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从商人到运维署长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刘建,商人,运维,署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5-14 10:25
“我和别人不一样,17岁在中关村租柜台,当老板,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20岁考上了公务员。”刘建说。他现在负责北京大兴区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室,该部门有三名专职人员,15名外包运营人员。这些活跃的年轻人自建QQ群,名为“大兴运维总署”,刘建顺理成章是被称呼为“署长”。
大兴法院承担了北京高级人民法院(下简称北京高法院)第二期、第三期的信息化试点,1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投资不到300万元。信息系统在大兴法院应用成熟之后,全面在北京法院系统内铺开,大兴法院的信息化试点承担着以点带面的标杆性作用。
刘建为什么从商人变成信息化主管,如何承载职业要求?他有什么方法,树立起大兴法院的标杆性试点?
17岁的小老板
刘建当了三年IT小老板,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埋下伏笔。
“17岁那年,我从职高一年级休学,在中关村黄庄的配套市场打工,倒卖计算机配件,无非CPU、主板、硬盘等。过了半年,有一些关系后,自己租了半个柜台,代理海洋、Chips主板,捣腾装机。”刘建兴奋地回忆当时场景,说中关村配件市场生意火爆,需求旺盛,利润空间大,一块倍速的光驱进价700元,卖1200元:“一个月赚一两万元都是少的。”
“我学历低,刚入行时啥也不懂,四处请教人。”刘建的运气不错,在代理柏德电脑时,北京物理楼有一位老教授告诉他如何在“村内”做生意。刘建聪明好学,虚心请教,渐渐入行,生意越做越火。这个职高学历的老板忙不过来,索性找帮手,大多是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
在这两三年中,刘建做了不少大单子,如北京大兴区第一、二职业高中、石化和一些街道办的攒机单。时至今日,刘建分析自己的优势说:“我不到20岁,年龄小,长相也小,和用户打交道时,他们都觉得我不容易,套用现在的话来说,我是‘倚小卖小’。”每次在打单时,刘建踏实耐心,少说话,多做事,腿脚勤快,嘴甜,不断喊着“谢谢叔叔阿姨”,单子渐渐多起来,刘建也琢磨出不少做生意的道理。
转眼到了1996年,中关村的暴利日子一去不返。专业媒体开始大版面刊登配件报价,用户往往拿着媒体的报价单来攒机。中关村又新开了几家大型电脑市场,增加了上千家小柜台,竞争愈发激烈。PC市场也走到了单机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分叉口。这时,刘建觉得攒机的生意不能再做下去了,他转让了柜台,去了建筑公司做办公室秘书,思考着人生的下一步。
“在接单时认识不少机关的人,觉得可以去机关工作,丰富自己人生经验。”刘建抱着这个想法报考公务员。他父母都在机关工作,很支持他的这种想法。学历低,不差钱的刘建开始备战考试。
1997年,中国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第一批公务员,高中学历即可报名。刘建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题目:“前面是50道反应题,后面是50分的申论。比较幸运的,我猜中申论题目——什么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整整写满一页纸。”这种幸运加上聪明,他的总成绩是67.5分,超过了分数线60分,最后被调配到了大兴法院。
那一年,刘建不满21岁。
基础工作
1997年,大兴属于北京市的郊县,法院叫大兴县人民法院,有六个派出法庭。刘建分配到最远的派出法庭做书记员,骑车5分钟就能到河北省。当时没有信息化概念,通信也不发达。上级单位派发给几台IBM P133的电脑,法院就当宝贝供着,偶尔开机,也不过当打字机用。
书记员的工作是记录庭审,送达和整理归档。刘建除了基础业务之外,还做过内勤。这种经历有三、四年时间,让他彻底了解了法院的基础业务,这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刘建懂电脑和市场,为单位和个人跑前跑后买配件、攒电脑、做日常维护、安装软件和查杀病毒等。由于这种联系,他和大兴法院几个派出法院来往密切,关系良好,这增加了他日后的协调能力,为信息化工作打下另一个基础。
不过,“知道自己没学历”,刘建在基层工作的几年时间内,又自学专业知识,拿到了法律和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证。
2000年,刘建调回大兴法院本部,负责通信业务。“这段经历让我了解了运营商之间的关系,以及通信方面的技术知识。”这一工作又经历了四年时间。
2001年,大兴由县变为区,大兴县人民法院也变为大兴区人民法院。2003年底,大兴法院开工建设新办公楼。2004年7月18日,新大楼启用。
这一次,刘建全面负责信息化建设。
“当时考虑并不周全,机房面积只有50平方米。”刘建说,此次兴建的机房,计划满足五年内的业务需求,硬件配套设施完善,包括一台小型计算机、一台存储服务器、三台服务器、一台三层交换机、八台换机、UPS和防火墙等设备。
由于只有刘建一个人负责机房,为了保障质量和赶工期,刘建吃住都在法院内。“当时、在机房的几个机柜间搭了一张床,困了就睡一会。并且由于新楼建成后的经费问题,派出法庭的系统也要建设,我每天都在钻洞、走线、做水晶头、安装槽板,就是一个技术工人。”刘建忙碌了几个月,每天穿梭在法院与派出法庭间,一个人将所有派出法庭的网络安装和调试好,有时候还让太太一起帮忙:“现在想想,蛮有成就感。”
直到现在,刘建对整栋大楼的网线作用和物理位置了如指掌:“只有我一个人清楚这些线怎么走的,法院现在的运维团队工程师还会偶尔问我。”刘建打开机柜后门展示时,自豪地说道。只见机柜后面的交换机内插入错综复杂,不同走向的网线。不过,这些网线上附有五颜六色的标签,上面标注作用,这也是刘建一张张贴上去的。
二期试点
2004年,北京法院系统的信息化蓬勃发展。
北京高法院开始加大信息化建设,以“四个统一”为建设方针,经过仔细调研将信息化第二期的试点放在了大兴法院。在这之前,“做信息化时,我经常和上级沟通,提出了不少想法,思考法院的信息化该怎么做,如何提高庭审效率,满足和当事人的需求,为领导决策所服务等等。”刘建懂得业务知识,又和基层人员熟悉,了解法官的想法和业务需求。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看法,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为什么将信息化试点放在了大兴?
