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初次患病排行榜
- 来源:时尚育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就医,急诊,体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06 15:19
单纯从统计数字上来看,0~3岁宝宝平均每年会生病6~12次。通过周而复始的一次次患病,宝宝的免疫力会得到一次次加强。但是遭遇宝宝的第一次生病,尚是新手的爸爸妈妈难免会慌乱了手脚。就让我们一起解读宝宝初次患病排行榜,从中汲取经验,有备而无患。
Part 1 新手妈妈小报告:宝宝初次患病
调查数据来自www.baby023.com及《时尚育儿》读者妈妈群
宝宝第一次患病的时间
21% 5个月
16% 6个月
13% 7个月
10% 2~3个月
8% 9个月
宝宝第一次患的是什么病?
37% 感冒
20% 湿疹
14% 幼儿急疹
5% 喘息
5% 秋季腹泻
5% 肺炎
2% 鹅口疮
2% 尿路感染
宝宝第一次患病,妈妈的心情如何?
34% 担心病情恶化,留下后遗症、并发症等
18% 急盼那些让宝宝难受的症状快点结束
13% 看着宝宝弱小的身体和病魔战斗的样子很心疼
Part 2 初次患病排行榜一一破解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宝宝初次患病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疾病,我们才能试着做到防患与抗击两不误。
第一位 感冒
大多数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也有10%~20%的感冒是由细菌引起的。典型症状包括:流鼻涕、鼻子堵塞、咳嗽、嗓子疼、疲倦、食欲下降、发热等。1岁以内的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更容易被传染感冒。
持续时间
一般,感冒将持续7~10天,小宝宝有时可持续2周左右。咳嗽往往是最晚消失的症状,一般会持续几周。出门和接触外人比较多的宝宝在1岁内可能会得6~10次感冒,甚至整个冬天都在不停地流鼻涕。
何时需要就医
3个月内的宝宝,一旦出现感冒的症状,应该立即带他去看医生。3月龄以上的宝宝,需要立即就医的状况有:感冒持续5天以上;体温超过39℃;宝宝出现耳朵疼痛;呼吸困难;持续的咳嗽;长流黄绿色、黏稠的鼻涕。
注意事项
必要时带宝宝就医,这样才能知道感冒的原因。如果是病毒性感冒,并没有特效药,主要就是要照顾好宝宝,减轻症状;如果是细菌引起的,医生往往会给宝宝开一些抗生素,应该按时按剂量吃药。
如果宝宝发烧,应当按照医嘱服用退烧药,不要随意给宝宝服用感冒药。对小宝宝来说,自行随意给予感冒药带来的伤害可能远大于感冒本身。
如果由于鼻子堵塞造成宝宝吃奶困难,可以请医生开盐水滴鼻液,在吃奶前15分钟滴鼻,过一会儿后即可用吸鼻器将鼻腔中的盐水和黏液吸出。未经医生允许,千万不要随意给宝宝使用药物滴鼻剂。
对于感冒,良好的休息是至关重要的,尽量让宝宝多睡一会,适当减少户外活动。让宝宝多喝一点水,充足的水分能使鼻腔的分泌物稀薄一点,容易清洁。还可以让宝宝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和果汁。
第二位 湿疹
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属于变态反应性(或称为过敏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婴儿头面部,发病原因复杂。湿疹最早见于1~3月龄,患有湿疹的宝宝以后发生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大。
持续时间
一般情况下,湿疹可以在短期内治愈,顽固者常有奇痒难忍,久治不愈,到2岁以后大多数可以自愈,但少数可以延伸到幼儿或儿童期,常常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何时需要就医
湿疹如果不是很严重,宝宝没有明显的红肿、瘙痒、烦躁,可以暂不用药,做好家庭护理就可以了。
但如果宝宝瘙痒症状明显,抓挠皮损严重,或是湿疹反复出现、合并感染等情况严重时,应到医院就诊,及时按医嘱用药。
注意事项
饮食管理为先,避免喂哺过量的食物以保持正常消化。如疑牛奶过敏,可较久煮沸,使其蛋白变性,可以减少致敏物,或者选择低敏配方奶粉。如更严重就要服用特殊配方奶粉代替牛奶。如疑蛋白过敏,单给蛋黄,或由少量蛋白开始,逐渐加量。母乳喂养的妈妈可暂停吃鸡蛋。
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宜用温水和不含碱性的沐浴剂来清洁宝宝的身体。洗澡时,沐浴剂必须冲净。洗完后,拭干宝宝身上的水分,再涂上非油性的润肤膏。
夏天,宝宝运动流汗后,应仔细为他抹干汗水;天冷干燥时,应替宝宝搽上防过敏的非油性润肤霜。不要给宝宝穿易刺激皮肤的衣服,如羊毛、丝、尼龙等,100%纯棉是最适合的。
除异位性皮炎外,其他湿疹都无须刻意戒口。如怀疑宝宝对某些食物过敏,应咨询医生或做相关检测。没有明显证据,不要随便让宝宝戒口,以免缺失营养元素。
