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设计灵感

  • 来源:汽车观察
  • 关键字:紫砂杯,汽车,设计
  • 发布时间:2014-12-25 12:36

  汽车遇上紫砂,是否会有一场完美的邂逅?我国悠久文化的表达,是否能在汽车设计中得以体现?汽车设计如何实现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汽车设计在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又是怎样的?针对这些问题,《汽车观察》记者采访了本次“紫砂杯”部分获奖选手,且听他们如是说。

  邓树栋:中外设计差异越来越小

  紫砂壶和汽车在某些方面会产生一些有趣的呼应,比如紫砂壶的本质是盛水的容器,而汽车的本质则是一个载人的空间,从这个角度看二者都有保护、承载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别于彼此,一静一动,仿佛隐含着一些辩证的哲理在里面。从造型上说,紫砂壶给我的感觉是刚柔并济,紫砂壶上的一些特征曲线在我个人看来也类似汽车的腰线,挺拔但不像金属切削那样的锋芒毕露,刚而不厉,恰到好处。同时,如紫砂壶类似的陶器都有双耳或单耳的结构,作为了本次参赛作品一些细节设计的参考。所以,无论是从神韵还是从造型上讲,紫砂和汽车都有可以相互交融的地方。

  对于目前很多车企要求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中国元素要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可能不仅局限于一些“有形”的融合,不仅仅是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样式、造型语言应用到设计中。对于探讨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材质色彩的搭配,是可以将中国元素融入设计中去的。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一些品质、价值观以及受其影响的行为习惯能不能作为中国元素在设计过程中加以考虑,我想这可能是需要我们思考探究的。关于融入中国元素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是:我是中国人,我生长在中国,生活在中国,那么我做的设计就是代表当下中国的设计。

  另外,我觉得汽车设计应该跟当下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举个例子,在单独二胎政策逐渐放宽的影响下,很多家庭都在考虑要第二个孩子,这样一来,家庭组成和结构会发生改变,进一步改变的就是家庭购车的选择。作为有两个孩子、四个老人的家庭,针对他们的家庭用车是不是应该更注重空间,是不是要对离地间隙做调整来满足孩子和老人的上下车,同时还应具备家庭旅行时较高的通过性,如何平衡这些因素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些问题可能就会作为他们购车的选择标准。

  现在中外设计师在理念上的差异越来越小,对于纯概念的汽车设计,我们国人也能做得很棒,包括近年的洛杉矶挑战赛中我们也看到了有更多的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得到认可。但往往我们看到:很多概念车设计模型让人惊艳,转化为量产车的时候就槽声一片,这说明我们做的设计概念转化成量产车的能力还不足。一味追求酷炫的概念到头来还是让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直到量产后又会是另一个样子。

  从近些年汽车产品发展的变化来看,我觉得目前移动互联网对汽车产业的影响还会继续加深。目前各大企业也都在尝试这种融合,比如汽车电商、车联网服务。但我觉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革新不仅于此,汽车成为互联网的重要接口,收集驾驶信息通过云端的分析,给出更合理的驾驶姿势并实时做出调整;它会协助未来汽车的自动驾驶,这样我们通过网上预约就能让车在约定的时间开到家门口;或许未来我们不必真的拥有一辆车,而是通过车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合理的调动分配现有的汽车资源,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

  廖一星:汽车设计要考虑用户差异化

  关于这次紫砂杯汽车设计大赛,我在设计之初花费很多时间来思考传统文化与汽车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紫砂和汽车,一个是传统文化下的艺术品,一个是集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工业产品,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在经历了很长时间从不同角度方面的考虑后,最终决定将车身的一些局部造型以及功能与传统文化中标志性符号进行融合。例如,车架部分采用了桁架式编织式,造型上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窗棂的设计理念,以大量的镂空交错排列来处理,这样一来能在有效增加强度的同时还能减轻重量,使其轻量化。另外还有中国的传统服饰旗袍上领口的不对称设计元素则体现在车身前段的造型。而车身比例上也采用紫砂壶在设计中常见饱满圆润的处理手法。

