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研究报告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服务外包,电信,金融,核心竞争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10 15:40
作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向低消耗、高产值产业转变。服务外包产业作为高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具有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等特点,对中国吸引力巨大。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到2003年前后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但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而国内市场由于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释放出巨大的外包需求。2014年,国务院审时度势,发布了加快服务外包产业、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新政策。
为了全面把握中国服务外包行业演进特征,深度洞察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用户需求,倾心助力IT服务供应商规划外包决策,计世传媒研究院特汇聚了业内顶尖的服务外包行业专家、国内知名的研究咨询专家共同策划了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研究课题。
服务外包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服务外包产业逐步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驶上“快车道”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使企业业务流程深度整合,服务外包产业(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应运而生。由此带来的变化是,企业运营模式向“轻资产运营”转变,更加强调技术替代劳动,网络替代场地;发包和接包方的利益更加趋同一致,由商业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蜕变。基于云的服务交付模式,即软件即服务与按需付费,将成为新的交付和定价模式的主流。
服务外包对社会、企业、用户均产生巨大的价值。对社会来说,服务外包在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改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服务供应商来说,服务外包能促使企业得到更多的利润、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对发包方来说,通过服务外包,企业能降低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效控制成本等。
中国服务外包现有格局分析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服务外包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服务外包产业逐步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服务外包合同金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2014年,我国企业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20.4万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072.1亿美元和813.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2%和27.4%。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718.3亿美元和559.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5.1%和23.1%。
(2)累计吸纳大学生就业超过400万人。2014年,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71.1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48.8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8.7%。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81万家,从业人员607.2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404.7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6.7%。
(3)知识流程外包比重稳步提升。2014年,我国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P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执行金额分别为293.5亿美元、186.7亿美元和79亿美元,占比分别为52.5%、33.4%和14.1%,同比分别增长18.3%、30.9%和24.5%。以知识和研发为主要特征的离岸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比重稳步提升。其中,ITO集中在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等方面,BPO集中在金融后台服务、人力资源外包、财务外包、呼叫中心外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外包等领域。
(4)离岸业务以美欧港日为主。2014年,我国承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的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128.2亿美元、83.4亿美元、74.2亿美元和60.7亿美元,合计为346.5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62%。此外,离岸业务还向东南亚、大洋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区拓展。
(5)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深。经贸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2014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25亿美元和98.4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5.2%和36.3%。其中,承接东南亚国家的服务外包执行金额53.8亿美元,同比增长58.3%。
