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亭怎么了?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信息亭,怎么
  • 发布时间:2010-05-14 10:17
  从曾经是奥运期间公共信息服务的“明星”,到现在的街头“鸡肋”,信息亭在短短几年内走过了一条过山车似的道路。

  本报记者 汤铭

  曾经的明星

  “数字北京信息亭”(下称信息亭)是2003年前后北京市为民办的重要实事工程,也是“数字北京”和“数字奥运”的基础设施。当年,有关单位累计投资7000万元专门用于信息亭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工作。根据信息亭具体建设和运营单位——北京首通万维信息技术发展公司的官方网站显示,目前一共有617台信息亭分布于北京市城八区。

  据了解,信息亭服务的内容涉及医疗、文化、旅游、餐饮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使用者通过信息亭的触摸屏幕,就可以进入不同的服务界面。除了可以免费浏览各种新闻外,信息亭主要可以提供电子地图、政务便民等服务。

  其中电子地图,以精确显示使用者所在位置,并帮助查找周边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景点、文化教育、宾馆饭店、商务大厦、公司企业、政府机关、商业网点、运动场馆、医疗卫生、邮政电信、汽车服务、金融银行、地产小区、交通设施、公共厕所等17类场所的地理位置及服务信息;政务便民,使用者可以通过首都之窗查询今日北京、政务公示、热点关注、市长信箱、政府部门查询、政策法规库查询、行政目录查询、办事指南、质检结果、停水停电公告、律师事务所查询、卫生监督投诉、常用电话、发票真伪查询、汽车租赁共16项最新的政策法规、便民生活信息;交通违法查询,使用者可以简便、快速第查询各种交通违法信息;英文服务,面向外国朋友,以电子地图为工具,以方便外国人在北京生活为目标,将各类服务信息与电子地图无缝衔接,以直观的图形显示自驾车、出租车行车线路等等。

  根据北京首通万维信息技术发展公司在其网站上公布的资料显示,早在2006年,信息亭全年点击量就已经达2.37亿次,电子地图日点击量突破20万次。特别是信息亭所开设的诸多与市民生活贴近的实用服务栏目,例如电子地图、北京旅游、求医问药、厕所查询等便民实用内容,是使用者点击最多的内容。

  在记者采访中感受到,简单、实用、易用仍旧是信息亭的亮点。2010年1月,记者曾经在长椿街地铁东北出口胖的信息亭再次体验了一次乘车路线查询服务。只不过现在信息亭已经由打印纸质路条,改为了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电子路条。当记者输入好起点和终点信息后,不到3分钟,从106590205111037957就发来了相应短信。短信包括了了起点、终点信息,乘车线路信息和路程距离信息,内容清晰、实用。

  在投放使用来的近7年间,信息亭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在2007年5月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北京市信息化工作主管负责人就曾经表示,“‘数字北京’信息亭等项目的实施将网络和信息带向百姓大众。”

  现在的鸡肋

  明星可能是璀璨一生,也可能是昙花一现。在经历了奥运前后的无限风光之后,信息亭的光环也在逐渐褪去。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信息亭的发展似乎出现了不小的问题。首先就是信息亭似乎不再是固定,而是在移动中,而且移动的结果就是数量好像在莫名减少。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就发现,某些地点的信息亭悄然消失了。以海淀区翠微路口为例,根据北京首通万维信息技术发展公司在其网站上公布信息亭位置资料,在此处应该有“翠微路西”、“翠微路口东”、“翠微车站东”、“翠微车站西”四处信息亭,但是记者围绕路口用了将近20分钟,只在翠微车站西找到一处信息亭。根据记者记忆,在原翠微路口西,也就是翠微路口西过街天桥下,原来立有一处信息亭,但是现在此出被一巨大的电气柜所代替。在万寿路路口,根据资料,应该有“万寿路路口”、“万寿路路口北”两处信息亭,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只在路口北约100米、万寿路西侧找到了一处。根据资料,在闹市口大街北和闹市口大街南应各有一处信息亭,但是现在南侧的已经找不到,而闹市口大街北口,也就是与西长安街交汇的十字路口东南角,凯晨大厦旁却有两处已经不能工作的信息亭。

  其次号称单个造价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信息亭很多现在都是破损不堪。翠微车站西的信息亭,已经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亭子”,一侧的亭壁已经不翼而飞,半封闭的信息亭已经彻底被打通,触摸屏旁的话筒没了踪影。万寿路路口北的信息亭虽然没有被破坏的面目全非,但是厅内写满了各种小广告,甚至还有小狗的粪便在亭内。地铁长椿街站东北出口东和西的两除信息亭是记者调查采访中维护最好的两处,亭内还留有信息亭维护单位的联系电话。但是在记者实际采访中,东侧信息亭各项功能完备,而西侧的信息亭部分功能已经丧失。记者与维护单位电话联系,对方称可能是线路问题,并表示会派人检修。

  除了上述这些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应用方面,信息亭也日趋受到市民的冷淡。2010年1月8日上午11点30分前后一小时内,记者仔细观察了翠微车站西信息亭的使用情况。近一小时内,没有一名市民进入信息亭。

  在地铁长椿街站东北出口东侧信息亭旁边就是一个报摊,记者询问报摊主人信息亭的使用情况,对方回答:“基本没人用。”当被问及自己是否使用过信息亭时,报摊主人笑着说:“从来没用过,用它能干吗呀?”

