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部巨著的电子版是怎样的感觉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巨著,电子版,诺基亚
  • 发布时间:2015-03-13 09:54

  早在诺基亚还如日中天的时候,也就是5800还是街机的年代(具体时间不可考,有一种异常远古的感觉),我在火车上看见过用触控笔点戳5800屏幕看书的旅客,那位大神想必视力是极好的。

  5800那块3.2英寸、分辨率极其悲惨(640×360)的电阻屏上,字体异常的小,小到一整屏居然能显示至少20行以上的文字。那时我用的手机还是索爱的翻盖,手机最主要的娱乐功能是捯饬铃声,用手机看书是从来没想过的。

  这是我对数字阅读最早的印象——“大屏”触摸手机,芝麻大的字体,困难的操作,百分之百的盗版书籍,远古,邪恶,绝对不是享受,更像是一种酷刑,对眼睛进行严刑拷打的酷刑。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我们有了高清分辨率的电容触摸屏,有了扎堆的正版电子书城,有了便捷的移动支付,有了被手机彻底霸占的海量碎片时间,数字阅读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在用手机看书再也不是酷刑了。

  现如今……

  我用不同屏幕的手机和平板看电子书也有几年时间了,一直都非常关注kindle的电子墨水设备,看过了各种评测却一直没有出手,一方面是我对电子墨水是否真的护眼(不仅仅是看得舒服)保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是安卓(ios)平台太方便了,轻松点点屏幕,坐拥各大电子书城,正版书籍手到擒来,便利性不是一个封闭的、功能单一的kindle能够比拟的。

  看过那么多手机评测,包括各种kindle的用户体验,看过那么多讲数字阅读产业的新闻,看过各种各样的书迷书痴对纸质图书的喜爱,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细致入微的有关“读一本电子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文章。

  碰巧过年期间,我在多看阅读上买了一套巨著级的电子书——《海伯利安》四部曲,整个春节我没看春晚,没抢红包,没干别的,就在八寸安卓平板上看这套书了,等到节后上班,已经读完前两部。里面一些体会,以及书中巧合到不能再巧合的一些谈论“出版”、“读书”的桥段,很适合分享给大家,不管你是早已登船的资深数字阅读用户,还是隔海观望的纸书爱好者,又或者你从不读书,我相信我的体验都会对你有所帮助。

  好书值得买

  《海伯利安》四部曲,多看阅读售价35元左右(有促销浮动),纸质版199元左右(京东七折价,视电商平台不同)。如果你像我一样,专门为了写此文跑到书店里从物理层面实际体验了一下四部纸书装在一个精美的套子里的分量,你一定会不光觉得电子书便宜,而且省力、省心、省书柜、省纸、省森林……各种省,简直停不下来。四部曲纸质版单本平均300页起,带回家的感觉,在这个手机超薄超轻超过三两(150g)就是重货的年代,一套四本最少一千多页的巨著,不像是购物所得,说是捡了半个石墩子回家并不为过。

  至于书的内容,那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我只能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如果你没读过《基地》系列,那么《海伯利安》非常适合你读;如果你看过《基地》系列,那么《海伯利安》更加适合你读。

  绝赞的体验

  一套电商打折购买都要花费200元的大部头,放在茶几、床头,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不仅是重量产生的压力,更多也是对“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书籍所有者心理产生强大压力的客观存在。

  电子书不会这样。

  在我过年期间阅读这部科幻巨制的时候,一度我将字体调得比较大,我觉得在8寸平板上来看,大字体看起来比较省力,但是频繁翻页让我意识到,还是小号字体靠谱。当你在多看阅读客户端上调整字体大小,本来8000多页的体积,很快就变成了4888页(横屏),如果同样字体换成竖屏只要两千多页。提高文字显示密度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可以更集中精力在阅读上,当然也需要比较稳定的阅读姿势、相对安静的阅读环境。

  可以想象,如果你能忍受更小号的显示字体,那么阅读这部内容极为精彩的大作,可能都无法称之为“大部头了”,在数字阅读的世界里,一套书有几本、纸张是否高级、排版是否怡人、封面设计是否华丽,这些都是浮云,和阅读本身没有一毛钱干系。

  进而,一套书到底有多厚、多贵,买来多久都没有看完,这些也完全不是问题。至于有些玻璃心会琢磨手机/平板里装了几百兆电子书文件会不会增加设备的重量,至少我们大多数人不会。

  没有了压力,读书自然愉快起来,本身又是可以相对快速阅读的科幻类型,实际上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相当nice!