  关于汽车设计,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算得上是全球最瞩目的地区,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是目前中国的现状。加之国人的消费习惯大多来自于传统概念和消费观念,所以很多想在中国市场大显身手的车企会强调设计时加入中国元素。虽然视觉上的元素中国化确实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就其传统价值观和对汽车品质以及体量感的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认为,任何时候汽车的设计都要考虑用户的差异化!比如:高档汽车要的是气势和体量,中端车型应注重的是品质和细节,而地位偏低的产品则应强调功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现如今的中、外设计师在本身的设计技巧和处理手法上已经没有太大差距,而是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差异在于“软件”环境的不同,国外车企中设计总监是有很大决定权的,而国内这个情况则是有差异的,国内设计师则缺乏主导地位。就设计理念而言,能具体深入体现销售区域用户使用习惯的设计将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从近些年汽车产品发展的变化来看,我预测新能源和新材料的运用将会成为汽车产品发展的趋势,例如:电动汽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只要在技术成熟稳定的基础上,加之政策的扶持补贴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备,电动车全民化的日子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至于新材料的运用将会大大减少车身的重量和制造成本。比如镁合金,用镁制成的车身板件可以得到更好的车身操控,更佳的性能表现以及更经济的燃油成本,轻量化的车身也会在整体层面上提升车辆的性能。

  张文利:设计最后要为用户服务

  我这次获奖作品的设计主题是行云流水。我的设计理念是:追求速度,不忘传承。基于中国的现状,汽车制造发展的太快,我反思这样快的速度形成当下的汽车行业架构是否很坚韧、是否可以让中国的消费者长久的信任?然而在汽车市场快速成长的中国,可以承载多久这么多车的消耗以及污染?我认为这样的发展趋势,对生命都是一种威胁!对于汽车的研发,也许我们可以设想的远一些,不只是面对3年、5年、10年后的用户的需求,而忽略汽车本身的魅力。汽车不只是个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更多的是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生命的传承。

  基于这些,以及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静心冥想、头脑风暴,当我抬头仰望到的是天空中的行云,低头俯视到的是打底中的流水,行云和流水不断地在流动,就像生命不断地流动生长、传承,其形态和含义在中国的山水画和紫砂壶中都有体现,从宏观上讲,中国文化需要传承发扬,我想这就是我要找的设计概念了。

  在定位车型时,我想追求速度,还可以得到传承,尤其是生命的传承。传承这件事,我认为人类做得不好,反而有些植物做的很棒,就像其中的光合作用。如果未来研究出可以光合作用的车身材料,这样车吸收了二氧化碳,排出的不是有害气体而是氧气,这样的设想再结合行云流水的概念,我的脑海已经浮现出这辆车的造型语言以及车身姿态:一辆会呼吸的超级跑车在适合不过了。

  跑车会呼吸,可以光合作用,当下说来非常难实现。作为一名汽车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出适合用户的汽车,更要设计出人们未来的生方式。

  这台超级跑车车身材料可以光合作用,呼吸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输出能量产生动力,这样可以解决能源消耗和绿化环境。不会像当下主机厂研发的电动汽车,为充电时间和动力想大了脑袋,对于电池带来的危害不以为然。

  这辆概念车的车身姿态很低,轴距偏长,前轮轮距大于后轮轮距,后轮尺寸大于前轮,前悬较短,后悬突出,四轮从车身向外突出,凸显车身很贴地,保证它拥有强壮、运动的姿态设计语言是饱满流畅的,炮口式格栅,格栅弯曲流畅,搭配白色,与侧面车身流畅白色造型呼应,其象征行云,也与车身上的造型线-流水相互呼应。

  从文化底蕴的角度上看,紫砂文化是非常悠长的,艺术价值也很多。它更偏向历史文化的代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汽车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代表,也是工业文明中的骄傲,时至今日也为人民服务,是人们生活中不易割舍的工具。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上来看,两者在这一角度上是相近的。

  中国元素是否一定受欢迎?

