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臂求生,还是锦衣夜行?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惠普,信息,断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9 16:17
戏谈科技公司合久必分的老戏码
2014年拆分最流行
就在最近的两个月里,赛门铁克CEO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和惠普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都做了同样的选择—拆分:惠普宣布将分拆为一家主营PC和打印机业务的“惠普公司”(HP Inc).和一家主营企业硬件和服务业务的“惠普企业”(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赛门铁克也宣布将于2015年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分别专注于安全业务和信息管理业务。eBay近期的大动作也与赛门铁克、惠普相同,它宣布2015年底将在线市场服务与支付服务PayPal分拆为两家公司,后者是eBay在2002年收购的创新公司。如果将时间的指针再向前拨动一些时候,我们还看到辉瑞、飞利浦等全球性公司也都曾做出分拆的举措,就连苏格兰都差点在全民公决中从英国“分拆”出去。
有人说,这些大佬们乐此不疲地玩这样的游戏无外乎迎合股东们的情绪,或者是资本操控的游戏。好吧,笔者承认现实中有这样的需求,但这但非全部。如果纯粹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好不容易通过并购、融资做大,最后又要拆分,其核心原因是什么?是的,答案是专注,有时候专注就意味着做减法,就连向来以业务多元化著称的通用电气公司(GE),也“毫无理由”地出售着利润不错的CT扫描仪和医疗诊断设备的业务,以及那些发电站、飞机引擎和机车等亏损项目,这样的目的仅在于将公司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重要的项目上。
按专业的说法,公司的各项业务必须在一起才能形成更多的协同效应,如果随着市场的变化、行业发展速度与特性的变化,协同效应降低,在管理、品牌、产品研发方面产生了太多无法协同的成本,就必须分拆,将精力更多集中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相信也这也惠普与赛门铁克做出选择的原因。
那些并不容易的决择
然而,惠普与赛门铁克所面临的问题并不相同,众所周知,惠普是一个是业务极端多元化的厂商;而赛门铁克则专注于信息安全,虽然他们对自身所在产业的前景有做出了预估,最后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但他们做出判断的依据是完全不同的。
业界应该都记得20年内那些著名的分拆,比如2010年的摩托罗拉分拆为摩托罗拉移动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两家独立公司,然后出售给谷歌,最后又被联想买下;2013年诺基亚将手机业务剥离出来出售给微软……这些均是企业通过分拆,卸下增长缓慢的业务部门,使其能够极中精力发展更具前景的项目。事实上,在它们之前,IBM早已是分拆后最为成功的例子。早在20年前,IBM便向软件和服务业转型,主动剥离了自己的PC业务,一股脑卖给联想;而2013年,IBM甚至放弃了x86服务器部门,重新梳理了自己未来的硬件发展的战略和理念。在IBM心中,社交、移动、大数据和云才代表着未来,它们需要新的硬件平台与基础设备。我们还留意到,IBM的两次业务分拆,接单人都是联想,时至今日,原有的四大IT终端的生产企业惠普、戴尔、联想与富士通,如今仅有联想还保持着做大的趋势,特别是在收购IBM的x86服务器部门后,联想在PC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20%,这要放在十年前,一家厂商能够做到1/5的份额,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而今获得这样的份额却并非市场竞争的成果。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IBM的选择就一定正确,而联想的选择就一定失败,毕竟即使IBM完全放弃前端设备了,但它依旧需要跟一些生产前端制造厂商合作,提供端到端的企业级解决方案。换句简单的话来说,大家在产业链上选择的位置不同而已。
惠普分拆真能1+1>2?
