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变

  • 来源:新潮电子
  • 关键字:微软,雷神,笔记本电脑
  • 发布时间:2014-11-29 16:09

  微软Surface Pro 3平板电脑深度体验

  新贵

  雷神911S1游戏笔记本电脑

  作为游戏领域的新品牌,雷神似乎天生便拥有成为游戏玩家宠儿的气质,借用一个把玩过雷神911游戏本的职业玩家的原话:“从名字到外观设计,雷神游戏本各方面都挺符合我的审美。”虽然雷神在《新潮电子》上并非第一次露面了,但却是我们第一次如此细致地“解剖”它。

  比起老牌的ALIENWARE与华硕G系列,2014年才进入游戏市场的全新雷神还是主打性能牌,毕竟对于大多数玩家而言,游戏性能才是基本需求,也是进入这个市场的门槛。不过与以前尝试进入游戏市场的那些所谓游戏本不同,雷神明显在模具成本上更加用心,比如A面由不同材质、颜色与线条搭配出脊线,镀铬处理的前脸音响栅格孔,以及由大块银色构成的操作台等跳脱大胆的设计,使之第一时间便能抓住眼球。当然,新兴的游戏品牌很难投入过多资源在首款游戏本上便有巨大突破,所以除了C面键盘区的金属材质外,雷神911通体采用了工程塑料,虽然与金属与类肤材质的触感上有所差别,但这个历史悠久的材质在工艺生产上更易于掌控,所以我们在雷神911的细节上几乎没有太多可挑剔的。

  据悉,之所以雷神将旗下首款游戏本型号命名为911,主要还是因为在设计上大量采用了保时捷911跑车的设计元素,比如类似于车灯的前脸栅格孔、银色的“驾控台”,以及流线形的装饰线与A面脊线……正是这些设计,让一款哑光黑色的笔记本灵气顿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款游戏本A面并无任何LOGO,事实上,厂商在包装中依然提供了ThundeRobot(雷神)纯铝金属勋章,将其是否贴在产品之上的决定权则交给了用户,玩家们完全可以在这里贴上所属的战队LOGO。

  我们此次评测的雷神911S1款型,事实上是该系列机型中配备NVIDIA GeForce GTX 860M的小改款,(我们此前报道过配备NVIDIA GeForce GTX 870M的橙色版本,此外还有配备GTX 850M的版本可供选择)。NVIDIA将GTX的入门门槛从GTX 760M换代为GTX 850M后,GTX 860M的性能是拥有显著提升的。在3DMark 11的测试中,这款显卡的成绩为P5155,而我们此前评测过的GT 750M的评分一般都在2500~2600左右。在游戏实测中,这块显卡依旧拥有不错的实力,在那款测试DX11的天堂测试软件中,该机跑出了43.3fps的成绩(全高清分辨率);在《生化危机6》、《街头霸王4》等传统游戏BenchMark中,它也拥有7371分与60.11帧的不错表现,由些可见,该机应对当前顶级的游戏大作也不会有太大压力。

  除了显卡之外,雷神911S1的其他配置也算不错,比如核心主频为2.5GHz的Intel Core i7-4710HQ处理器(其内置的Intel HD Graphics 4600核芯显卡本身便拥有不错的性能)、比如16GB DDR3L大内存以及值得肯定的1TB HDD+128GB SSD存储组合,均是当前较高端的配置,所以在PCMark 7中获得稳超6200+的得分也就不足为奇了。硬件给力外,雷神911S1另一大亮点在于温控出色,在拷机软件满负荷的考验下,该机C面上最高温度也未超过45℃,掌触部分大多低于36℃,手指长时间操作也不会流汗。出色的散热效率得益于机身尾部与底部大面积的散热孔,从中可以看到如同鲨鱼强劲的鱼鳃般的纯铜散热片,加上分别针对CPU与GPU提供的强劲散热风扇与距离最短的风道设计,使该机完全能够承受更大的散热考验。

  最后,我们将体验的重点落脚在操控之上,雷神911S1所配备的15.6英寸的全高清IPS显示屏拥有不错的素质,上下左右的可视角度均非常宽阔,尤其在色彩还原上,给人以浓墨重彩之感;相对而言,该屏幕在锐度上便有所让步,不过这样的调校明显是非常适合游戏需要的。此外,我们在屏幕下方看到了M1~M4共4个自定义功能按键,可惜的是我们暂未在这台测试样机上看到为之开发的相应软件,相信雷神日后会在官网上提供。该机的键盘同样也是我们较为满意地方,其键程较长(类似于机械黑轴的效果),反馈较为灵敏,还提供了ASDW键上利于辨识的方框,略有不足的是,其键面并未设计为便手手指敲击略为下凹的形状,长时间敲击容易疲劳。对于雷神911S1这样一款初涉游戏领域的产品,我们并不要求面面俱到,虽然它没有Alien FX背光系统那样提供超过10万亿的灯效组合,而且可以对不同部分的背光进行单独调节,但该机的A面背脊与触控板外围的红色光带依然是极为显眼的点缀,而且键盘也提供了3级可调的背光,在实际使用中并未被老牌游戏本们拉出太大的距离。

