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变革 戴尔全面应对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云计算,大数据,戴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6 13:06
当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和互联网这些新的技术潮流一浪接着一浪向我们涌来时,一场颠覆传统企业模式、颠覆传统IT的战争已经悄然开始。面对新的发展趋势,企业原有的IT架构和系统难以招架,新的出路在哪里?
近日,借戴尔2014技术论坛举办之机,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戴尔中国企业解决方案总经理曹志平,听他解读IT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面对新的挑战,戴尔如何帮助企业打造灵活、可扩展的IT架构。
新趋势带来新挑战
记者: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BYOD等成为业界普遍认同的技术趋势,它们正在改变传统的IT。您认为带给IT基础架构方面的改变是什么?针对这些变化,戴尔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哪些?
曹志平:这些趋势的确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在今年7月,戴尔和英特尔委托PSB(Penn Schoen Berland)对全球800名大中小型企业的IT决策者进行了在线访问,调查结果表明,被访问者都表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BYOD以及软件定义正在重写IT规则,其中80%的人认为这些领域是未来的投资重点。
如何应对这一改变,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说,首先从戴尔公司本身的业务管理层面,对于目前IT发展的几大趋势,戴尔公司很早就开始了自身的转变。举个例子,比如对于BYOD趋势,我们以前上班只能使用公司指定的笔记本电脑,现在除了笔记本电脑外,还可以使用自己的智能终端连接公司的邮件系统,还可以通过一些虚拟化的设置接入到公司的一些应用系统,像出差管理系统,我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装一个相关的APP,就可以接入系统了。现在,包括出差申请、订机票、订酒店等,都可以在APP上完成。这是戴尔从自身的角度去应对新的技术潮流。
另一方面,在戴尔的业务层面,我们也是围绕着这几个主题与客户保持沟通。比如像云计算,我们会细分出各种不同的层次,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针对不同的云,采取不同的策略。像公有云,我们看到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有很多公有云提供商,我们不认为任何一个公有云提供商可以解决用户所有类型的应用需求,而戴尔作为一个相对中立的厂商,我们可以为那些对云计算有需求,但又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的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分析和选择公有云解决方案,同时帮助用户搭建一个使用公有云的架构。任何IT解决方案的采购过程都不应该是一个购买所谓标准化商品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相对定制化的过程,以解决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准绳。
在私有云方面,戴尔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戴尔与OpenStack社区合作,可以向用户提供私有云方案的搭建,同时还推出了融合架构的解决方案,里面预装了很多私有云方案,有VMware的,也有微软的,更多的是采用OpenStack开放架构的私有云方案。
在大数据方面,戴尔目前在全球主要与Cloudera合作,针对Cloudera大数据方案,戴尔已经推出了一体机方案,这样用户就不用分别购买Cloudera的方案和戴尔服务器,而只需购买一个整体的打包方案,只需要关心服务的交付,不需要关心软件和硬件如何协调,因为戴尔已经将其优化了。
在软件定义面前
记者:最近,“软件定义”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软件定义会不会成为继云计算、大数据之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戴尔有哪些具体举措?
曹志平:软件定义本身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它不仅是对于IT技术的改变,我们看到的改变还有很多,比如大家在谈的互联网化或互联网思维,其实也是软件定义。
在软件定义方面,戴尔目前有多种应对策略。一是加强在软件定义方面的投入,像现在戴尔提供的存储设备,包括Compellent存储系统,其本身就是一个运行在标准服务器之上的软件管理系统,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软件定义存储的一个解决方案。二是在合作伙伴方面,我们与软件定义存储厂商Nutanix展开合作,在2014年11月11日推出了新的一体机解决方案,将Nutanix的方案和戴尔的服务器相结合。在软件定义方面戴尔还跟其他合作伙伴推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刚刚宣布了“蓝雷”计划(Project Blue Thunder),其核心就是在现有的存储方案的基础上,增加软件定义存储的相关软件,实现软件与硬件的分离,并支持其他第三方的软件定义存储产品。从戴尔的角度而言,我们不认为存在哪一种最优的技术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客户,尤其是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或是软件定义存储领域。戴尔蓝雷计划的三个侧重点分别应对了三种客户的需求,第一种适用于目前仍在使用传统存储产品的客户;第二种适用于以VDI为重心的客户;第三种适用于基于管理程序来实现更多优化和迎接新的IT要求的客户。而蓝雷计划的合作伙伴包括Nexenta、Nutanix,以及拥有OpenStack云及Ceph开源存储的Red Hat,拥有Hadoop大数据技术的Cloudera、微软和VMware。戴尔希望为客户提供在一个具有通用管理层的通用平台上的自由选择权。戴尔已经准备好且愿意与客户一起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利用软件定义的概念去推进其在网络、存储或是整个数据中心的演进和变革。
记者:在传统意义上,戴尔还是一家偏重硬件的厂商,其核心优势是在硬件方面,那么在软件定义的趋势下,戴尔的硬件价值如何体现?