刘建如今分析说,试点工程对审判业务的影响很大。有些大法院为了不影响日常开庭,不愿意试点。有些小法院硬件环境差,业务量不足,不具有典型性,不能试点。而大兴法院处于中游水平,硬件条件还过得去,业务量饱和,关键是法院领导对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加之自已对信息化工作有一套思路,认识清晰,确实希望能够通过信息化缓解业务压力,所以,综合这些因素,二期试点最终放在了大兴法院。
同时,大兴法院的硬件环境、业务量等处于北京区域法院内中等水平,比大兴法院有钱的法院比比皆是,比大兴法院穷的地方也不少。假如信息化工作在大兴法院试点成功,应用较好,必定会促进上游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将带动下游法院的信息化发展。
可以说,北京高法院有意将大兴法院树立为信息化的标杆,二期试点的重点有庭审刻录系统、庭审视频高清系统、远程立案系统和IPTV系统等。
“试点其实是苦活”刘建说,大兴法院的信息化试点工作做得很辛苦,最长工作了五天五夜:“我是白天、夜晚轮轴转。白天不能影响庭审业务,不能走线、打孔,所以后台软件公司找我调试机器,安装软件、测试路由顺畅。到了晚上,综合布线的公司又要找我,问我穿孔的位置怎么打,布线是否影响美观等。”刘建负责二期试点的工作,又是一个人面对五家公司。在连轴工作了五天五夜之后,刘建一口气睡了一天半。
2007年9月18日,北京法院信息化成果展示会在大兴法院召开。参加的单位有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北京各区县法院的一把手、北京财务局领导和北京信息办主任等。这是北京法院信息化建设里程碑式的一个会议,至此之后,北京法院系统的信息化成为了全国最先进的。
为此,北京高法院专为此事给大兴法院写了一封感谢信,贴在了法院的门前。
二期试点,刘建功不可没。
带好团队
由于二期试点的成功,2009年,北京法院信息化的三期试点也放在了大兴法院。三期试点工程包括3500万元的软件,细分为民事、商事、立案等大大小小100多个系统。
为了做好三期的试点工作,刘建讲鼓动所有人员为系统挑错,被采用意见的有奖,部门间还进行试用比赛等办法,在这些激励措施下,基层审判人员积极参与。
针对三期试点工程,大兴法院提出的改进意见不下于1500条。
有些意见很小,却符合人性化:“比如警示符号修改成图形的并有颜色,立即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这些小意见代表了大兴法院对试点系统的关注程度。有一名审判长还专门写了1500字的意见书,仔细谈了对试点系统的看法,这让刘建很感动。
三期试点结束之后,大兴法院的信息化又上了一个台阶。 大兴法院的庭审系统也在不断升级,由原来高院建设的6个视音频点位增加到26个。刘建指着桌前的大屏幕说,大兴法院共有26块这样的屏幕,放在了院长、中层领导和审判长的办公室。领导们可随时查看庭审情况,保障了庭审业务的公开透明。在建的新大楼中,也将有一间专业的视频机房。
刘建说:“我们IT部门的工作就是要让信息化渗透到法院系统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每一个环节中,让每名工作人员从上班到下班都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设备和软件如果建而不用,不与业务磨合,就是浪费。”
为了推动信息化的规范化,大兴法院将信息化纳入考核当中,设立了不少规章制度。像计算机网络和机房的使用、计算机的管理制度和书记员的信息化工作手册等,全部纳入到大兴法院的规章制度中。
2009年,大兴法院成立了技术室,包括刘建在内,一共三个人。由于大兴法院IT人员不够,他们率先学习北京高法院的做法,采用的信息化服务外包的形式,至此,大兴法院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增加到15人。
为了管理好团队,刘建制定了《大兴法院信息系统工作管理规程汇编》,包括42大项80多小项的详细规定,涵盖了信息化运维的所有环节。比较严格的是按照生产型企业标准执行的6S规范(6S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6S规范具体到垃圾桶怎么摆放,是否在黄线之内;语言规范到该说什么,不能说什么等。有了这些约束措施,大兴信息化的外包服务团队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是一个随时都能拉得出去的IT团队。