  写到最后,我们必须指出,雷神911S1并非像厂商宣传那些轻薄,毕竟它还拥有一块15.6英寸的屏幕,而且为保证该机所需功耗与良好的散热,该机的电源适配器与整机重量也不可能太轻。所以我们认为,该机还是主要用于桌面使用,当然如果你要赶赴一个游戏比赛,完全可以轻松放中双肩包中带走,毕竟厂商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用户的这一需求。

  节能专家

  特科芯PER840 SATA3固态硬盘

  同样属于SSD领域的新贵,特科芯的产品也在各大卖场与电商中备受关注。我们此次体验的这款PER840 SATA3固态硬盘是厂商针对笔记本电脑用户量身定制的超高性价比的产品,它采用了SMI公司最新为减少能耗而开发的SM2246EN主控,这个主控拥有一颗32位的单核心RISC CPU,支持16bit位宽的DDR3高速内存、BCH ECC错误校验、全局磨损平衡算法、AES 128/256全盘加密、TCG OPAL、TRIM、28位和48位LBA模式指令等性能,使该主控的固态硬盘拥有550与430MB/s的最大读写速度。正是该主控使用的处理器是32位、单核的RISC架构,让SSD在性能优化上增色不少,并且得益于RISC(精简指令集)本身的优点,使产品拥有体积小、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等特色。值得一提的是,PER840支持Devsleep深度节能技术。这是Intel最新一代超极本全面支持的硬盘节能特性,它通过在待机时让硬盘进入几乎完全关闭的状态来节省耗电,可以比其-他模式更节能。一般节能模式功耗在100mW以内,Devsleep的功耗只有5mW以内,日常使用中可以节省可观的电力消耗。正是在设计之初便以减少能耗为方向,所以这款256GB特科芯PER840尤其适于笔记本电脑使用,尤其跟刚才评测的那款雷神911S1搭配使用后,我们针对续航与整机性能的成绩再次提升了15%与5%,其出色的性价比与性能非常适合为笔记本电脑升级的用户选购。

  尽管针对这款著名平板电脑的评测有些迟了,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它抱有强烈的兴趣,毕竟作为技术控的我们,从第一代Surface开始,便对微软推出能够替代笔记本电脑的全功能平板电脑极为推崇。事实上,在Surface Pro 3发布后至今,我们依然能够不断在其之上发现新的亮点、找到新的玩法。

  升级的屏幕

  拿到Surface Pro 3的第一眼便是觉得产品大了不少,这也证实了微软将第三代Surface从10.6英寸提升及12英寸的效果是极为明显的,不仅如此,其分辨率也随之由1920×1080提升至2160×1440,屏幕ppi从208提升至216。尽管微软官方并没有强调屏幕的成像质量,但在与MacBook Air的比较中,Surface Pro 3获得了参数上的完胜—13英寸的MacbookAir分辨率为1440×900,屏幕ppi为128,而重量与厚度上,Surface Pro 3更是以800g、9.1mm完胜了前者的1350g、17mm,仅是重量这一点,它甚至比11英寸的MacBookAir还要轻上200g。值得一提的是,Surface Pro 3在前代机型的基础上增加屏幕尺寸,提升分辨率,但重量却反而从907g降至800g,其模具、散热与内部器件等方面设计实力可见一斑。当然,在比较中我们还不能忘了比赛的另一位选手—iPad,苹果全新的iPad Air2配备3K屏幕,仅厚6.2mm,重437g,与顶尖的平板相比,Surface Pro 3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或许朋友们会认为我们刚才列举这些数字并无意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只是想通过它们陈述段首提到的改变—12英寸的屏幕已经足以替代笔记本电脑,甚至更为清晰,这样的提升让在iPad与笔记本电脑之间左右摇摆的用户找到了真正的需求点。