曹志平:的确,从戴尔现有的业务架构来讲,我们比较偏重硬件业务,但从公司未来的发展来看,软件是戴尔将来的方向,我们会持续在软件研发甚至收购方面做更多的投入,来扩大软件在整个公司业务构成中的比例。而在现阶段,我们看到,软件定义为我们的硬件业务带来了更好的机会,甚至是促进。比如服务器业务,根据IDC2014年第二季度亚太区x86服务器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戴尔PowerEdge服务器出货量以20.4%的市场份额继续稳居中国大陆市场第一名,这是自2012年二季度以来,戴尔服务器第9次位列中国大陆市场出货量季度榜首,也是自2011年以来戴尔连续三年排名年度市场份额第一。我相信软件定义的潮流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销售服务器的机会。最近戴尔推出了13代PowerEdge服务器,新一代服务器设计时采纳了客户的建议,为Web、企业和超大规模应用而优化,并且采用了存储、处理和内存技术领域中一流的技术以及业内领先的系统管理功能。这些新的服务器建立在灵活的平台和创新的架构上,使用户能够定制系统以满足其独特的应用和工作负载要求,同时把应用程序的性能提高50%。新一代服务器最大的特点有三,一是将存储更靠近计算节点,实现软件定义存储,大幅提升应用性能。二是简化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大幅节约成本,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三是利用戴尔全面、基于开放架构、强强结合的产品组合,优化客户最密集的工作负载。13代PowerEdge服务器其实就是软件定义的很好体现,正是采用了软件定义,使戴尔的服务器在目前日趋同质化的市场中显示出戴尔不同于别人的优势。软件定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会,也带来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记者:说到服务器市场,从去年开始,由于一些新兴厂商的加入,以及联想收购事件,使得服务器市场硝烟弥漫,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那么,您怎么看待目前服务器市场的变化?
曹志平:服务器市场的变化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其中不乏一些炒作。首先,我不太认同将服务器厂商分成国内和国外厂商,戴尔进入中国市场很多年了,我们就是一家国内的企业,只是国际品牌而已,我们的人才、采购和生产都在国内。第二,我认为打价格战不是一个长久的业务方式,没有哪个厂商能够靠长期采取价格战的方式来获取市场份额。从戴尔的角度来讲,无论我们的竞争对手有什么样的改变,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客户的需求,围绕客户的需求来打造解决方案和产品组合,这也是戴尔一贯倡导的。
戴尔已经准备好且愿意与客户一起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数据中心的演进变革。
采访手记
功到自然成
与曹志平见面不是第一次,但一对一采访还是头一回。
曹志平还是一贯的风格:不紧不慢,低调内敛,透着一股技术范儿。这与我见过的许多戴尔人很相似,不张扬,不做作,实实在在。
这也许是戴尔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由此也让我相信了那句无数次从戴尔人嘴里说出的话:倾听用户的声音。这样的态度,这样的风格,应该能够懂得更多的用户的真正需求。
曹志平说,其实在他们内部,对员工和合作伙伴,每年、每月甚至每周都有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和分享新的技术、新的潮流、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我们与客户交流时,才能给他们带去新的信息,客户才能认可你,进而认可你的公司。”
曹志平说,他现在最急迫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与客户的互动方面虽然做得不错,但我觉得还有改善的空间,我们对于客户的覆盖面还有待提高。二是我们的员工怎样在技术不断发展、业务形态不断改变的动态环境中,快速学习,快速调整,快速应对,并把戴尔解决方案的特色和亮点跟客户更好的沟通。这对我来讲是两个最大的挑战。”
“对外以客户为中心,对内以自己员工为中心,我觉得这两个事情做好了,很多业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业绩也自然就会好的。”
本报记者 郭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