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竞争能力,首先是对原有产线的不断改造,适应下游产业对钢铁产品的新要求。而后是各种专业化产线的建立,推进各种新钢种的研制与投放市场,做出产品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高端差异化优势。未来是高强钢的时代,各种新的钢铁材料会不断地推向市场,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部分传统产业升级的用钢需要。钢铁企业将更加注重对钢铁研究院的投入与产出,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新产品自主研发的能力,尽快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盈利的市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科技进步和创新,源于大批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赢得发展的话语权。因此,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并使其科研成果成为利润增长点,是未来企业成败的关键。

  产品竞争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动产品升级,才能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产品的升级又一定会与企业的管理升级同步进行。为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新产品的开发必然是科研、生产和销售三位一体化的新模式。

  随着中国改革发展的深入,市场化成了企业发展的统一准则,商业模式创新愈发重要。企业要提升竞争能力,就要不断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当前,各钢铁企业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式,通过靠近资源、靠近市场,用物流优化资源和产品半径,真正把客户当成上帝,以及依靠科技创新和精益管理等,打造企业竞争力,这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着眼点。

  第二个阶段——市场指导下的新重组整合阶段。

  通过重组整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是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行业结构调整的必经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价格下滑、部分企业严重亏损的巨大压力下,我国钢铁行业将出现新一轮兼并重组。从发达国家钢铁产业发展过程来看,通过重组整合确立大企业集团主导的稳定秩序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有效地对现有分散的产能进行优化配置,促进部分落后产能退出市场,推动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最终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的重组整合主要还是靠政府主导,这是由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对市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今后,钢铁行业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行业的重组整合也会更加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市场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尊重企业主体地位,由企业进行自主决策。随着市场主导作用的充分体现,我国钢铁企业重组整合的步伐将加快,重组整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

  重组整合是一个竞争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以市场和产品为目标,通过重组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的过程,也是一个产业布局重新调整的过程。按照国外大型钢铁集团发展的思路,通过重组、并购,由若干个布局相对合理、规模适当、分工明确的钢铁工厂,组成一个规模大的钢铁集团。通过比较细的专业分工,每个工厂既能突出自身特色,构筑优势互补的产品结构,又能协调运作,形成整体优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渐升级为企业所在产业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加快向产业链上游的拓展,对上游铁矿石供应商进行并购与合作,寻求获得显著的资源掌控优势,而且也要更加注重考虑与下游产业结成战略联盟,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机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