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阅读:走在印刷机之前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豆瓣阅读,Scallet
  • 发布时间:2015-03-13 12:08

  Scallet是2007年从清华毕业后开始在豆瓣工作,这么多年也没有换过工作。最开始是只做专业的产品设计,比如豆瓣同城,或者是豆瓣各种首页改版,后来加入豆瓣读书的产品线。从2011年开始,大家想要做一个在线读书的产品,从那之后她就一直负责豆瓣阅读的产品。

  豆瓣阅读有两部分业务:一个是作者自出版和作者写作,另一个是出版社电子图书的销售和阅读。目前豆瓣阅读有大约5000位作者,4500部自出版作品在豆瓣平台上,同时有将近6000本传统图书,和160余家出版社有合作关系;作为一个平台产品,豆瓣阅读有线上书店、有面向作者的投稿系统;豆瓣阅读的APP有将近千万的下载,每个月大约有80万阅读者。这基本上是豆瓣阅读的现状。

  Scallet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讲述了自己与豆瓣阅读之间无法割舍的脉脉深情。

  缘起一个饭局

  记得是2011年2月份,我们team在一家小饭馆吃饭,谈到想做数字阅读,大家其实比较迷茫。当时做数字阅读的传统方式,基本上是平台和出版社去合作,购买大量的版权,然后制作成可以在线阅读的文件。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来启动。可是当时我们的团队是个小团队,只有七八个人,我们觉得如果用这种方式来做数字阅读,是永远不会做成的。

  当时我们的一个工程师提到说,有没有想过直接做数字阅读的出版方,能让作者直接发表作品。这位同事本人正在写一个科幻小说,写了大概2万多字,但是他也不知道写完了该怎么办,因为很少会有期刊或者杂志发表这种作品,想做成书那更不可能。我当时听了很兴奋。作为产品经理,我的思维模式通常会问“你觉得这个产品会有多大规模?”,因为如果规模不大,那就不能指数倍的增长,就不太能做出来。所以我就问“你觉得这个产品会有多大?”但是工程师和我的思维模式不一样,他说:“通常我在想的是把能做的东西先都做出来,先考虑规模是没有意义的。”

  你写过中篇小说吗?

  这个饭局上我就开始激动了。我就想问,你写过中篇小说吗?有多少作者在写中篇小说?因为我认为,一个需求的瓶颈在于,其实写作者不是一开始就能写长篇的。长篇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工作,很多人都是先写短篇,然后中篇,然后慢慢才能完成长篇的写作。但是短篇和中篇的发表渠道是相当匮乏的,你只有通过一些期刊,而且作品必须水平很高,才可能会被发表出来,而且发表也是一次性的。有一种作品叫“抽屉作品”,就是写作者写完了,无处发表,只能放在抽屉里。我觉得“抽屉作品”也许正是豆瓣阅读的突破口。所以那次饭局的话题就是“你写过中篇小说吗?”

  关于写作市场的研究

  我需要知道我们对于在线阅读的猜想是不是对的,所以对这个市场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个研究是不科学的,但是非常激动人心。我们去拜访了上海翻译家学会,目的其实是了解译者市场,就是翻译者的译作有没有一个好的出版渠道。翻译家学会非常配合,他们表示有很多活跃的译者,年龄也越来越小,但是翻译的作品很多时候因为版权问题不能发表。我们还去了《世界文学》、《外国文艺》、《环球科学》,去和很多作者聊天,跑了很多写作群体调查,比如北大文学社等谈这个事情,我们想知道他们怎么看这件事。

  当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话,是在上海和九州幻想的编辑们谈论这个问题。有一个编辑,既是作者也是编辑,当时我问他说:“假如你的作品在我们的平台上发布,定价一块九毛九,你会觉得便宜吗?”他说:“好便宜哦,才一块九,太便宜了。”我说:“那假如你作为一个读者,你会愿意在豆瓣上花一块九买一篇你喜欢的中篇小说吗?”他说:“啊,一块九好贵噢!”(全场笑)他本身是一个写作者,所以他回答完这个问题就觉得似乎哪里有bug。不过我当时并没有理会这些bug,我只是觉得有这么多的短篇和中篇写作者,他们并没有被服务好,有这么多的写作者是愿意看这个事情的。

  太好了!我们决定做!

  跑了一圈之后,我们就愉快地决定要做了。所以,这不算是一个特别严格的论证过程。我就跑去找阿北,打了很多腹稿,讲了大概二十多分钟,他说“挺好的,做吧。”这是我历史上和老板最短的一次谈话。

  Build Noah’s Ark

  我们有一个内部项目代号,叫“Noah’s Ark”,诺亚方舟,其实是挺装的一个名字。内部程序员建档案全部都是用“Ark”开头,A是26个字母的第一个,我们从此开始建造这艘船了。

  2011年5月,开始动手。基于一开始的调研,我们这个产品一开始的定位是相对比较简单集中,就是做中短篇作品自出版。当时我们认为杂志上有大量的作品,因为很多作品发表过一次就不会再用了。还有一部分来自作者自出版。当时的目标很集中,一开始就决定所有的文章都必须是付费阅读,所有的自出版作品都是标价的,豆瓣和作者三七开,作者拿七成。