第三位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也称婴儿玫瑰疹、烧疹、第六病(疱疹病毒6引起),中医称为奶疹、假疹,是婴幼儿早期的一种常见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疹出为特点。婴幼儿在6月龄~2岁易染此病。
典型症状
常突起高热,可伴随惊厥、烦躁、咳嗽、呕吐以及腹泻,表现为高热与轻微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病程第3~5天体温骤然退至正常,同时或稍后出现皮疹,为玫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皮疹持续24~48小时很快消退。
何时需要就医
幼儿急疹是种自限性疾病,宝宝患了急疹一般不用特殊治疗,只要加强护理和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几天后就会自己痊愈。
但宝宝发烧38.5℃以上,建议带去看医生,以明确甄别病因。
第三位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也称婴儿玫瑰疹、烧疹、第六病(疱疹病毒6引起),中医称为奶疹、假疹,是婴幼儿早期的一种常见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疹出为特点。婴幼儿在6月龄~2岁易染此病。
典型症状
常突起高热,可伴随惊厥、烦躁、咳嗽、呕吐以及腹泻,表现为高热与轻微的症状及体征不相称。病程第3~5天体温骤然退至正常,同时或稍后出现皮疹,为玫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皮疹持续24~48小时很快消退。
何时需要就医
幼儿急疹是种自限性疾病,宝宝患了急疹一般不用特殊治疗,只要加强护理和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几天后就会自己痊愈。
但宝宝发烧38.5℃以上,建议带去看医生,以明确甄别病因。
第四位 喘息
喘息是婴幼儿罹患下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是细支气管的炎症,由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黏液栓塞使气道狭窄所致,伴喘息的下呼吸道疾病第一个发生高峰在出生后2~4月龄,6月龄以后显著减少。
持续时间
一般情况下,宝宝可能仅有单次、轻度的喘息,持续2~3天,常是由首次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细支气管炎症。但有些宝宝可能每次受凉后即有喘息发作,其中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持续性喘息并最终演变为典型哮喘。
何时需要就医
宝宝发生喘息,病情需要医生的诊断。2岁以下的宝宝很难诊断是不是患有哮喘,如果宝宝经常咳嗽,有过敏反应或湿疹,而且家族中有哮喘病史时,建议尽早就医,医生会给宝宝做检查,并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健康史)。
注意事项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在55%~60%。宝宝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减少机体耗氧量。
保持宝宝的呼吸道通畅,夜间可采取斜坡体位,以利于肺的扩张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外出活动时要注意尽量不带宝宝到人多的公共场合,避免感染。天气变化时要注意及时增减宝宝衣物,避免感冒。
平时注意宝宝营养均衡,可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一旦发生喘息要及早就医,使宝宝在疾病早期就能得到及时的控制。
第五位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的罪魁祸首是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一年四季都会发生,秋冬季是感染高峰期,所以叫“秋季腹泻”。这是一种急性传染性腹泻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宝宝,尤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持续时间
宝宝感染病毒后1~3天发病,病初几乎都有呕吐,持续2~3天。多数患儿有发热现象,体温多在38℃以下,持续1~4天。病后2天出现腹泻,病程第3~4天为极期,大便每日10次左右,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呈花绿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黏液,无脓血,无腥臭味,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腹泻多在病后4~7天自愈。