  加入中国元素是当下中国汽车行业的愿望,但是消费者目前以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看待,因为用过后,消费者会有一种态度——俗。这使得汽车这种高端的产品,扣上一种廉价的帽子。当下中国的消费者认为汽车设计源于国外,他们的汽车文化是评价设计美丑。而中国文化有自己的认知,要把中国文化让外国人深刻吸引,是有很大难度的,特别是面对中国年轻的消费者更是不会吸引他们。对于80、90后来说,由于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国外文化席卷了这代人,他们心中自然对文化有了对比,产生一种融合的价值观。他们更喜欢自由、前卫、时尚。然而中国文化这点做的不够。更多的是消费不愿把中国文化加之自身,是因为他们不想背上腐朽、老旧的名词。中国的消费者自身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这影响了中国各大主机厂对车型的开发,关于中国文化与汽车文化的交融,也就要慎重考虑了。

  设计最后要为用户服务

  汽车设计一直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一辆汽车的产生,不是设计师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要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研究后,才来进行车型定位以及一系列研究开发。也就是,汽车设计首先要了解当下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社会动态、法规等环境后,再对它们进行结合,才能出现相应的车型,从而满足相应的用户。

  当下,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迅速,使得中国设计师与国外设计师工作的过程基本相同,但是设计理念上会存在一些差异:微观上,设计师要跟随所在汽车公司的品牌文化以及品牌理念。不同汽车品牌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宏观上看,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设计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存在这不同。总之,无论国内外设计师存在着多少的差异,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汽车设计师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服务,最后被大多消费者认同。

  从近些年汽车产品发展的变化来看,我认为,在未来车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看近十年发展趋势,互联网络对汽车冲击很大,简单的举例,汽车内饰由简单的显示时间的小屏,慢慢变大,再变成平板电脑,甚至全息投影。这都是在互联网影响下产生的,这也是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我相信,智能汽车是未来城市的关键,车和车将互联,车内设备将互联形成一个智能的网络,从而打造一个智能的城市。

  梁峰:设计应跟实际需求相结合

  谈到设计思路,我一般倾向于首先设想未来人们的生活环境,然后再来设计。具体到本次设计过程,我首先联系当今社会问题: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人口逐年增长,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陆地越来越拥挤。因此,我认为未来一部分人的活动范围可能转移到近海海里,那里阳光充足,人们白天可能在陆地上工作,晚上回到近海的社区居住。所以,我的设计就应该是一个车和潜水艇的结合跨界。本次作品的设计灵感,我借鉴了一艘潜水艇的造型和鱼的造型,同时还希望设计的科技感强一些,还借鉴了丹尼尔-西蒙的语言。

  而之前世面上水陆两栖的作品很多,而我想做的与众不同,因此设计成“分体”的结构,中间是潜艇,两边是行走部分,可以装卸,卸下的行走部分同时可以充当冲浪板,周末可以在海上冲浪享受乐趣。

  关于紫砂和汽车的融合,它们之间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尽管二者体积相差很大,但它们都是注重造型的工艺品,都是通过线面的结合达到一种美的视觉感受。同时,二者都要体现各自的功能性,不仅外形要美观,还且还要实用,这些就会受到工艺的限制。设计时,二者在形体表达和视觉感受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设计应跟实际需求相结合

  当前,很多车企要求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便于足够吸引中国消费者,我认为这种想法本身是合理的,中国设计确实需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辨识度。但是具体如何融入,融入什么中国元素有待考究。如果只是简单的将中国古老元素拿来主义到车上的方式,我认为不可取。因为古老的很多东西,我们从小到大都可能不曾触及,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很多设计大师讲,中国元素的本质应该是一些中国精神,清华大学严杨老师总结为一个字—“静”,或是像古代书画作品表现的大气、中庸。

  我认为,未来企业开发新车型或者改款时,应该更多的听取消费者或者目标人群的声音,而不仅仅是靠总监领导做决策。比如可以在网上提前将多种方案的效果图展示出来,让消费者打分选择。

  或者,可以开发DIY设计,让消费者自由选择搭配喜欢的车型。总之,就是让消费者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汽车设计的过程中来,当然最终方案还是由汽车设计师来把控。