  比较完参数,我们再来谈谈这块屏幕的实际表现。Surface Pro 3屏幕增加的尺寸主要在宽度上,最后形成了3:2这样一个奇怪的长宽比,并且Windows的菜单按键也随之移动到窄边之上,我们能够很容易理解到微软这样设计的理由—即Surface Pro 3在作为平板横向使用时,右手拇指能够方便地按到菜单键。但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却并不赞成这样的改动,如果不将Surface Pro 3置于膝上或桌面上,单手横向握持时会给手腕带来较大的负担,纵向使用则会相对好些,而且并不会影响多窗口操作的便利,所以此时我们依旧需要菜键回来原来的位置上。在实测中,3:2比例的屏幕很容易让我们怀念起以往那个大部分以办公为需求的纯粹IT年代,刚才也提到了,这个比例在Windows 8.1系统的分屏模式下使用也能适应。与在前代机型比较时,Surface Pro 3的屏幕无论在主观还是测试数据上均完胜前者,其黑电平亮度非常好,虽然最大亮度在像素大为提升后略有降低,但锐度、对比度、GAMMA值与色彩饱和度等项目上均极为出色,略有不足的是,该屏幕在灰度测试时有些偏色,应该是后期调校的问题。

  散热与接口

  在大幅度降低重量和厚度外,微软依旧保持了VaporMg机身出色的强硬度与便携性。尽管我们很难通过开启后盖来说明它内部的结构与实测外壳厚度,仅能通过微软发布会上每次均会上演的自由落体式的“摔平板游戏”来说明它的坚固程度,不过无论主观触感还是按压测试上均可体验到,Surface Pro 3在坚固程度上是没有退步的。针对前代产品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散热问题,Surface Pro 3引入了全新设计的环绕散热系统(Perimeter Venting),在实测中,这项改进无疑拥有不错的效果,不仅在满负荷使用时保证了出色的散热效果,而且噪音也更小,这些针对实际使用上的改动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为替代轻薄笔记本的平板电脑,我们看到Surface Pro 3依旧保留了USB3.0、Mini DisplayPort接口与MicroSD卡插槽,这一点与Surface Pro2相同。根据我们以往使用的经验,USB接口主要用于与外接数据设备相连,所以最好为该机配备蓝牙鼠标;若非如此,我们则可通过Hub来扩展接口数量。从接口的配置上,我们便能感受到微软更加倾向于将Surface Pro 3的定位更靠近笔记本电脑,而且微软在每一代Surface Pro系列产品上,均为这一目标做出了许多细节改进,使之在使用习惯上更加接近于真正的笔记本电脑。

  TypeCover键盘

  为Surface Pro 3配备的键盘除了随着机身变大也同时增大外,微软还为其增加了更多的色彩。而且我们还发现该键盘紧贴屏幕的位置增加了一块宽约1.5cm的磁条,它让键盘不再平置于桌面,因而形成了自然的斜度,能够让手腕得到最大程度地放松。与前代TypeCover实体键盘相比,Surface Pro 3的键盘略微增加了键程,键帽也更为稳定;而且一体式的触控板的面积增加了68%,手感更为灵敏,左右键按压更为舒适。甚至可以说该键盘已经与笔记本电脑的操控感没有太大差别,特别在文字输入时能够保证相同的流畅感。当然,善解人意的微软自然不忘为该键盘内置背光灯,并在快捷键中提供了3级背光调节,另外,我们还能通过快捷键调出“搜索”、“共享”、“设备”、“设置”等菜单与常用多媒体操控,略为不足的是,并未为触控版设计一个开关的热键,外接鼠标使用时难免会发生误触。

  Surface Pen手写笔

  除了改善的TypeCover实体键盘外,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是那支用于书写的Surface Pen手写笔,这也是与其他平板电脑不同的地方。全新设计的Surface Pen触控笔采用金属材质,由一节AAAA电池供电,比前代更粗了一些,但依然可通过磁性粘在机身侧面,不过为了防止手写笔丢失,厂商还提供了另一种携带方式——即在TypeCover上加了一个笔套,置放更加稳固。这支“大”笔理所当然地增强了许多功能:比如它支持“原笔迹”书写,其意为它能够带来如同传统笔在纸张上书写的效果和感受。微软为了配合Surface Pen出色的书写功能,还为之开发了相应的One Note以及云服务,日常使用时,仅需按下Surface Pen顶部的按键,将Surface Pro 3的屏幕点亮,即可书写记录;再按下该按键时,便可将书写内容上传至云端,并可同步于该微软帐号下的所有Windows设备;在相机取景状态下,双击顶部按键,则可将内容抓取到One Note之中,或是直接截取Surface Pro 3中的图片内容,使用Surface Pen进行批注并用One Note发送……当然,Surface Pen的功能远不止如此,有兴趣的用户可以去一一尝试。在我们看来,Surface Pen的确为平板电脑开发出很多附属功能与用户群体,其精细的书写手感能够让设计师、画家依靠平板电脑手绘出平时需要的草图,亲人、朋友也可借助图案来传递情感。事实上,完美的手写体验是微软一直追求的,或许有人还会记得,比尔.盖茨十多年前公布Tablet PC构架中,就为手写笔保留了一席之地。