  记者关于信息亭的使用,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刘小姐在媒体工作,她经常使用信息亭,但是她称,除了因为自己是“路痴”,用信息亭发送电子路条外,其他功能她一概没用过。

  蒋先生是国家单位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在他们单位门口就有一处信息亭,但是自己从来没用过。“查什么信息可以上网查呀,就算手边没电脑也可以打12580来查,查询信息的便捷途径现在太多了。而且那个亭子特别脏,我还看到有人在里面大小便。”蒋先生说。

  鹿女士的工作单位位于亮马大厦,每天上下班基本是开车或地铁,她对信息亭基本没有任何印象。“没见过,不知道哪里有。”

  王女士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她2006年就用过信息亭,当时是用来打印优惠券,但是近三年来再也没用过。“现在哪里还弄不到优惠券啊,再说就算查信息,电话、网络的途径更便捷。有几次想去用,结果遇到的都是坏的信息亭,对它也就越来越没有兴趣了。”

  曾经的明星正在成为鸡肋。

  未来在哪里

  从信息亭最初出现的两三年内,到现在,有不少有识之士、新闻媒体为信息亭的发展提出过各种建议。那信息亭未来到底该走向何方?

  有人讲,信息亭缺少杀手级的应用,但是在记者看来并非如此。在北京首通万维信息技术发展公司官方网站上有一条信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http://www.touchbj.com/web/website/web_news/xxt/gk2.htm)。信息亭个频道发布的3万多条信息中,第一多的是求医问药信息,第二多的是餐饮信息,第三多的是便民服务信息,第四多的是厕所信息,第五多的旅游信息,可以说这些信息涵盖了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可见信息亭的设计这在最初也是认识到了内容对于信息亭发展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就是信息亭的杀手级应用,如何把这些服务信息深化下去成为了信息亭发展的关键。

  但是按照现在的发展情况,信息亭并没有真正把便民服务落到实处。以信息亭提供的“市民学外语”栏目为例,当初设立时可能是为了迎接奥运会,提高全民的英语水平。但是记者试用了一下,发现实际效果很不好。信息亭多在街头,声音嘈杂,根本听不清信息亭发出的声音,而有些信息亭也根本不能够发声。

  出现如此的情况,如果不是信息亭运营方考虑不周、不负责任的人为因素,唯一的解释就是真的有无数好学的市民在利用这套系统在自学英语,但是这样的结论会有人相信吗?

  就在本期报道刊发前的早晨,记者又去了一趟信息亭,曾经被媒体曝光的招聘内容滞后的情况也大为改观。但是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停水停电信息仍旧还是2009年9月的内容。

  在采访中,一位李先生的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的实用信息服务是应该可以信手拈来的,是融入生活点滴的,而不是这种放在路边,中看不中用的‘信息图腾’。”

  采访手记:

  运营不力还是无能为力

  在采访中,很多被采访者向记者抱怨,其中有很大两点是信息亭使用不便和信息亭的卫生情况。这些情况,都和信息亭运营方的运营能力有关了。

  公众对于信息亭的一大诟病就是操作输入困难,在记者体验过程中,信息亭触摸屏时灵敏时迟钝,输入效果不慎理想,输入一个字可能就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这样困难的人际互动,自然会影响使用者的态度。几年前的触摸屏技术,自然无法和现在iPhone的触摸屏技术相媲美,但是在经历了近7年的使用后,不断有声音抱怨这样的问题,是运营方是否视而不见,还是说是真的是小概率事件,值得思考。如果真的是触摸屏技术的原因,那运营建设放是否考虑过采用其他的输入操作方式呢?例如键盘输入等其他方式。如果说大规模更换还存在这成本的问题,那起码可以小范围适用。

  在北京首通万维信息技术发展公司官方网站上详细表明了所有信息亭的位置,至于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来安置这些信息亭的,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目前户外信息亭的保养情况和清洁卫生情况不容乐观。据说,北京首通万维信息技术发展公司拥有一支20人的保洁队伍,负责每天信息亭的清洁。但是这600多出信息亭散落在城八区几百平方公里的面积内,20多人的队伍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既然维护困难,那信息亭运营方是否考虑过其他减少信息亭被破坏方法呢。是否可以将信息亭迁移到人流更为密集的地方,这样即使到了夜晚,也可能避免某些素质不高的人对信息亭的刻意破坏呢?

  北京首通万维信息技术发展公司的人员曾经对媒体抱怨,由于缺乏相应的盈利模式,造成了信息亭运营经费紧张。缺少经费不是借口,作为具有国有资产管理性质的企业,就必须为老百姓的钱负责。资料显示信息亭前前后后投资近亿元,作为管理者,难道可以眼睁睁地让它烂在街头,成为名副其实的“烂尾亭”?

  记者曾经要求采访北京首通万维信息技术发展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但是对方告知,没有北京市相关部门的许可,他们不会接受媒体采访。对此,记者大为不解,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单位,如果连接受采访的魄力都没有的话,那就更不要谈什么管理运营如此庞大的一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能力了。在采访中,记者曾经给信息亭的运营热线打过电话,工作人员很热情,但是电话中竟然传来的孩子的哭闹声。也许是他们的工作环境太恶劣,也许是因为是假日,他们回家办公了。但是我想就像著名足球教练米卢说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也许信息亭的实际运营情况比记者所观察到的还要困难,也许北京首通万维信息技术发展公司的确正在积极地开展运营工作。作为北京市的一名普通市民,我真的希望信息亭这个好东西不要成为街头“烂尾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