  《海伯利安》虽然不算什么高山流水的严(chen)肃(men)文学,但也绝非起点中文网上飞流直下的穿越意淫题材。独特的写作方法——没有“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传统开篇方式进行冗长的铺垫,用生硬的词汇架构世界观。

  《海伯利安》开篇直入主题,完全不理会读者是否明白那些陌生、太空感强烈的独创或者专业词汇。用一种强大的创作自信直接带领读者进入故事的中心,和主要人物一起忐忑、猜测、推断、决定。

  这样一来,读者就需要用心关注每一个生僻名词和概念的注释,一旦不留意或者没有快速完成自我教育,对后面的情节推动,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电子书在阅读注释上的巨大优势,此时就得到了淋漓精致的体验。不用像阅读纸质图书那样,在书页底部寻找注释,甚至翻页或者在章节末尾阅读注释,还要时不时集中精力,以免失去对正文进度的定位。

  《海伯利安》在多看阅读上的版本,制作精良,注释精准到位,点击页面上的注释,立即弹出在当前页面,不用翻页,不会对当前阅读定位产生影响,轻点弹出,轻点屏幕就自动消失,对于及时理解剧情的各种背景和设定,有很大帮助。更不用说选中文字使用下载好的字典或者在线问度娘,识别冷僻字,恶补书中提到的海量的文化背景知识。

  而这样的体验,在我之前用手机看盗版的《基地》系列(txt格式)是完全无法享受的。

  更加让我喜欢多看阅读的一大原因在于,多看阅读在调整阅读界面上,所花费的心思是非常符合我的需求的。像丰富的字体选择、适合不同光线环境的文字和背景效果。这些在kindle那个干巴巴的app上是很难体会到的。

  和现实呼应的有趣内容

  在第一部《海伯利安》中,有关诗人的故事,遥远的未来,重要的人物之一,诗人马丁和当时世界(以星系为单位的世界)最有权势的编辑的一番谈话,颇为引人深思,其中“我”为诗人,她即未来世界的编辑泰伦娜——

  “自从古腾堡时代以来,有文化的人正不断减少。在二十世纪,所谓的工业民主国家中,一年读一本书的人连百分之二都不到。而当时,聪明的机器、数据网、友好界面环境还没出现呢。到了大流亡时,霸主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口都觉得没理由要阅读了。所以他们也不会操他们那份心,去学习怎么读。而现在更糟了,环网有一千亿多的人类,他们中不到百分之一的人会操心去硬传任何印刷材料,而读书的就更少了。”

  “《濒死的地球》卖掉了几乎三十亿本呢。”我提醒她。

  “嗯哼,”泰伦娜说,“那是《天路历程》效应。”“什么效应?”“《天路历程》效应。在……什么时候来着!——十七世纪的旧地,马萨诸塞殖民地上,每个体面的家庭都得在家里放上一本《天路历程》。可是,我的天哪,没人读那书。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司徒卡茨基的《被斩首的小孩眼中的景象》同样如此。”

  《海伯利安》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第一部从1990年开始获奖,每一部都搞定了大多数与科幻文学有关的国际大奖,直到进入新千年,一直高居各种好评榜和推荐必读榜的前列。可以说上世纪整个九十年代,因为全球冷战结束、经济腾飞,也是文化出版行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用相当腹黑的态度表达对未来出版行业的悲观——人们并不读书,懂的人越来越少,畅销作品都是垃圾等等,放在今天这个传统出版行业哀鸿遍野,传统媒体行将就木的时代来看,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按照三十年前的标准看,谁也不会想到21世纪的阅读不再完全依赖砍伐森林了,每个人拥有一个甚至多个液晶屏幕,成了获取一切信息的源泉。书买而不读以及干脆不买书成为了主流。而我这样一个传统的读书爱好者,很心甘情愿仅仅为了免除实体书的重负,投身数字阅读的所谓“蓝海”,其实又算什么呢?只不过是区区小众罢了。

  多看阅读推崇的精品阅读,在目前的数字阅读领域,至少中文世界里,当然不是人人认可、人人喜爱、人人为之痴迷的主流。我们的主流就是诗人马丁为了钱为霸主公民写的垃圾,史诗一样的垃圾。一谈到这里我就要想起“起点网文日更三千”这一听起来颇具悲壮意味的说法了。

  目前最赚钱,写作者最为勤奋,读者最为趋之若鹜,出版方和投资方口沫横飞谈论的,都是一样的东西——穿越、玄幻、总裁……

  阅读快感成了全部的价值所在,写的人脑洞升天,看的人焦急等待,生意人想着怎么提高付费比率,扩展用户基数,或者一锤子两锤子三锤子买卖把书的延伸价值彻底榨干。

  虽然细节上出入不小,但是一部三十年前“幻想未来”的文学作品,从情感上对未来的出版行业进行了一种“抹黑”,这和当前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不免形成了一种欲说还休的戏剧化结果。

  所以这一期,我们就来谈谈有关数字阅读的话题吧,因能力和时间极为有限,我们只能尽量寻找我们所关注的各类数字阅读平台的相关新闻报道,希望从过时或者不过时的信息流中,提取一点可以称之为脉络或者思路的东西,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我们打开手机,在看什么,在支付什么,甚至如果可能,去讨论一个完全矛盾的古老话题——我们是文化人,还是生意人?

  我们是为了让更多像《海伯利安》这样的史诗巨著带给读者,并且喂饱自己,还是说,一切只是金钱游戏?

  文/顾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