  微软如此钟情于手写笔,显然也重新带动了这个产业的发展。其实除了原配的Surface Pen之外,还有众多为Surface Pro 3开发的第三方手写笔也陆续面市,它们的功能更加灵活,思路更加不可思议。比如一款名为Neo Smartpen 2的手写笔,便能够用于Windows系统,其书写流畅,并配备了手写识别和数据恢复功能,此外,这款笔还能够使用可更换笔芯在专用记事本上书写,还可以使用Evernote同步。在我们看来,这些第三方手写笔也应该归属于Surface Pro 3产业的一部分,它能为Surface系列产品带来更多的活力。

  KickStand支架

  在整个设计中,KickStand支架一直是Surface系列产品的亮点,此后有很多产品均参考了微软的这一设计。从第一代到如今的Surface Pro 3,微软的每一代产品都对这个不起眼的配件有所改进。Surface Pro 3的支架增加了磁性功能,不使用时可以紧贴机身而不会误打开;在约30°内的开合角度内,该支架可以轻松打开,以提供机身的起立支持;该支架最大可打开至150°,让平板平躺下去,使触控与手绘操作更加舒适。比起前代机型提供的30°与150°的两段式支架,Surface Pro 3在30~150°的开合角度中提供了高阻尼的设计,也意味着用户可以在此范围内随心选择机身的起立角度,也让用户可以获得更为适合自己的机身状态。

  硬件配置

  相比这些改进,Surface Pro 3反而并不在我们体验的重点之中,事实上,从第一代Surface Pro起,我们便对其提供的性能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毕竟身处这样一个性能溢出的时代里,日常软件的驾驭对于Surface Pro产品并没有什么难度。当然,我们还是有必要向大家展示一下Surface Pro 3的硬件配置,以方便大家选购。首先,Surface Pro 3提供了第四代智能Intel酷睿i3,i5或i7处理器的宽泛选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应用的需求选购相应处理器(Surface Pro2全部采用的英特尔Haswell平台的i5-4200U处理器,新机在处理器配置上的灵活性完全可视为一大进步);存储空间微软提供了64GB、128GB、256GB或512GB固态硬盘的多个选择;相对而言,内存的选项相对较少,仅有4GB与8GB的两个选项。正是Surface Pro 3宽泛的配置,让微软仅需一个系列产品便能满足众多人群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其他品牌的平板电脑是很难做到的。

  除了硬件配置外,该机的其他配置也同样可圈可点:比如前置和后置均采用了500万像素的HD摄像头;采用了主动定位与降噪的立体声麦克风;加入了Dolby音效的立体声扬声器;并内置了环境光线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多款传感器;最为可喜的是其无线配置终于支持了802.11ac(双频),采用的是Marvell Avastar Wireless-AC Network网卡,另外在保留了蓝牙4.0外去掉了不太实用的NFC,总体硬件设计比前代机型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我们也注意到,Surface Pro 3的定价从前代的6588元降至了5688元,微软显然倾听了来自于消费者方面的声音而做出了让步。

  实测表现

  虽然我们在参数上看到的是一台配置极为不错的全新Surface Pro 3,但是自从苹果通过优化系统让我们在实际使用中获得了运算能力的加成(或者是更好的体验),所以我们在评测中更相信自己的双眼与双手。在我们评测的i5-4300U样机上,我们分别对日常软件、视频、游戏与图形化处理等需求进行了测试,正如我们所料,该机在应对Office等日常办公软件与1080p全高清视频全无压力,甚至Dota2等游戏大作也能在低特效下流畅运行,仅是播放那段码率高达500Mbps、号称“变态”的野鸭4K测试视频偶有掉帧,在PCMark 7的测试下,该机稳超5000分;而CineBench R11.5的测试中,PTS的单线程与多线程的成绩也达到了1.17与2.82,稳超13英寸的MacBook Air一筹。续航能力上,该机在PowerMark的办公模式下取得了7.5h的成绩,网页浏览模式下续航时间比前者增加了近1h,而连续播放720p的成绩与也办公模式近乎相同,同样也接近7.5h,对些成绩已经较为接近官方公布的9h,全新处理器的应用对于系统节能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写到最后

  Surface的诞生便是为了节省同时购买笔记本电脑与iPad的重复购置成本,在Surface的体系中,Surface Pro 3可谓踏出了坚实的一步。虽然表面看来仅是提升了屏幕尺寸、提供了宽泛的硬件选择性,并针对TypeCover实体键盘、Surface Pen手写笔与KickStand支架等细节部分作了改进,似乎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但任何质量都是由量变带来的,事实上,这一代的Surface Pro已经非常“好”用,而且修正了众多我们以往发现的短板,是一款真正具有购买价值的精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