何时需要就医
在宝宝刚开始腹泻这段时间,不用着急,只需做好宝宝的日常饮食喂养和口服补液的工作即可。当宝宝出现口唇干燥、面色发灰、尿量减少及皮肤失去弹性等严重脱水现象时或是宝宝腹泻程度加重,对口服补液抗拒,都应立即就医。
注意事项
由于频繁的腹泻,患儿容易脱水,所以最重要的是保证液体的摄入。在宝宝不呕吐的时候,父母要耐心地频频给他喂口服补液(ORS口服补液盐,医院、药店都有这种补液盐卖。每袋加500mL或1000mL水稀释,具体加多少水,遵医嘱或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钟喂一次,每次用匙喂10~20mL。如果宝宝腹泻较重,脱水明显,就应带孩子就医,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补液。
秋季腹泻的宝宝一般无需禁食,但需注意饮食清淡,减免甜食摄入。此外,过多补充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可能反而加剧腹泻,也不利于宝宝肠胃的修复。在宝宝腹泻时,可适当延长喂哺时间,减少喂哺量,宝宝不吃时,不要硬逼。
频繁的腹泻容易使宝宝的臀部肌肤发生溃烂,每次排便后,用淋浴或坐浴的方式来冲洗臀部;不要用湿纸巾用力擦拭宝宝的臀部,最好是使用干爽的棉布或纱布来擦;在清洁后,一定要注意涂抹护臀膏。
第六位 肺炎
由于新生宝宝身体免疫力较差、呼吸中枢调节功能不完善等原因,很容易造成新生儿肺炎,四季均易发生,以冬春季为多,是临床常见病。
典型症状
早期的表现多为呼吸急促、费力、不规则,咳嗽、口吐白沫等,患病的宝宝口周、鼻周会有不同程度的发青。有时宝宝就是“感冒”症状,如鼻塞、呛奶。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宝宝的呼吸很快(大于45次/分),甚至可能伴有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凹陷等呼吸困难的表现。
何时需要就医
新生儿肺炎有轻有重,宝宝得了轻度肺炎不一定要住院治疗,可以在家里吃药打针。高热不退,呼吸困难明显,精神不好,就要住院治疗。新生宝宝因为身体敏感,所以凡是涉及用药问题,需要征询医生意见,不能盲目用药。
注意事项
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呼吸情况。要注意经常变换宝宝的体位,取头高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分泌物的排出。
室内空气要新鲜,太闷太热对肺炎宝宝来说都非常不利,会使咳嗽加重,痰液变稠,呼吸更为困难。新生儿室内温度应在20℃~24℃为宜,相对湿度维持在60%,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对流,以防受凉。
新生儿得了肺炎往往不愿吃奶,应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热量,除注意喂奶外,可输葡萄糖液。如果喂奶时,宝宝口鼻周围出现青紫、呛咳,要立即停止,并给他吸氧。病情稳定后,喂奶也应少量多次。
宝宝因发热、出汗、呼吸快而失去的水分较多,要多喂水,这样也可以使咽喉部湿润,使稠痰变稀,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以到医院做雾化。
由于吃奶时会加重喘息,所以不宜用奶瓶喂奶,应改用小勺喂。
要注意宝宝鼻腔内有无干痂,如有可用棉签蘸水后轻轻取出,以解决因鼻腔阻塞而引起的呼吸不畅。
第七位 鹅口疮
鹅口疮多见于周岁内的婴儿或新生儿。多发生在口腔内舌、颊和软腭处,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继而蔓延到牙龈和颊面,发病处有斑片白膜,周围黏膜充血,部分患儿伴有低烧。
判断指导
宝宝吃奶后,口腔内会残留奶液,如果没有及时清洁,会形成奶块,其性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鹅口疮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红、粗糙。
何时需要就医
宝宝不愿意进食,有轻度发热,烦躁不安,应该去医院;若发现口腔黏膜上的乳凝块样物向咽部以下蔓延,应送医院治疗,以防止发生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治疗5~7天后仍未改善,或症状越来越严重,需再次就医。
注意事项
最佳的预防方法,应着重在口腔卫生方面,在宝宝每次喝完奶后或早晚起床后、就寝前,须以干净的纱布,沾水轻轻擦拭口腔内壁及牙床。
妈妈及宝宝的看护人员都应该注意个人卫生,每次接触宝宝以前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净。对于已患鹅口疮的宝宝,妈妈喂奶前应该洗手并用温水擦干净自己的乳头,如果是人工喂养,每次用奶瓶前应先用4%的苏打溶液浸泡半小时,煮沸消毒后再用。宝宝的洗漱用具和食具应单独使用,用毕煮沸消毒15分钟。