  当时的远景就是这样。我们对外发布了一个公告,类似于公开信,关于豆瓣数字阅读要上线了。一开始豆瓣阅读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只有这个计划书,还有一个投稿系统。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作者开始把作品投给我们。豆瓣阅读就是这样一边开发产品,一边接到投稿,被投稿推动着开发产品这样起步,被作者鼓舞着往前走。

  出版应该是件体面的事情

  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整个团队只有十个人左右。主要做了投稿系统、排版系统、阅读器APP、作品商店、支付与分成系统。

  我们一直认为,出版应该是件体面的事情。看起来正式,这很重要。虽然我们是数字作品,但我们坚信一定要做的正式,做的体面,让读者觉得为它付钱时值得的事情。比如我们有专门的设计师为作者设计封面,每本书都有编辑专门按照规范去写导语,导语都是有规范的,一开始有的作者没有为自己的作品写导语,我们的编辑就会一遍一遍、一篇一篇给作品加上导语,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将看到什么,这是一种被尊重的用户体验。

  这个项目做了7个月,还没有上线。只有团队内部的测试、意见和沟通,但没有外部的反馈意见。大概是2012年4月的时候,有人问我:“万一一部作品也卖不出去怎么办?你想过这种情况吗?”我说“没想过。”

  我们终于造好了Ark

  2011年11月11日,我们上线了投稿系统,可以正式接收投稿作品,同时支持比较复杂的排版等工作。

  2012年5月7日,发布了豆瓣的书店,读者可以购买作品了。

  2012年5月9日,豆瓣阅读上线之后,企业内部发了一封邮件,《请周知:豆瓣阅读上线》:

  我们终于造好了Ark,现在要出海猎捕那头白鲸。祝我们好运。

  六个月过去,丁小云成为第一个销售额过15万的作者。

  里程碑

  2012年9月,我们邀请了国内最主要的出版方加入。感谢大家的信任,让我们成为《偶发空缺》的首发平台,也做到了引进作品比较难做到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同步发售。

  2013年11月,我们上线了针对绘画作者的投稿平台。但是目前我们还是处于初步积累和完善的阶段。

  下一个里程碑我们希望能够由非虚构作品来实现。我们已经有了最全的诗集和先锋文学,但实际上我们认为,非虚构是读者更需要的作品。有一个问题,很多非虚构的作者往往是非专业的作者,他/她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人。为了做好这条产品线,我们在2014年2月开辟了一个专栏,slogan叫做“世间之事,经验之谈”,我们希望邀请各行各业的人来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分享他/她的经验。我们分了一些类别,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用心,比如我们有个类别叫行业,也有风尚和情感这样的类别,还有诸如亲子、健康等类别。

  最近最热的专栏是“职场妈妈第一年”,作为一个生完孩子回到职场来的妈妈,如何面对老板、同事,真实发生的事情。我们猜想会有人愿意分享他们的生活,就比如一位商场的售货员,开了一个专栏叫《百货公司浮生录》,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人也能成为作者,因为她显然不写小说,本人也并不文艺,她会写她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对别人是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已经有超过1000个专栏,之前我们所想象的对读者有意义的非虚构作品真的出现了,这就有点像是一个魔术。我们猜想有这样的写作者存在,结果他们真的出现了。我们非常热的门类,包括情感、行业、亲子和理财。

  下一步,我们为了鼓励非虚构写作的另外一个法宝,就是举办了“复兴中篇与我的非虚构写作”征文比赛,我们希望中篇小说再次被重视,再次被大家所喜爱。我的非虚构写作,其实就是我们发出的某种号召,为什么叫“我的”,是因为我们希望这是人人可以来写的、自己的生活经验故事。为了引导大家,我们有四个子主题,包括田野、历史、爱好和职业。这其实也变成我们的某种传统,我们欢迎非虚构写作,会觉得更个人的非虚构写作会成为我们的一个风格。

  将来

  在未来三个月,我们会发布全新的APP 2.0,我们会发布全新的APP书店,甚至我们的颜色都会变掉了。我们可能不再会是一只黄色底色的鸟,而是变成一只蓝色底色的鸟。在APP2.0中,我们会让读变得特别近,看到一本书后,可以非常快地切到阅读状态,而不像之前一样把阅读器和书店变成两个完全割裂的东西,有很重的工具感。新的东西会更像一个阅读和内容平台,而不是一个工具加上商店。我们还会建立写作中的社区,我们希望更多的作者可以在豆瓣阅读上变成一个持续写作的过程,能够收到读者持续不断的反馈,会跟读者有很紧密的互动,有点像是专栏的扩大化。

  在一个比较远的将来,我有两点愿景。第一个愿景是:我希望自出版和数字阅读可以改变出版的业态,希望越来越多的作品可以直接出版为数字作品。

  另一个是内容变革,新的读者作者社群、多媒体写作语言、新的阅读方式将带来内容变革。在很多教程序员如何写代码的论坛上,已经出现了用拷屏和录音去写作,这些都是新的多媒体写作语言,我们做画册也是在把画画作为一种写作语言。我觉得我们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包括拷屏、代码、语音、绘画等语言帮助创造出更多的内容,这些内容会扩充我们之前以为的门类。

  最后的话:“出版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它是一种人和人的相遇。我为这件事情很着迷。”这可能也是我们团队中很多人的信念,关于出版和沟通。

  (摘自:豆瓣读书,原文标题《豆瓣阅读,一个平台的诞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