(6)我国服务外包尚有大量需求空间。从行业来看,我国服务外包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分别为:电信、金融、制造、政府、公共事业、医疗、服务业、零售批发、教育等。其中,通信和金融服务占到IT服务需求行业的一半,制造行业、政府服务也占到较大的比重。美国各行各业都有较强的服务外包需求,据美国CuttingEdge公司最近发表的分析报告显示,约90%的美国公司至少有一项IT服务业务被外包。我国的服务外包还有大量的需求空间有待挖掘。
未来3年中国服务外包预计以10%复合增长率发展
随着中国企业外包需求的逐渐释放,服务外包产业在速度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010~2014年,中国服务外包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产业聚焦点由“规模增长”转向“效益提升”。
根据2010~2014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和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态势,计世传媒研究院预测,未来3年,中国服务外包将以略低于10%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增长,至2015年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市场规模将达1179亿美元,2017年将达1388亿美元。
哪些因素在驱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计世传媒研究院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IT投资持续增长,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服务外包的政策支持是驱动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而企业内部对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风险的需求是促使服务外包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二者共同的驱动下,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大物移云”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变革,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成为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同时,也是服务外包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的关键要素。
未来中国服务外包格局演变预测
据相关专家预测,未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格局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1)我国服务外包将从服务外包价值链低端ITO向高端BPO、KPO渐进式发展。随着国内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务流程外包业务将迅速增长,特别是业务流程外包在金融、电信、政府等行业将得到广泛应用,预计未来几年在这些行业将出现较多利用外包模式进行运营的业务集中处理中心。同时,向高端发展也意味着外包服务提供商必须对于行业特性深入了解,通过掌握行业市场所需的专业技术,了解某种特定的商业诀窍,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2)大物移云等新兴技术将推动ITO业务转型。很多ITO企业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等十分关注,并有企业在思考未来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能性。BPO方面,企业业务运营服务、业务流程设计服务和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仍将均衡发展。KPO方面,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服务、医药研发等领域发展快速,未来有较大市场潜力。
(3)电信、金融将继续成为服务外包重点需求行业。未来包括能源、钢铁、航空、交通等行业大型企业和政府、公共服务等部门都将加快释放外包业务。其中,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由于外部经济不景气、产品出口需求减缩、市场供过于求,许多制造企业已步入微利时代,如何寻求产业突围路径、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发展方向,正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关注的焦点。其中,服务外包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不少大型制造类企业正逐步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同时,随着十二五期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用ERP系统进行生产控制,提高效率。
(4)目前服务外包用户需求仍集中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区域,未来几年这三大区域市场仍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5)服务提供商将发生并购并催生提供全面服务的大型公司。由于客户需求的多样性考验服务提供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服务提供商需要从产品、地域、行业三方面满足客户需求。国内服务提供商必然通过并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成为专注于某领域,并提供全方面的服务的提供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些非核心的技术复杂的业务,公司不具备优势,需要从外部寻找优势力量来帮助其完成。
中国服务外包市场需求面面观
目前,中国国内对服务外包的需求日益显现,各行业对服务外包是什么样的看法?他们在外包过程中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他们是如何选择服务供应商的?他们在哪些业务上有外包需求?针对这些问题,计世传媒研究院经过缜密研究,为您一一解答。
外部寻找竞争优势催生服务外包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业务部门增多,管理机构庞大,组织结构变得复杂,会产生信息不畅、决策缓慢、执行乏力等一系列症状,这显然是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由此产生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目前企业竞争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范围,逐步演变为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既来自企业内部资源,也来自企业外部资源,即公司整合的内外部资源网络。
