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考验集体智慧——寄语2014广州国际车展
- 来源:汽车观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汽车,转型,广州国际车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25 10:09
近几年来,伴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风起云涌,中国汽车人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讨论和自省,虽然主题很多很发散,但归根结底,其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汽车工业未来发展之路”上面。这些讨论与自省既有战略层面的,又有战术层面的,还有技术层面的;既有对过去的反思,又有对现状的迷惑,更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
这一场讨论和自省,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整个产业链都参与其中,都在联动。政府部门在反思产业政策要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形势,行业机构在反思如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在思考如何抓住最后的战略机遇期,渠道在反思如何通过变革与创新让后市场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新的增长极,国外的企业在反思进入中国的得与失以及如何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在反思如何从进入海外市场到长期留在那里。
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的加大,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进入了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全球汽车产业所面临的能源、环保、交通、安全方面的挑战也达到了从未有过的严峻局面。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必成为一种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接受一系列的拷问——
如何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与具体困难之间的矛盾?
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国际形势,中国汽车企业的“走出去”战略需要做哪些调整?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否从战略辅助走向战略重点?
互联网与传统汽车产业如何上演共生共赢、颠覆与融合的大戏?
中国商用车企业如何把国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推广到国际市场、又如何提升品牌力和盈利能力?
中国品牌的零部件整车如何协调同步发展,共同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以提升自主品牌军团的整体竞争力?
如何开采汽车后市场这个巨大的金矿?其中传统汽车企业和新进入者各自扮演什么不同的角色?
新能源车如何从概念走向市场、从配角变成主流?
资本市场如何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国际化的大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面对这么多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度反思,而且我们需要用集体的智慧才能给予解答。
当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在全球范围已成为常态,当产能总体出现严重过剩、而局部又存在产能不足,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冰火两重天,当市场第一的优势地位和品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弱势地位出现巨大的反差,当中国品牌的产品与国际品牌的产品定位和价格大量重叠、竞争开始短兵相接,当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新型产业力量大举进入汽车行业时,传统的汽车产业和企业唯有进行痛苦的思考和抉择,全面实现转型升级,借助新势力的入侵顺势解决传统汽车产业原有的矛盾和困境,才会有出路。
思考是人类发展的利器,创想是对传统思维的叛逆,是激发颠覆性创新变革的火花。
我相信,在随后的5年至10年时间里,汽车产业颠覆性的变化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而我们今天要做的,除了思考,还有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