曾经有运维团队的工作人员因为说了一句“这个问题我不清楚,还是找我们领导吧”,刘建就按规定对该员工罚款500元。刘建说,罚款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规范服务的质量和标准,具备良好形象。当然,这罚款也返还给了运维团队,让他们奖励优秀员工。
刘建认为:“一般的信息中心主管不应该叫CIO,法院系统的信息主管倒有点像CIO。作为法院的CIO应该从法律的产生、当事人诉讼、庭审、上诉、归档、公网利用到最后的信息清除,整个信息流程上考虑问题。他应该从工作中发现、利用、整合和深度挖掘信息,而不只是管理一些信息化设备和系统。CIO要对信息调度明确,思路清晰,可以从各个业务环节中找到信息化与审判业务的契合点。所以,能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CIO就必须具备业务精通、技术全面、思路清晰、协调能力强这四个方面的能力。”
在他看来,IT团队重要的是服务、形象和质量保障。服务表现在IT团队的响应时间、能否及时解决问题,做到随时随地的贴心服务这方面,并且在服务过程中不能让服务对象对信息化有抵触。形象是指IT部门要让法院对其有信心和信任感。如果IT部门不具备一个良好的形象,没有精神和活力,领导又怎么信任并给于支持呢?最后是质量保障,这是属于IT团队的基本功。善于钻研业务应该是IT人员的基本特点,这也是6S严格规范的。
采访手记
刘建个头不高,面相和蔼,对人热情。他说,别人经常以为他才20多岁。为什么看起来很小,因为性格很乐观,用他的话说:“自已想成为一个良好氛围和环境的创造者,而不是这个环境的杀手。”
比如说,刘建管理了15、6个IT人员。但这些员工没有称呼他为“刘主任”而是“刘哥”。自从他把QQ群命名为“大兴运维总署”之后,他们又称呼他为“署长”。刘“署长”也和IT员工一样,在QQ群里聊工作,偶尔八卦一下。
刘建还喜欢写博客,经常在博客中谈工作和周围同事。在采访中,他打开最近的几篇博客解释说,这一篇博客为什么写,出于什么目的;另外一篇博客又为什么写,目的是什么。
他认为,要和IT团队打成一片,才能让团队有凝聚力。凡事都应身先士卒,不管工作都晚,都要做到自己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加班时也要让大家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工作。甚至有一段工作不太紧张的时候,有员工说“好久没加班了”,其潜台词就是大兴IT团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并且,每逢员工过生日,刘建和团队总是集体活动,项目内容也是大多数年轻人喜欢的:K歌、聚餐、游玩。
当然,刘建说,团队氛围好,但制定的规章制度也不能违背。如果有违背的,该如何执行又不让员工反感呢?刘建专门去请教老师,学习管理团队方面的知识。他举例说,比如这边刚宣布对某员工处罚几百元钱,那边自己又笑呵呵地对其余员工说:“某人要用处罚的钱请我们吃饭了。”这就是刘建的管理技巧,善于管理而又不能适得其反。
从刘建的经历来看,他从商,懂得了商人的心理,了解采购;他从事法院基层业务3、4年,熟悉业务知识;他和审判人员打成一片,锻炼出协调能力;他一步步搞起信息化,培养出技术功底;有了这些综合背景之后,才让刘建做信息化工作游刃有余。
现在刘建又在学习管理,这将会把他带到新的高度。
背景资料:
大兴区人民法院为北京市基层人民法院,前身为大兴县人民法庭,建立于1949年5月。下设刑事审判庭、民事、行政审判庭、执行庭等12个职能部门,并下设黄村、红星等六个人民法庭。全院现共有在编干警199 人。2009年,全院共受理以及审(执)结各类案件近20万件。
提出:
1.作为法院的CIO应该从整个信息流程上考虑问题,他应该从工作中发现、利用、整合和深度挖掘信息,而不只是管理一些信息化设备和系统。他要对信息调度明确,思路清晰,可以从各个业务环节中找到信息化与审判业务的契合点。
2.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CIO必须具备业务精通、技术全面、思路清晰、协调能力强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并且善于管理IT团队。IT团队最重要的是服务、形象和质量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