  统一的设计语言更有市场

  目前,中、外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存在着一些差异,我认为差异最大的地方体现在对一种设计语言或者设计意向的统一和完善。比如市面某款中国小型SUV,前部看上去很浑厚饱满,但是当你转到后面看时,发现尾部给你的感觉是瘦弱灵巧的,与前部不统一,而且比例姿态也不够成熟。而对于国外的设计,会发现他们很多的设计虽然看上去没有眼前一亮,但是整体姿态协调,很耐看,而且从前到后语言统一。

  国内的设计师在这些方面有些欠缺,他们往往更注重局部,而忽略整体产品。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国外的设计产品可能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这也是很多合资进口车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而国内的设计产品一出来就会有很多被被吐槽的地方。

  汽车设计将日益以人为本

  就近几年的汽车设计产品来看,受前宝马设计师Chris Bangle“燃烧表面”的影响,各大汽车厂设计的车都是锋利的腰线,发动机上突出筋线等雕塑风格,很多人可能已经厌倦了车身上的种种线条。

  我觉得未来的设计风格可能回归到多年前圆润饱满的曲面造型,可能更多的是靠面的扭转得到许多优美的造型,简约而又充满设计与变化,而不是很多锋利具有攻击性的语言,如:奔驰的AMG Vision Gran Turismo概念车。

  同时,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一些汽车设计可能更注重与人的交互友好,如雪铁龙Cactus概念车,是一种耳目一新的设计,功能化、简约而又让你感到亲近。

  总之,汽车设计将变得更加考虑以人为本,与人的日常生活更加亲近,使汽车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李爽:中国元素是一个趋势

  我这次的参赛作品在设计之初主要是考虑到这次大赛的两个主题:“跨界”和“个性化”,而我的设计主要体现的是“跨界”这个主题,希望设计一款汽车与摩托车跨界的概念车。我的灵感来源于“西游记”中“牛魔王”的坐骑“碧水金睛兽”。传说“避水金睛兽,驭之可上天下海,无所不能达也”,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交通工具,而且具有骑行的特点,与我的设计也比较融合。

  紫砂给人一种儒雅风韵的感觉,它也代表着一种中国文化,我并没有简单地将紫砂和汽车设计融合在一起,而是发掘中国文化中的一些东西来进行汽车设计。我们知道紫砂壶讲究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而汽车同样讲究这些东西、我觉得汽车设计应该学习的是紫砂壶如何做到在造型、材质、实用、工艺、品位等方面出神入化的方法。

  关于汽车设计,我个人认为,消费者的喜好是汽车市场的真正导向,当下很多车企要求产品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中国的汽车设计起步较晚,但是现在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现在有能力而且也迫切希望能做出我们自己的车。加入中国元素是汽车设计的一个趋势。

  另外,汽车设计应该跟当下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中国的消费者现在趋于年轻化,年轻人比较喜欢张扬自我个性,而且对汽车设计要求也很高。所以我觉得汽车设计不仅在造型(设计的线条,面的转折变化等)、材质、色彩上都要有鲜明的特点,而且还要与现代时尚相融合。

  目前就世界范围来看,中、外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存在着一些差异:国外设计师在汽车设计上以人为本,因为汽车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在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往往会精益求精,以德国车为例,他们会把所有该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最重要的是每一处设计都必须有一个支撑依据,他们的观点是功能至上,功能要高于形式。由于国内汽车设计起步较晚,没有足够多的汽车文化作支撑,国内设计师可能更多地关注于形式,受国情的影响,低成本高价值也成为他们的设计目标,相当一部分人更多地考虑到经济性。

  从近些年汽车产品发展的变化来看,未来的设计会越来越新潮。在功能方面,科技推动着汽车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未来的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它将能和我们对等交流,成为我们的良师或者益友,比如“变形金刚”系列科幻片,虽然是人们的想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希望汽车能够突破传统,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在造型方面,随着加工工艺的精进,汽车会更加趋于有机形态,例如奔驰BIOME概念车,设计概念完全取之于大自然,较之于传统汽车,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更加亲切。

  文/AO记者 陈秀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