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非核心业务常常成为公司发展的主要瓶颈,不但难以达到规模效益,而且争夺企业有限资源,对从业人员的激励也会不足,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将部分传统的内部业务分离出去,即产生了外包。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些技术复杂的业务,公司不具备优势,也需要从外部寻找优势力量来帮助其完成。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7成多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外包的目的是为了使本企业从外部寻找竞争优势,有6成多的企业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需要将某些业务外包出去,有5成多的企业则认为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与网络化催生了业务外包。这表明目前多数企业因规模增大、寻找外部竞争优势而产生外包需求。在谈到发包的主要目的时,有84.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发包是为了使组织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能力,68.1%的企业认为发包是为了降低成本或控制成本,这表明大部分企业已经不单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而更多的在思考企业创新转型,关注自己的核心能力。
非核心的、企业无优势的业务成外包对象
一般来说,企业会将非核心的、费成本的、企业无优势的业务外包,而对于核心的业务不选择外包。正如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仲泽宇“在洛阳市服务外包交易模式与新型服务业融资创新峰会”上所说:“企业服务外包一般会经过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某些业务是公司需要花大价钱去做,还做不好的,将该业务外包后,可以控制成本;第二阶段,是自己做不了,第三方可以做得更好,通过外包可以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第三阶段是开拓新业务。”
在对各行业企业的管理者所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过发包经历或未来有发包需求的发包方基本上认为非核心的业务流程、知识流程、系统应用、系统操作等业务能外包,而核心的业务流程、系统业务、知识流程业务不能外包。但企业在确定哪些业务适合发包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如是否公司的核心业务、企业有无优势、外包风险、该业务领域服务供应商是否专业等。
发包不是万能的,外包的风险和损失或许并不亚于不外包。IT外包的风险可能来源于多方面,包括市场环境、外包商、企业自身。不恰当的外包目标、合同不完整或缺乏灵活性、外包商选择不当、能力不足或经营不善、企业外包经验不足或对外包商缺乏积极管理等都会导致外包存在风险。业务外包之后,企业需要更高层次的对需求定义、决策和管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缺失也容易导致外包项目失败。
调查显示,有61.1%的被调查的发包企业认为发包的风险在于外包商服务质量较差、担心服务供应商IT技术不到位,有56.9%的企业认为风险在于过度依赖外包商,损害企业学习能力。“担心外包商服务质量较差”和“担心IT技术不到位”排在首位表明目前服务供应商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还不尽如人意,服务供应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多引进高技术水平的人才。
发包方重视供应商技术实力和对业务的理解程度
发包方在选择服务供应商时,供应商的技术实力和对业务的理解程度至关重要,技术实力强才能帮助发包企业提升竞争力,对供应商对业务的理解程度强能减少沟通成本,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外包执行时方向不出错。服务质量好能给予发包企业良好的体验感受,从而加强对外包的满意度。
选对了服务供应商意味了外包成功了一半,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双方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呢?合作双方互相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信任有助于增强彼此的信心,投入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资源,从而创造更多的收益。双方的信任,还使信息沟通更为坦诚、有效,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此外,通过信任还能增强双方关系的灵活性。目前组织所面临的业务环境和技术环境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当环境变化,需要对原有的合作安排进行调整时,双方的信任会有利于双方采取灵活的态度,推动决策迅速形成。
调查显示,发包方在选择服务供应商时考虑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技术实力、业务理解程度、服务质量,这表明发包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比较务实,对能力的需求摆在重要位置。在谈到双方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时,73.2%的企业认为双方应该互相信赖,67.6%的企业认为双方应该灵活地响应变化,这表明发包企业已经认识到信任的重要作用,并希望在外包过程中与供应商建立信任合作关系。
通过对有过发包经历的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有72%的发包企业对服务外包的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有3%的企业表示不满意。在问到“外包或不外包哪个更好”时,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发包好,没有企业明确表示不发包好。在问到“未来是否会继续外包”时,有8成多的企业表示了肯定的回答,没有企业明确表示不会继续外包。这表明,有过外包的企业通过外包服务尝到了甜头,对于供应商提供的服务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与支持,未来将继续通过外包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调查显示,企业在IT培训和咨询、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服务、商业与市场研究方面有较多的市场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IT方面的培训和咨询需求比较旺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电信和软件业、金融业、制造业等行业企业由于客户基数大,内部员工人数多,在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外包收益比较明显,未来需求持续旺盛。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于用户需求的研究与商业研究也会与日剧增。
发包方通常与供应商保持伙伴型合作关系
市场型的外包关系是为满足短期需求的,较为简单的外包关系,合同是联系外包商和组织的纽带。外包成功与否主要通过合同实施的好坏来评判。市场型伙伴关系的产生更多的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即组织通过外包寻求降低生产成本的机会,而外包商则利用其规模经济,提供了低成本生产的可能。