患有鹅口疮的宝宝通常在用药几天以后病症就会消失,但是鹅口疮特别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家长应该在病症消失以后继续用药几天,以巩固疗效。如果是母乳喂养,那么医生可能会使用可以涂在乳房上的抗真菌软膏,但要注意应该在宝宝进食以后过一段时间再用药,以免引起宝宝呕吐。
第八位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宝宝发生泌尿道感染的几率不低。据调查,本病占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8.5%。本病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尤高,未满3个月的男婴为易感人群,3月龄以上女宝宝易感。
持续时间
治疗尿路感染一般需要2星期。然后在一段时间里,医生还得做几次检查,以确认脓或细菌是否又在小便中出现。如果尿路感染不完全消失,或孩子得了第二次尿路感染,他的整个泌尿系统就应接受特殊的彻底检查。
何时需要就医
很多宝宝尿路感染后,症状并不明显。但如果发现宝宝在排尿时出现哭闹,或出现尿频、顽固性尿布疹时,应及早去看医生,常规检查尿液。反复发生尿路感染时,需做有无尿路畸形的相关检查。
注意事项
尿路感染的治疗一定要保证足够的疗程。临床症状消失后,患儿应当按照医生要求继续用药,再经过2~3次尿检正常后,方可停止服用药物,以免因治疗不彻底,导致病情反复,损伤宝宝的肾脏组织。
除了对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外,尿路感染患儿的日常护理也很重要。平时要鼓励宝宝多喝水,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尽量不让宝宝穿开裆裤,同时要勤换尿布,便后及时帮宝宝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如果出现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时,一定要积极治疗,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尿道引起感染。
Prat 3 宝宝初次患病,妈妈不要慌
遭遇宝宝第一次生病,妈妈难免会手足无措,又惊又急,可是病急也不能乱投医。先来看看大家普遍想知道的问题,参考一下专业人士的建议吧!
如何知道宝宝身体不舒服呢?
小宝宝不会说话,哭也是家常便饭的事。要判断宝宝是否身体不适,最明显的就是食欲变化和精神状态。如果宝宝进食正常,精神佳,一般没什么问题。了解宝宝最全面的就是每天照顾他的妈妈,一旦怀疑宝宝身体不适,妈妈不要过于慌张,首先要做的是冷静下来观察宝宝,从他的哭声、面部的颜色、精神状况、皮肤变化,以及饮食、睡眠、大小便、体温等改变,判断是否生病。
发烧了就一定要上医院吗?
如果宝宝精神良好,能吃能睡,那么宝宝体温在39℃以下可在家里做物理降温处理,多喂水、温水浴和退热贴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判断宝宝是否需要就医的标准并非发热至多少度,主要还是看宝宝是否有精神不振、伴有哭闹、呕吐、腹泻等症状。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即使宝宝只有轻微发热,也必须马上去医院。特别要注意的是,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急,如果体温超过38℃就应及时就医,以免发生突发状况时应对不及。
什么情况下,需要挂急诊?
宝宝发生以下疾病,需要挂急诊:
3个月以下的宝宝发烧;超过3个月的宝宝发烧超过3日以上;任何时候发烧超过40.1℃;突然发生呼吸急促、气急、不能平卧,不能哭叫、喝水;剧烈呕吐;吐出咖啡样或血样物质;喷射样呕吐,尤其是伴有发烧或头部遭重击;大便呈黏冻状、柏油或果酱样;一日超过8小时没有小便,伴有口唇干燥或眼眶凹陷;呼吸急促,或每次喘气会使肋骨随着牵痛;气管异物造成的呼吸困难;腹部剧烈疼痛,表现为哭闹或换尿布时触及腹部即大声哭闹;出血不止,常见的出血有吐血、咯血、便血、鼻出血及各种外伤出血等;上肢被牵拉后哭闹不止,触痛明显;受伤后关节明显肿胀,不能用力。
带宝宝就医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就医时要选择专业的儿科医院或大型综合医院。专业医院的消毒、隔离措施相对比较完善,专业医生在诊治时,也会做到物品专人专用,有意识地避免交叉感染;呼吸道疾病高发期间,宝宝去医院诊治时,最好带好口罩,尽量远离嘈杂的环境和其他病患;如果就诊人员比较多,最好挑病患较少的时段带宝宝就诊;在医院里就诊或治疗时,不要让宝宝随意碰触医院里面的桌椅用具,也不要随意接触其他病患的物品,防止把细菌病毒带回家;从医院回家后,立即要用肥皂、流动水洗干净宝宝和陪同人员的手,更换外衣。
宝宝生病可以在家用药吗?
