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周年,中国高博会的得与失
- 来源:世界高尔夫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10周年 中国高博会 得与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0 11:26
虽然北京高博展的规模比不上欧美的高尔夫展会,但却是中国最具规模的高尔夫展了,而且迄今为止,也只有北京的高博会能坚持每年举办。过去最早在深圳,后来在广州及上海都举办过规模不一的高尔夫展会,但都如昙花一现,几年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中国的市场到底能容纳几个高尔夫展呢?在国内许多产业的展会(如车展)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为何高尔夫展却亏损连连呢?
展览会的主要目的是卖产品,所以需要买家来增加人气,但是根据买家的不同,展览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所举办的,另一种是只针对经销商或商家举办的。
第一种性质的展会是属于高人气的,因在展会上能捡到便宜货,所以通常人气火爆,参展商自然也很多,例如书展、车展、电脑展……而高尔夫展的性质属于后者,参展商面对的买家是经销商、专卖店或球场等,所以观展人数自然不多。虽然现场还是有球友会来观展,但也只是点缀性质,并不是大买家,因这些球友也是来现场捡便宜,而大品牌在现场是不零售的,也因此,虽然中小民族品牌或专卖店租赁的摊位会贩售,但营业额不大。
因市场有限,所以参展商的数量每年都差不多,过去的参展商是以球具类、服装类、配件类及辅助教学器材为主,但经过近几年来国内市场的变化,现在的参展商已分为四大块。
首先球具类品牌是不可少的,但是参展品牌商数量却是不升反降,尤其是服装类品牌更是萎缩得厉害。传统的高尔夫展主力在如今高博会的展位只剩下四分之一了,这主要是球具商并不想在高博会中花太多预算,在参展几年后,他们基本都掌握了销售通路,近年来他们把钱花在了更实际的地方——开拓市场,招待通路商或经销商。
第二类参展商我觉得已快要成为主力了,那就是球场的机械设备。拜球场数量暴增所赐,过去被置于另一展览馆的球场农机设备、喷灌设备及球车已占据越来越大的摊位,因此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的球场都派人前来观展。这样一来,展会的第三类参展商因此迅速形成规模——球场和景观设计公司。
因为国内外高球人士普遍看好中国未来的高尔夫市场,再加上国外遭受经济冲击,国际上众多球场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及工程建造公司“抢滩”中国,成为展会的另一道主力风景线。米克尔森、埃尔斯、尼克劳斯、彼得·汤姆森……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球场设计师都前来参展。
兴建高尔夫球场的趋势已经蔓延到全国,许多二线城市也开始规划兴建高尔夫球场项目,或许是拜高尔夫回归奥运所赐,或许是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的考虑,亦或许是商人的商业操作手法……无论如何,这样的趋势为在国外已经没项目可做的球场设计师们提供了机会,中国,俨然成为了他们淘金的高尔夫“热”土。
最后一类参展商,它们虽然都是小小的一个标准展位,但却是高博会收入的一大来源——零售商。这其中有许多专卖店,有各种配件如帽子、手套、梯、奖杯的工厂或代理商,有卖练习场设备的,有些跟高尔夫根本不搭边的也来凑热闹。不过今年比以往好的是,那些卖宝石、眼镜和望远镜的比去年少了。这一类的参展商对展会的品质会有影响,但是他们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是因为他们在现场打折销售,才帮展会吸引了一些来“淘宝”的球友,增加了现场的气氛,不然现场太冷清,高博会对参展商就很难交代了,这些参展商也是高博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北京高博展可以独撑十年确实不容易,因为中国的高尔夫消费市场确实还不够大。期间也有错误评估市场的展会公司想分一杯羹,但中国现在只能容下一个高博展,所以这些竞争者都在举办过一两年后就消失无踪了。
参加一次展会需要花费大笔的费用,从标准展位或光地展位租金到展位装修,再加上人员出差花销,少则两、三万,多则上百万。这样的费用参展商一年只能负担一次,有些品牌商甚至都不愿花这个钱。若举办第二个高博展,哪还会有品牌参展商?没有大品牌撑场面,展会是不会成功的。
高博展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展会,所以不是有球友的城市都需要,北京高博展的成功有赖于举办时机与地点的因素,当然展会人员也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是高博会的逐渐变质需要有所警惕,终究球具类产业才是展会的核心。
虽然在未来几年还是很难有竞争者与其匹敌,但如何继续保有现有的品牌商,甚至将失去的品牌商拉回来,这是高博会需要深思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否则再过几年,“中国高尔夫球博览会”可能就变成“中国高尔夫球场博览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