而伙伴型的外包关系是长期的,复杂的外包关系,伙伴型的市场关系又可分为战略型、战术型和创新型伙伴关系。战术型伙伴关系以降低运营成本,获取更高的工作质量为主要动机;战略型伙伴关系以寻找竞争优势,发展核心业务,从合作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为主要动机;创新型伙伴关系的动机是分担风险、增强灵活性和商业创新。
对伙伴型的外包关系来说,合同只是外包关系的开始,良好的沟通、理解、必要的让步和对于这种关系的科学管理是它成功的基石。伙伴型的依据是资源依存理论。
此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发包方希望与供应商之间保持伙伴型的外包关系略高于市场型的外包关系,均达到4成多的比例,表明目前国内企业在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单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寻求外包,更多的是考虑利用外部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风险,实现创新。
在对供应商的选择上,有7成多的被调查企业选择本土的服务供应商。有些行业,比如电信、金融对保密性的要求更高,本土服务供应商更能满足用户的这种保密性需求。国际型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较高,但是价格更贵。另一方面,本土的服务供应商在通过与发包企业多次合作后,较能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提供的服务质量基本上能让用户满意。
当前IT服务外包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客户需求也趋于高端化,外包的业务也不再是早期的应用维护,或者是根据个别客户详细设计所进行的编码开发、软件测试等低端业务,服务供应商需要更好的理解客户需求,提供满足客户期望的综合解决方案,一些新的服务外包模式开始应运而生,如全球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全球交付模式、建设运营与转移模式。
调查显示,各行业发包企业选择人员外派模式、联合外包模式的比例较大。这表明,各发包企业更能接受供应商把他们的人员派到现场提供服务,可以当面解决问题,更加方便、高效;而采用联合外包,双方需要相互协作,互担风险,共同完成项目,也是发包企业比较亲睐的一种方式。
电信业服务外包需求分析
电信服务外包主要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三大运营商从“技术驱动型”向“服务驱动型”转变的要求更为迫切。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强技术创新成为各大运营商的主要任务。
电信和软件业发包方在选择服务供应商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品牌,选择这一因素的被调查企业占90.0%;其次是业务理解程度,占80.0%;第三是技术实力,占75.0%。在电信行业,服务供应商的品牌非常重要,好的品牌意味着专业的服务质量。在IT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早进入电信外包市场的IBM与HP品牌在众多服务商中名列前茅。在网络管理服务方面,国脉科技、华胜天成、神州泰岳、世纪鼎力、华星创业等专业电信服务机构有好的品牌知名度。对业务的理解程度和技术实力也是运营商考量的重要标准。此外,电信业本身是技术型行业,对外包企业的技术实力的要求是最基本的。
金融业服务外包需求分析
据IDC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金融行业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接近400亿,业务结构以ITO为主,占79.4%,未来以ITO为主的业务格局短时期内不会改变。但从增长速度来看,BPO业务的增长速度远高于ITO的增长速度,未来金融行业服务外包的增长靠BPO业务的拉动作用较显著。
中国金融业服务外包的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通过金融机构自建附属机构来完成金融服务,如建立一个100%控股拥有的运营公司,既实现运营的专业管理,又保证客户信息不外流。如1992年中国银行成立的博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都专门为本行提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二是通过建立共享服务中心来承接金融服务。共享服务即大公司将公司内部职能合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这个独立的中心必须与外部供应商展开竞争,根据市场价格和市场服务水平为本公司的各个事业部提供服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质是某种形式的“内包”,在岸的共享服务中心一般是大型企业开展外包的起点。三是完全通过外部供应商来提供外包服务。根据国际上对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义,金融服务外包的服务供应商既可以是金融机构的附属机构,又可以是不相关的第三方。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外部专业公司的做法。
制造业服务外包需求分析
中国制造业如果仍旧按照传统的制造模式发展,则难以摆脱低利润的“红海”处境。制造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服务经济的兴起,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转型要求。国内许多制造企业,如远大集团、华为、比亚迪、三一重工、陕西重汽等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利用服务外包与外界优势企业分工协作,顺利实现了企业转型,由传统制造企业转变为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制造业来说,外包为应对市场快速变化、增加生产弹性和维持创新能力的一次主动出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
目前在汽车、电子制造等领域比较流行模块化生产,通过模块化生产,可实现大规模定制。模块化生产即通过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来生产少数的模块化构件,不同企业分别负责不同模块,以此减少产品设计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然后再通过模块化构件的不同组合,定制生产出能够满足不同顾客个性化需要的产品,使顾客能以较低的支出获得个性化的产品。
调查显示,在谈到对服务外包的看法时,63.2%的制造业发包方认为外包是为了使本企业从外部寻找竞争优势;57.9%的发包方认为外包的本质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47.4%的发包方认为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与网络化催生了服务外包现象。这表明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制造企业对外包这种经营形式认可,随着制造和服务的不断融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有效利用外包这种形式,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计世传媒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