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沧源县西北方向约30公里的群山中,有一个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佤族群居村落,那就是翁丁。翁丁佤寨有近400年的历史,它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村寨内有一百多户人家,五百余人。翁丁佤族住的是传统栏杆式结构的茅草竹木房,用的制品也是竹木器居多,民居建筑特点为佤族干栏式茅草房共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堆放杂物,房屋前面有一竹巴晒台,用来晒衣物、晒谷子等。
寨门位于村子入口处,通往寨门的路上,有一些挂着牛头骷髅的木桩,牛头桩是佤族村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牛头桩越多,桩上的牛头越大,证明寨子的财富越多,势力越大。
佤族崇尚黑色,服装也多以黑色为主色调,佤族服装承袭原生态的浸染工艺并经腰机编制而成,但现在的年青姑娘也喜欢穿颜色鲜艳的服装。沧桑老人常坐在火塘边,悠然地抽着很长很长的烟锅,一旦有客人来到,他会很热情的倒茶款待你。
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木鼓佤语称为克罗儿,是佤族独创和独有的打击乐器,是佤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佤族的标志。木鼓在佤族人心中,它既是崇拜之物,又是通神、通天之器。平时一般不准乱动,只有遇到节日祭祀或报警时才能敲打。木鼓的样子十分古朴自然,通常是由约一人长合抱粗的红毛树干凿挖而成,其内掏空成女性生殖器的样子,寓意部落的繁衍壮大。木鼓的制作对佤族人来讲,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首先,村寨中选派八、九个强壮大汉到附近的木鼓山选材,发现高大树木后,通过杀鸡看卦、齐驽共射进行确认。而砍木鼓、拉木鼓、凿木鼓、送木鼓、安木鼓、祭木鼓则是佤族寨人的全民活动,有整套卜念祭礼仪式。祭木鼓一般在播种旱谷之前,收割旱谷之后期间举行。在这一期间各村寨没有特定的统一日子过木鼓节,而由各村寨自己选定。笔者来到翁丁寨时,正逢今年春节,目睹了村民祭木鼓、拉木鼓的仪式。
在翁丁佤寨西侧有一个插满树(竹)桩的地方,这些树(竹)桩的顶端是用竹子编成的一个漏斗形状,旁边的牌子上赫然写着“人头桩”,这就是传说中佤族人用来盛放人头的地方。佤洞先民在《司岗里》史诗中已有“猎人头祭祀”起源习俗的记述。史诗中叙述为了祈求雨神下雨和雨神木梅吉制止野兽不要吃庄稼,让粮食长得好,先民们开始了猎人祭祀活动,先是砍牛头,后来砍人头。砍人头的对象是胡子特别多的外族(姓)人,皮肤白和络腮胡须好的人头最好,佤族人认为这种人头的血滴在谷种上种出来的谷子会获得丰收。
“人头桩”是当时最后保存人头的地方。解放后沧源佤族“猎人祭谷”的习俗延续到1957年,后经人民政府说服教育后得以停止。
寨桩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
佤族人能歌善舞,当他们吹奏起笛子、芦笙,无论男女老少,便能随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现村寨里各家门前都有了自来水管,笔者看到几乎每家晒台上都晾晒着腊肉,在阳光的照耀下煞是好看。部分村民家也换成了石棉瓦顶,但目前全县90%的佤族村寨依然保持着这种原始的建筑风格。
翁丁村在保持着传统信仰的同时,正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文明、健康、科学的新型生活方式前进。
图文/胡晓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