不建议爸爸妈妈在家自行给宝宝用药,在家庭中还是以护理为主。特别是宝宝第一次患病,需要用药的话务必要遵照医嘱。医生一般会根据宝宝的症状、体重等综合指标决定用药的剂量和种类。如果我们擅自改变用药的量和次数,常会增加宝宝身体的负荷,起到相反的作用。另一个原则就是不能随便停药。如果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宝宝病情好转,或者认为应减少用药而中途停药,很多时候会造成病情的反复(当然也有例外)。所以,用药和停药都应该听取医生的意见。
Part 4 宝宝生病信号
小宝宝不会说话,患病后症状如果不够典型,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啼哭,作为妈妈,一定要细心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注意以下特征,结合日常生活中宝宝的行为,才能及时发现病情。
注意!宝宝生病信号
哭闹不安 哭是小宝宝的唯一语言,宝宝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不舒服。所以,通过宝宝的哭声,可以判断宝宝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果宝宝总是哭闹不安,妈妈就要警惕了:宝宝是不是生病了。
大便异常 宝宝的大便情况也是反映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信号,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都能通过宝宝的大便反映出来。所以,每天观察宝宝的大便,对宝宝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食欲不佳 健康的宝宝会按时喝奶,食量正常。如果宝宝吃奶次数减少,奶量有所下降,甚至不愿意吃奶,并伴有精神不佳、恶心、呕吐或吸吮无力、闭嘴摇头等症状,这些都是宝宝生病的信号,妈妈们应该注意了。
精神不振 健康的宝宝情绪正常,爱玩爱笑,不爱哭闹,双眼灵活有神,并且对周遭的刺激能很快做出反应,如微笑、注视、惊醒等;如果宝宝生病了,则表现出反应力低下、昏昏欲睡、精神差等症状。
体重不增 新生宝宝出生后,最初半年体重增长非常快,半岁内的宝宝,平均每个月增长700g。如果宝宝的体重不增加或下降,或者体重增加不达标,就有可能是喂养不当或患了胃肠道疾病。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严重症状,要赶快送医!
嘴唇发紫 如果宝宝的嘴唇发紫,或口腔或舌头黏膜变蓝,就是没有得到足够氧气的征兆,称为发绀。这时候拨打120是非常合适的做法。
呼吸不顺 所有的婴儿都会时常发出咕噜声或呻吟声,如果宝宝的呼吸一直都很困难、急促,看到他过度用自己的胸肌或是鼻子扩张,就可能是呼吸窘迫的迹象。这时要马上打电话给儿科医生,如果是下班时间,可以考虑急诊。
高热惊厥 宝宝四肢抽动、紧咬牙关,甚至昏迷。
新生儿发烧超过3 8℃ 如果宝宝月龄在28周以内(医学意义上的新生儿),肛温超过38℃,就要引起注意了。新生儿发烧非比寻常,可能是感冒或是脑膜炎,要认真看待新生儿的发烧。体温超过38℃的新生儿可能要住院做一系列的检查,以评估是什么原因造成发烧,他/她可能需要用抗生素。
黄疸恶化 如果新生儿的皮肤越来越黄,他/她可能有黄疸。不是所有的黄疸都危险,有些是正常的,会自行消失,但如果越来越黄而不会消失,就可能影响大脑,造成永久性伤害。大多数医师会建议增加喂食频率,让婴儿通过大便排出多余的胆红素,并给婴儿做光疗以增加胆红素分解。
脱水 如果宝宝的尿布长时间不会湿,就要担心脱水问题。在出生后的6天内,宝宝每天使用的尿布增加1片,6天后每天用6块尿布。其他严重脱水的迹象包括口干、眼窝深陷以及嗜睡,这时儿科医师可能会建议静脉补液,轻、中度脱水可以喂婴儿口服补液盐。
吐出浅绿色的胆汁 吐的原因很多,如咳嗽太大力、哭太用力、吃太多以及胃的毛病等,但如果吐出绿色胆汁就严重了。呕吐物看起来像咖啡渣也很严重。吐绿色胆汁代表肠阻塞,像咖啡渣则可能是内出血的迹象,需要高度重视。头部受伤后呕吐也需评估,因为它可能是脑震荡的迹象。
跌倒后出现以下情况 宝宝在跌落或跌倒后出现意识不清、短暂昏迷、视线模糊或喷射状呕吐现象。
指导专家︱李林华(杭州美华妇儿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姜静璐 美编︱徐燕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