如今惠普的分拆引起了太多口水仗,众多评论家纷纷指出惠普的分拆迟来了三年,但是三年前,梅格.惠特曼将IPG(打印成像及消费市场集团)与PSG(信息产品及商用渠道集团)合并时,同样这些人的言论却是“新任CEO作出‘一个惠普’的决定是明智的,消除了前任李艾科剥离PSG部门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会爆出如此多前后矛盾的“杂音”,首先因为惠普一直是有故事的公司,其实分拆、合并的游戏早在托德.布拉德利当家时便已玩烂了;其次,引发话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硬件业务的利润下降,让惠普越来越成为人们眼中“大而不强、难以转身”的巨物。在才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中,惠普营收达到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而净利润仅9.85亿美元,同比下滑29%。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惠普选择双向突围的方式无疑是符合股东意愿的,惠特曼早前已经表示过:“IT大公司如今都面临着企业在购买和使用技术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我们必须适应这种趋势。”这也意味着惠普将减少对个人电脑业务的依赖,逐步向基于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的企业市场转型,是惠普从衰弱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无疑减低了风险,但这样的做法真的明智吗?在获得惠普拆分的第一时间里,不少人都认为分拆无疑是惠普将要放弃打印机、PC等消费类硬件业务做准备,然而这些被视为鸡肋的业务却对当下惠普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在过去9个月中,其价值426亿美元的PC与打印机业务销量增长3.1%;与之对应的是,其企业硬件和服务运营部门营收下降19%。惠普虽然在低利润服务器领域独占鳌头,但在企业关键系统等方面却始终举步维艰。所以看似被抛弃的“惠普公司”并非是毒药,而惠普企业也并非香饽饽。
退一步来看,即使我们闹不清惠普决策层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有一件事情却是明摆着的,有分析指明,分拆后的惠普将损失供应链方面相当于10亿美元的协同成本,对于惠普提出的“两个惠普”利润率需要保持在10%左右的目标而言,无疑更加远了一些。在2013年惠普世界之旅的大会上,惠普便提出将未来将专注于“云计算、移动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的“IT新形态”,如今这些被视为未来的业务一股脑都塞给惠普企业,然而对这个分拆后更加“专注”公司而言,这些“大”业务真的能使其轻装上阵,不会变为难以承受之重呢?毕竟惠普在企业业务的营收上虽然仍能与IBM、Oracle、EMC等对手竞争,但在利润率上却落后对手很多。事实上,惠普的服务器、企业软件以及云计算等企业级业务只是留给资本市场更多想象的空间,是否拥有足够的支撑力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PC的业务依旧稳定,3D打印技术等创意技术的市场期待度日益提升,我们不妨猜测得更加大胆一些—被剥离的惠普公司并非断臂求生的弃儿,而是走上锦衣夜行的低调逆袭之途。
赛门铁克需要轻装上阵
我们暂且放下惠普的话题,来看另一个玩着拆分的赛门铁克。虽然官方并未正式承认此事,但我们有趣地发现,赛门铁克董事长丹.舒尔曼(Dan Schulman)正是即将从eBay分拆的PayPal部门总裁。如果这种说法过于八卦了一些,我们不妨从其市场状况入手:目前这个员工数超过2万、市值约160亿美元的公司同样面临营收增长放缓难题,受PC市场的不景气影响,加上移动安全市场上站稳脚跟,赛门铁克的2014财年报表并不那么漂亮,其营业收入为67亿美元,小幅下滑3%。如果我们将目光更进一步,会发现在其中安全业务(包括诺顿反病毒业务)的营收为42亿美元,信息管理业务(包括数据备份和恢复业务)的营收为25亿美元,从长期的趋势来看,安全市场是在不断扩大的,而传统的存储业务一直都在吃老本,它缺失跟应用打交道的数据管理层。从CEO迈克尔.布朗的发言中我们也可看出赛门铁克拆分的初衷:“安全业务和存储业务放在一起麻烦太多,从安排研发资金到管理销售关系上都是如此,分拆后客户签约的复杂性也将不存在,拆分为更小的公司更能专注于发展快速增长的业务。”
我们不难猜测到赛门铁克有极大可能会出售存储业务,前段时间也传出了EMC和惠普等巨头都对独立的安全企业或存储企业表达了兴趣,虽然两者均拒绝对此置评。如果拆分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专注于安全业务的赛门铁克仍将拥有不错的成长性,毕竟移动安全市场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而负责信息管理业务的另一部分,如果真的找到了需要存储业务的大公司接单,无疑为当初斥资102亿美元收购数据存储软件开发商Veritas Software的开支找到了报销的理由,对于自身发展也有利的。
对于惠普与赛门铁克而言,都期望一个“分则两利”的结果,两者却在产业构架与业务前景上并不相同,赛门铁克的安全业务完全可以在存储业务被收购后独立存在,而惠普的拆分则像两个分列的细胞,他们并不能完全分离,依旧需要在给予彼此业务自由的基础上保持以往的紧密合作关系,无论是对上游供应链,还是对终端用户而言均是有益的。在科技企业中,拆分的戏码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但每次出演的主角并不相同,体现其价值与结果的最终因素最后还是落在了“人”身上,谁能在分拆中展示出更大的价值,才能在“硅谷奥斯卡”的大秀中获得最重头的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